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驱逐舰,07型驱逐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四大金刚驱逐舰,07型驱逐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点: 1、四大金刚驱逐舰 ;2、07型驱逐舰 。
1954年7月22日
我国组建海军第一支驱逐舰大队
1954年10月25日
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在青岛成立
所辖两艘驱逐舰
分别命名为“鞍山”、“抚顺”号
1955年6月18日
第二批两艘驱逐舰入列
命名为“长春”号和“太原”号
101“鞍山”舰、102“抚顺”舰、103“长春”舰和104“太原”舰
作为海军成立之初的顶梁柱
它们获得了“四大金刚”的美誉
也见证了中国海军
从近岸发展到近海的飞跃
101“鞍山”号导弹驱逐舰
“鞍山”号导弹驱逐舰
曾作为中国海军早期
“四大金刚”之首
舷号曾经为201
1974年改舷号为101
1969年5月进行现代化改装
将鱼雷改装成导弹
成为导弹驱逐舰
1992年4月24曰退役
服役期长达56年
现陈列于青岛海军博物馆
102“抚顺”号导弹驱逐舰
“抚顺”号导弹驱逐舰舷号
曾经为202
1974年改舷号为102
1970年完成现代化改装
将鱼雷改装成导弹
成为导弹驱逐舰
1969年5月
抚顺舰在四艘6607型驱逐舰中
第一个率先进行导弹化改装
拆除2座3联装533毫米
反舰鱼雷发射管
安装2座双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1989年
抚顺舰在四艘07型驱逐舰中
第一个退出现役
卖给了江苏江阴的一家造船厂
随后被拆解
新型护卫舰591新抚顺舰
2014年7月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隶属海军北海舰队
103“长春”号导弹驱逐舰
1970年完成现代化改装
将鱼雷改装成导弹
成为导弹驱逐舰
舷号曾经为203
1974年改舷号为103
1990年8月退役
被山东省乳山市购去
停泊于该市的银滩做为展示舰用
2013年
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
新型导弹驱逐舰150舰继承了
“长春舰”的舰名
正式成为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中的
重要一员
隶属海军东海舰队
104“太原”号导弹驱逐舰
“太原”号导弹驱逐舰
1970年完成现代化改装
将鱼雷改装成导弹
成为导弹驱逐舰
舷号曾经为204
1974年改舷号为104号
1991年9月19日退役
该舰改名“青岛”泊于大连老虎滩
做为大连舰艇学院的练习舰
1955年11月,入列刚满一年的
“鞍山”号、“抚顺”号
参加了在辽东半岛举行的
海陆空联合大演习
充当“蓝军”主力
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任务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四大金刚”或单舰或多舰
5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和合成训练
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
诸如南沙战斗巡逻、打捞“阿波丸”
护航及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
保障等重大任务
现如今,中国海军舰艇后继有人
令人欣慰的是
旧“四大金刚”虽然淡出历史舞台
但他们的“后继者”们
早已接起了前辈的旗帜
牢牢守卫住我国海疆
【涨舰识】中国海军舰艇的命名规则
为了便于通信联络、指挥和调动
每艘舰艇从诞生时起
就有了自己的舷号和名字
于是便产生了
中国海军舰艇命名规则
一 命名规则的必要性
中国海军拥有数量庞大的各种大、中、小型舰艇,其作战及辅助舰船数量之多,可以跻身世界的前三名。为了管理类杂量多的舰艇,也为了在海上相遇时能够迅速辨认出对方的“身份”,每一艘舰艇都需要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名称。当然,有意要加以保密而隐蔽的名称除外(如潜水艇)。
二 《海军舰艇命名条例》
根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舰艇命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区别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舰艇命名;
(二)区别于国内民用商用的船名;
(三)条理性强,便于记忆;
(四)字音清晰,不易相互混淆;
(五)名称响亮,富有含义;
(六)能够体现国家的尊严;
(七)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八)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用长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满足装备发展的需要。
