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一阐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05 03:4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一阐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一阐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

  《大般涅盘经第二十〇卷》(第八品 梵行 第六节 阿阇世王归佛灭罪  大般涅盘经第九品 婴儿行)

  ―― ―

  大般涅盘经

  第八品 梵行第六节 阿阇世王归佛灭罪

  本节主题:

  1 一切事情悉无定相。

  2 阿阇世王听受佛法。认识作罪根本原因在于不知无常、苦、空、无我。思想境界从罪人升华到愿为众生入地狱。为众生受大苦。而不言苦;并且带动夫人、后宫婇女及无量人民悉皆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

  3 如来也为一阐提说法。为一阐提中能于现在得善根者说法。也为一阐提中后世得善根者说法。

  — — —

一分钟佛学常识大全

  大般涅盘经卷第二十

  第八品 梵行  第六节 阿阇世王归佛灭罪

  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见阿阇世闷绝躄地。即告大众:“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盘。”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当为无量众生。不入涅盘。何故独为阿阇世王?”

  佛言:“善男子。是大众中。无有一人。谓我毕定入于涅盘。阿阇世王定谓我当毕竟永灭。是故闷绝。自投于地。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阇世不入涅盘。如是密义。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阇世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

  又复为者。即是一切有为众生。我终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何以故?夫无为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

  又复为者。即是不见佛性众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于世。何以故?见佛性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一切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又复为者。即是阿难、迦叶二众;阿阇世者。即是阿阇世王、后宫妃后、及王舍城一切妇女。

  又复为者。名为佛性。言阿阇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盘。是名不生。是故名为为阿阇世。善男子。阿阇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盘。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盘。是故我言。为阿阇世。无量亿劫不入涅盘。善男子。如来密语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不可思议。大涅盘经亦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郁蒸除灭。

  王觉疮愈。身体清凉。语耆婆言:“曾闻人说。劫将欲尽。三月并现。当是之时一切众生患苦悉除。时既未至。此光何来照触吾身。疮苦除愈。身得安乐?”

  耆婆答言:“此非劫尽三月并照。亦非火日、星宿、药草、宝珠天光。”

  王又问言:“此光若非三月并照。宝珠明者。为是谁光?”

  “大王当知。是天中天所放光明。是光无根。无有边际。非热非冷、非常非灭、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青非黄、非赤非白。欲度众生。故使可见有相。可说有根、有边、有热有冷、青黄赤白。大王。是光虽尔。实不可说、不可睹见、乃至无有青黄赤白。”

  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

  “大王。今是瑞相将为大王。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治心。”

  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耶?”

  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大王。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姓、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惟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

  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

  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花。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盘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盘。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王言:“我闻如来。不与恶人同止坐起、语言谈论。犹如大海不宿死尸、如鸳鸯鸟不住清厕、释提桓因不与鬼住、鸠翅罗鸟不栖枯树。如来亦尔。我当云何而得往见?设其见者。我身将不陷入地耶?我观如来。宁近醉象、师子、虎狼、猛火、绝焰。终不近于重恶之人。是故我今思忖是已。当有何心往见如来?”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饥者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医。热求荫凉。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应如是。大王。如来尚为一阐提等演说法要。何况大王非一阐提。而当不蒙慈悲救济?”

  王言:“耆婆。我昔曾闻。一阐提者。不信、不闻、不能观察、不得义理。何故如来而为说法?”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有人。身遇重病。是人夜梦:‘升一柱殿。服苏油脂。及以涂身。卧灰食灰。攀上枯树。

  或与猕猴游行坐卧、沈水没泥。堕坠楼殿、高山、树木、象马牛羊。身着青黄赤黑色衣。喜笑歌舞。

  或见乌鹫、狐狸之属。齿发堕落。裸形枕狗、卧粪秽中。复与亡者行住坐起、携手食噉。毒蛇满路而从中过。

  或复梦与被发女人共相抱持。多罗树叶以为衣服。乘坏驴车正南而游。’

  是人梦已。心生愁恼。以愁恼故。身病踰增。以病增故。诸家亲属。遣使命医。所可遣使。形体缺短。根不具足。头蒙尘土。着弊坏衣。载故坏车。语彼医言:‘速疾上车。’

  尔时良医即自思惟:‘今见是使。相貌不吉。当知病者难可疗治。’复作是念:‘使虽不吉。当复占日。为可治不?若四日、六日、八日、十二日、十四日。如是日者。病亦难治。’复作是念:‘日虽不吉。当复占星。为可治不?若是火星、金星、昴星、阎罗王星、湿星、满星。如是星时。病亦难治。’复作是念:‘星虽不吉。复当观时。若是秋时、冬时及日入时、夜半时、月入时。当知是病亦难可治。’复作是言:‘如是众相。虽复不吉或定、不定。当观病人。若有福德。皆可疗治。若无福德。虽吉何益。’思惟是已。寻与使俱。

