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事、寺院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事、寺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事、寺院
法名:又称戒名。凡信佛教。从皈依师所得之名。叫做法名。因为从师受戒。故又称戒名。凡受过戒的在家或出家佛教徒都有法名。
法会:说法及供佛施僧的佛教聚会叫做法会。聚会的场所。叫做法场(即道场)。在法场中所行的法会也叫佛事。一般来说:‘
命日:亦即忌日
牌位:原为儒教所用。中国佛教从宋代起予以采用。在牌位上书写死者法名。置于佛坛或某处。表示祭祀死者之灵。
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Antrabhara)。据说如童子之形一般。佛教以为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延请僧人为亡者做佛事。则亡者能得益。如此。每七日为一期。叫做‘做七’。‘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净土’(随愿往生经)。‘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梵纲经下)。
寺:寺在我国古时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另见清一统志。外国僧人原住我国招待外宾之鸿胪寺。以后别建住所。亦以‘寺’为名。此为佛教称寺的由来。
寺院:寺为僧园之总称。而寺内之别舍则称作‘院’。总称寺院。
庙:我国古代有王室祀祖的宗庙。士大夫祀祖的家庙。庙不单祭祖。也可敬神。佛教传入后。僧人与祭祖祭神之庙发生关系。以后竟把佛教的道场或比丘所居之处称为庙了。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该宗创立人)被祭祀之处才称为庙。没有任何寺院称为
庵:庵。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庵字以后又变成‘庵’。据说是用瓦盖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和尚住处多为寺院。
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释迦时。有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鹿野苑等精舍。精舍的面积不分大小。不一定是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阿兰若:梵名 Arinya。原意是寂静处或闲静
僧伽蓝:梵名 Samgharama。是许多僧人所住之处。亦即中国佛教的寺院。
丛林:梵名 Vindhyavana。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但丛林特别指禅宗的寺院而言。(当代佛教网--佛教文化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5/55428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事、寺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事、寺院;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