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古印度和印度的区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古印度,古印度和印度的区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本文注意 介绍以下几点:
1、古印度佛教 ;
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陆,但是经过千年的流转,如今在印度次大陆信奉佛教的人已经寥寥无几,那么佛教是如何在印度诞生而又走向衰落的呢?那要继续接着看。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大体上是我国的商朝前期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通过兴都库什山的一些山口来到印度河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一词源自梵文,是高贵的意思,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古代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包括今日得印度民主共和国 、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次大陆的北部是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面是塔尔沙漠,这使印度次大陆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单位,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
最早阐述古印度的文献是吠陀文献,这是颂诗、祈祷词、天文信息以及传说的汇编,其中《梨俱吠陀》最重要,也最古老,大约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慢慢的接受了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种姓制度最初有两个等级,后来发展成四个,即由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婆罗门地位最高,由军事首领和武士组成的刹帝利地位次之,然后是平民组成的吠舍和由奴隶组成的首陀罗。每个种姓都从事世袭的职业,互不通婚,种姓制度一直是印度社会的特征。
宗教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僧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的宗教奉《吠陀经典》为神圣,举行大量的祭祀,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最高。到了公元前8世纪,印度次大陆出现了很多邦国,这些邦国互相争霸兼并,于是出现了很多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天在尼泊尔境内,与我国孔子属于同一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张靠自身的正确行为达到宗教解脱。佛教和耆那教主要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而产生的,因为婆罗门教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吠陀天启,一个是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还有一个是屠杀大量牲畜祭祀,佛教和耆那教就是反对婆罗门教这三个特点,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佛教信众并不多。
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马其顿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率军进犯西北印度,这时的西北印度有一个叫摩揭陀国的国家,这个国家一个出身孔雀族的青年旃陀罗笈多率领军队击败了来犯的马其顿人,并且推翻兼并了印度次大陆上上众多的邦国,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到了阿育王时代达到鼎盛,此时孔雀王朝的版图包括了除印度南部一小部分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
阿育王在统一印度后接受了佛教,他以德行为统一印度的手段,从此佛教兴盛起来,他曾派出使节走遍印度各地,并修建了无数的佛教建筑和佛塔。此时的佛教向西传播到叙利亚、埃及与希腊,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向北传播到阿富汗、伊朗,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让佛教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宗教。
大约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孔雀王朝最后一任国王被人杀死,孔雀王朝灭亡,印度次大陆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佛教的传播从此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又死灰复燃。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和教规,并与各个地方的信仰和生活习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印度教。
印度教寺院
到了公元60年前后,一支游牧民族贵霜人侵入西北印度,并在那里建国,之后贵霜帝国把中亚地区和北印度统治在一起。贵霜帝国是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四大文化的汇合地,这个时期出现了融合印度与希腊风格的艺术雕像。贵霜统治者不知怎的又接受了佛教,佛教从此在印度再次昌盛,这时的佛教中开始出现一股改革的浪潮,出现了主张拯救更多人的大乘佛教。但是在广大的乡村印度教的影响仍然很大,婆罗门祭司花费大量的精力编纂各类法典,用以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们的生活。
大约在公元200年,印度教重要经典《摩奴法论》基本定型,这部经典是印度教徒生活的百科全书。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瓦解,北印度再次分裂成众多小国家,没多久笈多王朝又统治了北印度,笈多王朝时代印度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它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盛唐。笈多王朝的统治者扶植印度教,使印度教获得了国教的地位,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印度教成为了包含多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和多种祭祀仪式的混合体。公元五六世纪印度教传播到了柬埔寨、占婆等东南亚国家。
受印度教和佛教影响的吴哥窟
而此时的佛教在印度还有相当的地位,公元632年中国高僧玄奘来到印度学习佛法,根据玄奘的记载,那时的那烂陀寺是北印度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佛教大学,那里有大批的高僧,据说玄奘是第一万名学生,之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寺院被没收,教徒到处受到政府的排挤和打压。于是佛教逐渐向民间信仰妥协,转变为密教,最后在伊斯兰教的入侵下,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了。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灭亡有几个原因:第一,与印度教相比佛教无法为印度提供一个更好的在不断受到外来打击下生存的机制,佛教一般都有自己的僧团和寺院,在外来打几下容易被一锅端,而印度教没有僧团和寺院,它的祭祀住在农村,这种方式更能适合印度的国情。第二,印度是种姓制度的国家,语言、民族、宗教信仰差别很大,佛教是反对种姓制度的,它实际上是想人人平等,但是这样在印度社会中就会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佛教始终没有在印度人民群众中扎下根。
印度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南亚大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我们说的印度,究竟是指现代的印度共和国,还是指古代的印度文明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存在时代不同