  在路复念:‘若彼病者。有长寿相。则可疗治。短寿相者则不可治。’即于前路见二小儿。相牵斗诤。捉头拔发。瓦石刀杖。共相撩打。见人持火。自然殄灭。

  或见有人斫伐树木。或复见人手曳皮革随路而行。或见道路有遗落物。或见有人执持空器。或见沙门独行无侣。复见虎狼乌鹫野狐。见是事已。复作是念:‘所遣使人。乃至道路所见诸相。悉皆不祥。当知病者定难疗治。’复作是念:‘我若不往。则非良师。如其往者。不可救疗。’复更念言:‘如是众相。虽复不祥。且当舍置。往至病所。’

  思惟是已。复于前路。闻如是声。所谓亡失、死丧、崩破、坏折、剥脱、堕坠、焚烧、不来、不可疗治、不能拔济。复闻南方有飞鸟声。所谓乌鹫、舍利鸟声。若狗、若鼠、野狐、兔猪。闻是声已。复作是念:‘当知病者。难可疗治。’

  尔时即入病人舍宅。见彼病人。数寒数热、骨节疼痛、目赤流泪、耳声闻外、咽喉结痛、舌上裂破、其色正黑、头不自胜、体枯无汗、大小便利拥隔不通、身卒肥大、红赤异常、语声不均或粗或细、举是斑驳、异色青黄、其腹胀满、言语不了。医见是已。问瞻病言:‘病者。昨来意志云何?’答言:‘大师。其人本来敬信三宝及以诸天。今者变异。敬信情息。本憙惠施。今者悭吝。本性少食。今则过多。本性和善。今则弊恶。本性慈孝恭敬父母。今于父母无恭敬心。’医闻是已。即前嗅之。优钵罗香、沈水杂香、毕迦多香、多伽罗香、多摩罗跋香、郁金香、栴檀香。炙肉臭、蒱桃酒臭、烧筋骨臭、鱼臭、粪臭。知香臭已。即前触身。觉身细软。犹如缯绵、劫贝娑花。或硬如石、或冷如氷。或热如火、或涩如沙。尔时良医见如是等种种相已。定知病者必死不疑。然不定言是人当死。语瞻病者:‘吾今剧务。明当更来。随其所须。恣意勿遮。’即便还家。

  明日使到。复语使言:‘我事未讫。兼未合药。’智者当知。如是病者。必死不疑。

  大王。世尊亦尔。于一阐提辈。善知根性而为说法。何以故?若不为说。一切凡夫。当言如来无大慈悲;有慈悲者。名一切智。若无慈悲。云何说言一切智人?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大王。如来世尊见诸病者。当施法药。病者不服。非如来咎。

  大王。一阐提辈分别有二。一者得现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是故如来为一阐提演说法要。

  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后世则得。诸佛世尊不空说法。

  大王。譬如净人。坠堕清厕。有善知识见而愍之。寻前捉发。而拔出之。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恶道。方便救济令得出离。是故如来为一阐提而演说法。”

  王语耆婆:“若使如来审如是者。明当选择良日吉星。然后乃往。”

  耆婆白王:“大王。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星。大王。如重病人犹不看日、时节、吉凶。惟求良医。王今病重。求佛良医。不应选择良时好日。大王。如栴檀火及芛兰火。二俱烧相。无有异也。吉日凶日亦复如是。若到佛所。俱得灭罪。惟愿大王。今日速往。”

  尔时大王即命一臣。名曰吉祥。而告之言:“大臣当知。吾今欲往佛世尊所。速办供养所须之具。”

  臣言:“大王。善哉。善哉。所须供具一切悉有。”

  阿阇世王与其夫人。严驾车乘一万二千。姝壮大象其数五万。一一象上各载三人。赍持幡、盖、花香、伎乐、种种供具。无不备足。导从马骑有十八万。摩伽陀国所有人民寻从王者。其数足满五十八万。

  尔时拘尸那城所有大众满十二由旬。悉皆遥

佛学常识问答下载

见阿阇世王与其眷属寻路而来。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

  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毘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剎多作种种恶。到于佛所。众罪得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捉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阿阇世王犹有疑心。我今当为作决定心。”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持一切。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无定相。所谓色无定相。乃至涅盘亦无定相。如来今者云何而言。为阿阇世作决定心?”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今定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何以故?若王疑心可破坏者。当知诸法无有定相。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当知是心为无决定。善男子。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尔时大王即到娑罗双树间。至于佛所。仰瞻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微妙真金之山。尔时世尊出八种声告言:“大王。”

  时阿阇世左右顾视。此大众中谁是大王。我既罪戾。又无福德。如来不应称为大王。

  尔时如来即复唤言:“阿阇世大王。”

  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如来今日顾命语言。真知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怜愍。等无差别。”白佛言:“世尊。我今疑心。永无遗余。定知如来。真是众生无上大师。”

  尔时迦叶菩萨。语持一切菩萨言:“如来已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

  尔时阿阇世王即白佛言:“世尊。假使我今得与梵王释提桓因坐起饮食。犹不欣悦。得遇如来一言顾命。深以欣庆。”尔时阿阇世王。即以所持幡盖、香花、伎乐供养。前礼佛足。右绕三匝。礼敬毕已。却坐一面。

  尔时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今当为汝说正法要。汝当一心。谛听!谛听!