三 舰艇命名的权限
一级舰(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核潜艇)由原总参谋部命名;
二级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大型登陆舰)与二级以下的舰艇由海军命名。
四 舰艇的舷号
每一艘军舰都有正式的名称,就是它们的数字编号涂装在船舷上,统称为“舷号”,如2008年12月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三艘军舰的舷号分别是:169(“武汉”舰)、171(“海口”舰)、887(“微山湖”舰)。
五 中国海军舰艇的命名规则
1字头为驱逐舰;
2字头、3字头为常规潜艇;
4字头为核潜艇;
5字头为护卫舰;
6字头为反潜护卫艇(猎潜艇);
7字头为导弹护卫艇;
8字头为补给舰、扫雷舰;
9字头为登陆舰;
33字头为气垫登陆艇。
六 舰艇名
每一艘舰艇都有一个中文的名字。如“福州”舰、“杭州”舰、“抚仙湖”舰、“浏阳”舰等。
舰艇的中文名称不是随意取的,而是有严格的规定。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于1978年11月18日公布了《海军舰艇命名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类舰艇的命名机关、命名规则和相关规定。1986年7月10日,海军又对《海军舰艇命名条例》加以补充和修订。
新建造和新入列(或更名)的舰艇,由批准授名机关正式授予舰名和舷号,颁发《舰艇命名证书》,按照《海军舰艇命名条例》的规定举行命名入列典礼;舰艇命名享受“终身制”,中途一般不予更名。
舰艇退役时,其舰名与舷号由授予机关除名、注销,原则上不再授予后续舰艇。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形,如“广州”号曾先后被命名过三艘军舰:一艘是1949年缴获的日制护卫舰,舷号230/172;另一艘是1974年6月入列的240/160舰(1978年3月因事故报废);现在的“广州”号是2004年入列的168舰。
七 命名的区域划分
为了避免舰艇出现重名的现象,海军舰艇名的授予必须严格按区域划分。即:
北海舰队辖区,用华北、东北、西北等十四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名: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
东海舰队辖区,用华东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新疆;
南海舰队辖区,用华南及西南九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名: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形,如属于南海舰队的169“武汉”号、170“兰州”号驱逐舰、533“台州”号、569“运城”号护卫舰、945“华山”号登陆舰等的舰名,都不是华南、西南地区的地名。559“佛山”号、566“怀化”号护卫舰则属于东海舰队,是广东省和湖南省的地名。
八 以人名命名的舰艇
凡事都有例外。在人民海军的舰艇序列中,有几艘特别的军舰是用人名命名的:一艘叫“郑和”舰(即81舰“郑和”号),以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命名;另一艘是“世昌”舰(即82舰“世昌”号),以纪念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命名,这两艘远洋综合训练舰都属于大连舰艇学院。
此外,还有用我国科学家的姓名命名的武器装备试验舰:891“毕升”号、892“华罗庚”号、894“李四光”号等。还有872“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用了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的名字来命名。
九 舰艇中文命名的具体规定
巡洋舰以上:由国务院特别命名;
巡洋舰:以行政省(区)或直辖市命名;
驱逐舰:以“大、中城市”命名。如:“宁波”号驱逐舰;
护卫舰:以“中、小城市”命名。如:“东莞”号护卫舰;
综合补给舰:以“湖泊”命名。如:“千岛湖”号补给舰;
弹道导弹核潜艇:以“长征”加序列号命名。如“长征”6号;
攻击型核潜艇:以“长征”加序号命名。如:“长征”4号;
常规导弹潜艇:以“远征”加序号命名。如:“远征”23号;
常规鱼雷潜艇:以“长城”加序号命名。如:“长城”18号;
扫雷舰:以“州”或“县”命名。如“鹤山”号、“霍邱”号扫雷舰;
猎潜艇、护卫艇:以“县”命名。如“南海”号、“番禺”号护卫艇;
船坞登陆舰、坦克登陆舰:以“山”命名。如:“井冈山”号登陆舰;
步兵登陆舰:以“河”命名。如:“黄河”号登陆舰;
训练舰、武器试验舰:以人名命名。如:“郑和”号远洋综合训练舰;
辅助舰船以所在海区和性质的名称(如:“南运”、“东拖”、“北油”、“东标”等),再加序号命名。
如今
人民海军已经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
