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情之身心 处与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有情之身心 处与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有情之身心 处与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重要的理论范畴。合称“三科”。
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十二处。
五蕴
“蕴”也作“阴”。《俱舍论》谓“聚义是蕴义”。即是“积聚”的意思。佛教认为。有情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积聚构成的。称为“五蕴”。
色蕴
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
受蕴
受蕴相当于感觉。是有情众生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所产生的各种感受。由于认
想蕴
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认识。是一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认识活动。如人们所了解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都是想蕴的内容。
行蕴
行蕴相当于行动意志。是人们通过分析思辨以后形成的判断性的意向活动。
识蕴
识蕴相
“五蕴”是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总括。是一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合。由于众生皆是由五蕴构成。故五蕴又是有情众生的代名词。从某种角度讲。五蕴就是全部佛教教义的研究对象。因此佛教各派都运用它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对五蕴的解释又有所不同。
小乘佛教认为。五蕴依靠缘起的法则(六因四缘)生起万物。人只是五蕴的因缘和合。是一种暂时存在的假象。故一切众生皆非实在。世界上实在的只是构成五蕴的具体的法。故称“人无我”而“法有我”。
大乘佛教则主张。既然五蕴和合的“人我”并不真实。五蕴自身也就是不真实的。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万物皆非真实。全部世界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由此又得出了“法无我”的结论。
“十二处”
处亦云入。生长义。六根、六境能生长“心、心所法”之作用。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识所缘。由根及境为增上缘。识得生起。意即认识的产生。有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六境。此中以六境为中心。没有此六境。能认识和所分别失去联络。不能分别境界。
“十二处”是佛教解释人生的又一理论范畴。分成“内六处”与“外六处”两种。佛教从人的生理特点和认识活动出发。将分属人身六个部分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或“六入”(六入是六处的古代译法)。实际上是人的六种感觉认识器官。此为“内六处”。又称为“六根”。佛教对“内六处”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它们是众生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俱舍论》谓“生长门义是处义”。意为“六处”能通过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摄取与认识。以促进人的身心功能的发展。
“内六处”的认识对象与认识能力各有不同。眼、耳、鼻、舌、身五种是生理器官。能分别认识色、声、香、味、触五种对象。认识对象是单一的。只能分别自己所对的对象。第六意处则是一种纯粹综合的认识。它以五根所得的知识为基础。能对事物现象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对事物进行总体把握。与“内六处”相对的是“外六处”。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一方面是“内六处”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则是“内六处”的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感受知识。其中。色指事物的形体、颜色等方面的特征;声指外在的声音;香指外界事物香气;味指外界事物的的气味;触指身体所接触到的外物;法则泛指外界的一切万物。被认为是意的认识对象。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互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十二处”。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生长过程。
“十八界”
界是种族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又能持义。能持诸法自相义名界。又种子义。十八界种各别为因。六根缘六境而生起六识的觉了。识所依所缘的六根六境为能生因。六识是所生果。此为十八界。
除“五蕴”、“十二处”之外。“十八界”也是佛教理论的一种重要范畴。所谓“十八界”。就是在“十二处”的“内六处”(六根)、“外六处”(六境)之外加上“六识”构成十八种法。称为“十八界”。《俱舍论》谓“种族义是界义”。也就是说。“十八界”是指一切万法可分为“六根”、“六境”、“六识”等十八种诸法种族。“六识”即是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
佛教认为。人的六根并不具有直接的认识能力。不过是认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感官而已。所以。认识活动如要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作为实体的认识能力存在。这就是“六识”。一般说来。“六识”中的前五识只能分别认识各自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而第六识意识则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不仅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对象。又能统摄前五识。以构成一种综合认识。整体把握事物现象。佛教认为。六根、六境和六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因缘和合的关系。根境和合而生起识。只有六根与六境之间和合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被合称为“三科”。意为佛教徒必须学习的三种基本理论。
一般来说。“三科”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除“五蕴”内容略窄而外。“十二处”与“十八界”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十二处”中的“意处”。就是“十八界”中“意界”与“六识界”全部内容。可为什么佛教不厌其繁。又将之分成“三科”呢?佛教认为。这是由于信徒的根机不同。故佛陀对机说法而分为“三科”。上等根机的人以“五蕴”就能解脱;中等根机的人听了“十二处”解脱;下等根机的人以“十八界”解脱。
实际上。“三科”的确立。有着自身特殊的意义。“五蕴”是用以分析众生的生命现象;“十二处”则用以分析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十八界”则是以认识活动为中心。对一切万法进行总的概述与说明。“三科”的侧重点与作用是不同的。故佛认为。“三科”之间相互依存。不可缺少。而学习“三科”的目的在于破除我迷。掌握无我的真理。掌握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佛陀的一生中。降魔成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佛陀从凡俗转化为觉悟者的转折点。所谓降魔成道。实际上就是佛陀克服自身种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1/60615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有情之身心 处与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有情之身心 处与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3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