  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一、所谓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本。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七、生死常苦。无常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十一、于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

  大王。凡夫之人。常于此身。当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正观。尔时次第观心生相、住相、灭相。次第观心生住灭相、定、慧、进、戒。亦复如是。观生住灭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终不作恶。无有死畏、三恶道畏。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阿阇世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从昔来。初未曾观是二十事。故造众恶。造众恶故。则有死畏、三恶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兹重恶。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是二十事。设观不观。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

  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

  大王。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

  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指先王】。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大王。频婆娑罗往有恶心。于毘富罗山游行猎鹿。周遍圹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是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耶?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

  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

  频婆娑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

  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恶。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得罪?

  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

  大王。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譬如山间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实亲。智者了达。乃知虚诈。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如热时炎。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如乾闼婆城【音乐幻觉之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

佛学常识100个

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烧然。王亦如是。虽复知杀。云何有罪?

  大王。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

  大王。如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畜。尊卑差别。宝命畏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

  大王。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

  大王。譬如涅盘。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

  惭愧之人则为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

  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

  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无而亦是有。

  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

  大王。色是无常。色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是无常。识之因缘亦是无常。从无常因生。识云何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盘。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

  大王。若杀无常、苦、空、无我者。则与我同。我亦杀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入地狱。汝云何入?”

  尔时阿阇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作是观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则不作罪。世尊。我昔曾闻诸佛世尊。常为众生而作父母。虽闻是语。犹未审定。今则定知。

  世尊。我亦曾闻须弥山王。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若有众鸟随所集处。则同其色。虽闻是言。亦不审定。我今来至佛须弥山。则与同色。与同色者。则知诸法无常、苦、空、无我。

  世尊。我见世间。从芛兰子生芛兰树。不见芛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芛兰子生栴檀树。芛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

  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所有一切烦恼恶心。”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

  “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不以为苦。”

  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婇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

佛学常识 生活应用

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长命、常身。即是一切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微妙伎乐而供养佛。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甚微妙。善巧于句义。甚深秘密藏。为众故显示。

  所有广博言。为众故略说。具足如是言。善能疗众生。

  若有诸众生。得闻是语者。若信及不信。定知是佛说。

  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语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如来语一味。犹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谛。故无无义语。如来今所说。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同获第一义。无因亦无果。无生及无灭。

  是名大涅盘。闻者破诸果。如来为一切。常作慈父母。

  当知诸众生。皆是如来子。世尊大慈悲。为众故苦行。

  如人着鬼魅。狂乱多所作。我今得见佛。所得三业善。

  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道。我今所供养。佛法及众僧。

  愿以此功德。三宝常在世。我今所当得。种种诸功德。

  愿以此破坏。众生四种魔。我遇恶知识。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愿后更莫造。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毘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

  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举国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

  天行品者如杂花说。

  === ===

  大般涅盘经

  第九品 婴儿行

  本品主题:

 

佛学常识六时吉祥是哪六时

 1 人人都有婴儿行。包括佛、菩萨、声闻。

  2 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于二乘、说言常乐我净。

  3 奉行本经。当得五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 ―

  大般涅盘经

  第九品 婴儿行

  “善男子。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

  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盘。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

  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语言未了。虽复有语。实亦无语。如来亦尔。语未了者。即是诸佛秘密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

  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虽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啝、啝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啝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

  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众生故。不知苦乐、无昼夜想。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

  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萨不造生死作业。是名不作。大事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

  又婴儿行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实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婴儿。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于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

  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盘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善男子。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为说净。如来已得第一义故。则无虚妄。

  如彼婴儿。于非牛马。作牛马想。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

  如彼婴儿 于木男女。生男女想。如来亦尔。知非众生。说众生想。而实无有众生相也。若佛如来说无众生。一切众生则堕邪见。是故如来说有众生。于众生中作众生想者。则不能破众生相也。若于众生破众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盘。以得如是大涅盘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

  善男子。若有男女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是五行者。当知是人。必定当得如是五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我亦定当得是五行。”

  佛言:“善男子。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会中。九十三万人亦同于汝。得是五行。”

  中华佛典宝库 大正藏

  第 12 册 No. 0374 大般涅槃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李鑫森注释

  欢迎传播 欢迎指正

  2017-01-07修改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1/509757.html

以上是关于「一阐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一阐提」大般涅盘经40卷连载 第二十〇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611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