当年的英雄战舰早已退出现役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
承载着几代海军人
光荣与梦想的军舰
1953年6月4日,中苏《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正式签署,史称“六四协定”。这份协定对当时工业能力贫弱的中国来说几乎相当于一次大启蒙,除了对中国支援舰船成品外还对中国的造船工业给予技术援助,为中国海军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舰船成品援助中最重量级的就是4艘7型驱逐舰和4艘C型和M型常规潜艇,前者开启中国水面舰艇大型化的开端,后者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拥有有人驾驶战斗潜艇。
设计背景
7型是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设计的一种典型近海驱逐舰。由于此前苏联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大都继承于承沙俄海军,而1922年-1927年苏联又没有将海军发展作为核心。所以至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这些沙俄时代的军舰都已经落后于时代,也无法高效地进行海上作战。
1931 年 7 月,苏联劳动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在下一个海军建设计划中加速制造新的驱逐舰以替代这些老旧驱逐舰并在“二五计划”中展开建造(事实上“二五计划”中海军建设成为重点)。为了保证新驱逐舰的设计研发,苏联成立特种造船中央设计局(TsKBS-1),由尼基京担任总设计师,特拉赫金别尔格担任该项目负责执行人。按照苏联当时面临的环境,黑海和波罗的海是主要威胁方向,而这两个内海常年风平浪静,所以在新驱逐舰的设计指标中对于远洋作战和恶劣环境作战并没有考虑太多。其主要技战术要求为:在近海高速接近敌方舰队并实施鱼雷攻击并兼具布雷能力。
由于此前苏联在1930年开工的“列宁格勒”级和“明斯克”级驱逐舰在建造过程中暴露出大量的设计问题,所以这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意大利安萨尔多造船厂拥有丰富的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设计经验,正在建造的“西北风”级驱逐舰也符合苏联的实际需求。所以最终尼基京以意大利“西北风”级为基础,照搬了“西北风”的整体设计布局,改用苏联国产武器系统。1934年12月21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确认驱逐舰的新设计方案,代号“7”,建造计划53艘,其中21艘配属波罗的海和北方舰队,10艘配属黑海舰队,22艘配属太平洋舰队。1935年12月8日,首制舰“愤怒”号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建造,1936年7月13日下水,于1938年12月23日交付苏联黑海舰队。
意大利“西北风”级驱逐
当然7型驱逐舰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因为此前设计经验不足带来大量问题,重心过高、居住环境差、高速航行时船身震动剧烈、防空火力不足。最严重的问题是,锅炉和蒸汽轮机没有分舱布局,存在受损后直接丧失动力甚至直接沉没的问题。最终原计划53艘的建造计划被削减为28艘,服役之初北方舰队没有分配到7型驱逐舰。苏联转为以7型为基础设计7U型驱逐舰并建造18艘。当然有资料也显示7-U并没有针对重心过高的问题进行改进,增加的第二烟囱反而导致了重心进一步提高。
7U型驱逐舰
7型驱逐舰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全部28艘中有18参战,其中10艘被击沉。连同7U型被击沉的有18艘。
引进背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海军的舰艇基本都是接收的起义或缴获舰艇,不仅品种繁杂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在投诚舰艇中有排水量达6668吨的“重庆”号巡洋舰,但很可惜在1949年3月被炸沉。
而剩下的舰艇中基本都是千吨以下的艇,建造国家也是凌乱,也没有什么统一制式。“长江”号内河炮舰(民国制、462吨)、“南昌”号护卫舰(日制、1350吨)、“解放”号炮艇(美制、28吨)、“舞凤”号内河炮艇(英制、105吨)、“广州”号护卫舰(英制、1050吨)、“沈阳”号护卫舰(日制、797吨)、“武昌”级护卫舰(日制、900吨)、“井冈山”级坦克登陆舰(美制、4080吨)等等等。这里面最大的“井冈山”级坦克登陆舰其实就是美国二战时期的LST型登陆舰,虽然吨位达到4000多吨,但实际上没有海战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海上防御。