古印度:指的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兴起的一系列文明,包括了印度河文明、早期雅利安文明、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等。古印度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中期(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和后期(公元前500年-公元5世纪)。
印度:指的是1947年8月15日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的一个主权国家,即印度共和国。印度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殖民时期(16世纪-1947年)、独立时期(1947年-1977年)、紧急状态时期(1975年-1977年)和现代时期(1977年至今)。
二、地域不同
古印度:指的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5。古印度的地理特征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
印度:指的是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南部的一个国家,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七大国家3。印度的地理特征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西高止山脉、东高止山脉、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
三、民族不同
古印度:指的是由多种民族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民族:原住民(或称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原住民是最早居住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人群,他们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并建立了许多城市和王国。雅利安人是后来从中亚迁入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征服了原住民,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自西亚、中亚、东亚、欧洲等地的民族,如波斯人、希腊人、大夏人、月氏人、匈奴人、库什人、犍陀罗人、贵霜人、莫卧儿人等,他们也对古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印度:指的是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大民族:印度-雅利安人、德拉维达人、孟加拉人和锡克人。印度-雅利安人是占据印度北部和中部的主体民族,他们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后裔,也是印度斯坦语系的使用者。德拉维达人是占据印度南部的主要民族,他们是古代原住民的后裔,也是德拉维达语系的使用者。孟加拉人是占据印度东部和东北部的主要民族,他们是古代原住民和雅利安人的混血后裔,也是孟加拉语的使用者。锡克人是占据印度西北部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是16世纪由锡克教创始人纳纳克所领导的一支反抗穆斯林统治的武装组织所发展而来的,也是锡克教的信徒。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民族,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藏族、尼泊尔族、不丹族、缅甸族、斯里兰卡族等,他们也构成了印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古印度是历史文明古国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印度和印度虽然有着共同的地理基础和文化渊源,但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社会变迁。那么,古印度是否可以称为历史文明古国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是一些理由:
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文明和书写体系的地区之一,其印度河文明可以与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
古印度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吠陀哲学、奥义书哲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印度发展了精湛而多样的艺术和文学形式,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乌帕尼沙德、戏剧《沙恭达罗》等,展现了古印度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印度拥有辉煌而灿烂的科学和技术成就,如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和零概念、天文学中的日月食预测和行星运动理论、医学中的阿育吠陀系统和整形手术等,为世界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 。
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级为中心,划分了许多以专业为基础的内婚群体,即种姓。不同的种姓根据不同的地区分为许多种姓。这些亚种姓根据不同的定居点划分为许多定居点种姓。这些定居种姓最终被划分为具有不同婚外恋制度的宗族。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级为中心,划分了许多以专业为基础的内婚群体,即种姓。不同的种姓根据不同的地区分为许多种姓。这些亚种姓根据不同的定居点划分为许多定居点种姓。这些定居种姓最终被划分为具有不同婚外恋制度的宗族。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一层一层地联系在一起,并融入了一套分散在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覆盖了印度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体,与印度的社会制度、宇宙学、宗教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第安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沙蒂利、维沙和苏达拉。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灾难和祝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业季节,在社会中具有最高地位。查迪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员,他们掌握了除神权以外的所有国家权力。苏达拉指的是失去土地的自由人和被征服的达拉皮塔人,他们实际上是奴隶。
各种姓社会等级世袭,位置固定不变。
各种姓工作固定不变,世代相传。
实施种姓内婚制。婆罗门和刹帝利为确保自己的特权和位置不致因通婚而发作紊乱,遂拟定了种姓内婚制准则。这是古代印度种姓制的一条根本准则和杰出特点。在种姓内婚制下,同一种姓的人通婚遭到赞许,不同种姓的人通婚遭到歧视乃至赏罚。
各种姓的宗教位置不平等。四个种姓中的前三个种姓都为雅利安族。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等级制度,这样就区分了掌权者,普通百姓,奴隶……基本上很多国家都有过君主集权的时代。所以,大家都知道,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人类追求公平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像古代印度,这个国家的等级制度比之中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印度的“种姓制度”你了解多少?共分为4个等级,看完涨知识了。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他们虽说也是按照人民的身份来划分,但是其名称却不是身份的名称,而是用一个姓来代替,这就是古代印度著名的种姓制度。说起印度的种族制度,那我们大华夏也是逊色三分的。他们的种姓制一说接把人分成几个等级,一共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大家在初中历史中可能也学过,这四个名次,分别代表了人的嘴巴,手臂,大腿以及脚丫。这样一来,地位的高低也就显而易见。
第一种是婆罗门,是第一个等级的人,代表的是人的嘴巴,他们一般都是一些僧侣还有贵族阶层,印度对宗教信仰是很深的,毕竟佛教就起源于印度。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是十分重的,所以说僧侣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而贵族掌握着国家的大权,甚至是教育,教化在他们等级之下的三种等级,以达到永久控制权力的目的。
第二种叫刹帝利,这种人就像中国古代的武将一样,拥有军权,代表的是人的手臂。手臂,有力。刹帝利就是为了服务第一阶层。这就像古代君王有权利,而武将有力量,你保护我,我给你权力,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种是吠舍,也叫雅利安人。他们就不在国家的权力范围内了,就是一些商人,他们做着自己的生意,保证自家的财富来源就行了,也不会去干预皇家的一些决策。他们虽然没有特别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通过给上两个等级的人钱财还是可以换来比较安稳的生活和一些保障。
这最后一个叫首陀罗,表示的是人的脚丫子,其实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却落到最低一等,实在是有些悲催。雅利安人过来就掠夺了他们的土地,财产,然后他们就沦为了奴隶,只能给人家做苦力去了。其实还有一些人,就和中国古代的贱籍人一样,在印度是排不上等级的,称之为贱民。他们是整个国家的最最低等的人,毫无自身的任何权利。
而且印度不同等级之间也是不能通婚的,到了1947年,这种做法才被废。其实直到现在,婆罗门那些人的地位还是很高,一些东西从始至终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希望以后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公平吧。
①在文字方面,文字的创造发明是古印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有了文字,公元前11世纪初期,又出现了梵文,此外还有阿育王所刻的铭文有两种,一种是法卢文,另一种是婆罗谜文,为印度近代文字的发明产生了影响。
②在哲学方面,古印度的宗教很发达,婆罗门教佛教等传播广泛,因此唯物主义哲学盛行,与此同时唯物主义哲学也在与其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
③在文学方面,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其中包含了很多古代历史传说、生活习俗、社会道德规范、故事诗歌等。
此外,还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④在建筑与艺术方面,印度,因为佛教的盛行,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像雕刻艺术非常发达,并且石窟和佛塔建筑也独具特色。
⑤在天文学方面,古印度的天文学有着不小的成就,吠陀时期他们就懂得测定月亮的盈亏,编制天体图。古印度人还创造了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还有闰月的存在。
⑥在数学方面,他们创立了从1到9数字,又加上了一个零,并且提出了数字按位计值的方法,这对数学的运算有着很大的作用。
⑦在医学方面,古印度医学成就显著,在吠陀中就记载有关解剖学治疗学病理学的很多知识,医生也有了内外科与眼科的区分,还使用了针灸。
古印度现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
古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
我们知道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而或许是古印度与现在的印度都叫做印度的原因,所以不仅现在印度人认为印度就是古印度且经常自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这么认为。然而这是不正确的,印度与古印度虽然有关联,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印度的介绍
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人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著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
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而雅利安人到来之后的吠陀时代,达罗毗荼人被赶尽杀绝,很多都逃亡到南印度去了。
公元前2000年左右,亚欧大陆上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北方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原,一下子变得荒芜起来。牛羊没了食物,饥荒开始肆虐,游牧民族便不安分起来。其中,东欧平原上的古印欧人便是最早遭灾的一批。他们跃马南下,翻越乌拉尔山,来到了阿富汗高原。其中有支特别强悍的,叫雅利安人,他们继续南下,冲入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
据专家考证,雅利安人来自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所以皮肤白皙,身材硕大,再加上多以牛羊肉为食,所以战斗力十分彪悍。而此时的旁遮普平原上的原住民,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懵懂无知的他们,如何是雅利安人的对手?所以就遭到了惨败,大部分人被杀,剩下的被赶到了南方各邦,成了所谓的首陀罗和吠舍。而雅利安人则成了婆罗门和刹帝利,俨然以救世主和贵族自居。
从此以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彻底灭亡,如今的印度,再无半点文明古国的影子。另外,据专家考证,雅利安人中的另一支则转向西南,进入了新月沃土南部山区。在这儿,他们建立了两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也有人认为是国家),一个叫米底,还有一个叫波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在亚述和古巴比伦的废墟上建立起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超级帝国,波斯帝国。
至此,四大文明古国,雅利安人一口气灭了三个。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有没有与我们中国遭遇过?如果有,那为何灭不了中国?事实上,专家曾在妇好墓的周围发现过一个祭祀坑,也有说是战俘坑,里面找到了一些人类的骸骨。用现代基因技术测试后发现,这些骨头的主人来自东欧大陆,与现在的伊朗人最为接近。而专家已证实,伊朗人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甚至连伊朗一词,都是雅利安的变音。
由此可见,雅利安人的确曾入侵过中国。当时我们正处于商朝,武丁时期。据史料记载,后者有诸妇”六十多位,其中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便是他最爱的那一个。妇好其实不姓妇,或者说,她到底姓啥,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我们只知道,她为人和善,做事果断,所以受到了封地百姓的一致好评,武丁因此就赐给她一个“氏”,叫“好”。
由于她是个女的,又是武丁的爱妻,还骁勇善战,能文能武,所以大伙就用“妇”字来表示对她的尊敬。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她就成了“妇好”,或者叫“后妇好”。又由于她的谥号为“辛”,所以人们也尊称她为“母辛”,或者“后母辛”。据《尚书》记载,妇好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而且天生神力,善使一杆九公斤重的长矛。
据史料记载,她带着商朝军队,与雅利安人(我们的史书上称其为鬼方)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据说每场战争动辄四五千人,规模相当大。打到最激烈时,武丁曾在两个月内七次增调援军,总共投入兵力二万三千人,最终打败了鬼方。此事不光《尚书》中有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记载,可见是真实的。不知道印度人听说这段历史后,有何感想?
以上是关于古印度,古印度和印度的区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古印度,古印度和印度的区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9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