另外由于新中国在建立之前几十年里都处在内战和抗战的局面,所以国内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工业能力,国防工业基本停留在不先进的轻武器阶段。所以考虑到实际海防需求和国内工业实力,最终制定了“空潜快”的海军发展思路,即航空兵、潜艇和快艇,有效的规避了水面舰艇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以极为有限的资金由苏联引进战斗机、潜艇、鱼雷艇、猎潜艇、高速炮艇的成品、半成品以及技术生产许可,最终实现自主的海上装备生产。歼-5战斗机、03型常规潜艇、6602型鱼雷快艇、6604型猎潜艇等都是在这个战略下的典型产物。
但短期内的“空潜快”策略确实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但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我们在“空潜快”的同时也在试图在水面舰艇的发展上有所进步。根据《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4艘隶属苏联太平洋舰队的7型驱逐舰成品以及50型火炮鱼雷护卫舰技术资料,开启了中国大型水面舰艇之路。1954年10月13日,苏联海军“坚定”号和“炽热”号驱逐舰抵达青岛;10月24日两舰分别被命名为“鞍山”舰和“抚顺”舰;10月25日成立中国第一支驱逐舰大队。后2艘“凛冽”号和“纪录也于1955年6月28日抵达青岛并重新命名为“长春”舰和“太原”舰。
101“鞍山”舰,舷号101→301→201→101,1992年4月24日退役
102“抚顺”舰,舷号102→302→202→102,1989年退役
103“长春”舰,舷号103→303→203→103,1990年退役
104“太原”舰,舷号104→304→204→104,1991年9月19日退役
技术指标
07型驱逐舰回国时的指标与原版7型驱逐舰差别不大,舰长112.8米,宽10.4米,吃水4米。标准排水量1690吨,满载排水量2150吨。配备3台KB型燃油锅炉驱动2台GTZA-24型减速齿轮蒸汽轮机,4.8万马力(过载5.4万马力),设计最大航速38节,最大试航航速39.37节(“愤怒”号)。舵角25°航速24节时的旋回直径为730米,航速36节时为950米。全舰定额舰员240-290人。
07型采用短舰艏楼、单烟囱构型,舰艏较高以减缓前甲板上浪,舰尾较低则利于后甲板进行布雷作业。为了保证航速,该舰采用斜舰艏柱、窄舰身与圆舰艉的船形,但带来的问题是适航性不好,不适宜进行远洋航行和恶劣环境下航行。当然原本苏联设计7型时就主要考虑在相对平静的黑海和波罗的海使用。全舰分为15个水密隔舱,设计要求为2个舱室进水仍然能保证足够的浮力。
武器系统
07型驱逐舰引进国内时为鱼雷火炮驱逐舰,武器装备也基本保持原版。主要装备
B-13-2C型单装130mm/50倍径主炮4门
70-K型双联37mm/63倍径防空炮4门
39-U型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2组
水雷导轨2条
BMB-1深水炸弹发射器2组
B-13-2C型单装130mm/50倍径主炮
B-13型火炮是苏联上世纪30年代以巡洋舰使用的130毫米55倍径舰炮为基础开发的50倍径130毫米舰炮(55倍径膛压太高)。战斗全重12.7吨,俯仰角-5°至+45°。发射33.5公斤杀伤爆破榴弹和半穿甲弹,发射初速870米/秒,最大射程27.5公里,单门炮备弹150发。另外还可发射33.14公斤对空弹和34.5公斤照明弹。该炮装备有火控系统,技术源于意大利Mina-7,包括一台 TsAS-2机械模拟计算机,该计算机从桥顶部的KDP2-4型射击指挥仪接收信息,由2组DM-4型4米测距仪对水面目标进行监视。
70-K/V-11型双联37mm/67倍径防空炮
最初7型驱逐舰的防空火力为2门34-K型单装76.2毫米高射炮、2门21-K单装45毫米半自动高射炮和2挺DShK12.7毫米高射机枪。从理论上讲这个防空火力设置得比较合理,涵盖大中小三种口径。但从实际使用来看非常不理想,45毫米火炮的射速很低,76 毫米火炮的定位非常不成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更换防空炮以提高防空效率。
70-K防空炮技术源于49-K型45毫米火炮,战斗全重1350公斤,俯仰角-10/+85 °,俯仰速率15 °/s。发射1.496公斤高爆弹和1.522公斤穿甲弹,射速150发/分钟,最大射程8400米,有效防空高度4000米,备弹2000发。
V-11型是70-K的双联装型,也考虑到70-K因为散热问题导致寿命很低,所以V-11改为水冷式。V-11射速提升至320-360发/分钟,俯仰角-10/+90 °,但俯仰速率下降至12.64 °/s。
中国接收“鞍山”舰后对V-11进行仿制,国内型号61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战斗全重3400公斤。后来4艘07型将V-11全部更换为61式。
39-U型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
鱼雷为7型驱逐舰主要武器,舰舯位置装备2组39-U型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53-38或53-38U型鱼雷。53-38型鱼雷战斗部重300公斤,而53-85U提升至400公斤。鱼雷具有三种射程/速度设置:10,000 米/30.5节、8,000米/34.5节和4,000米/44.5节。最初7型设计时带有6枚备弹共12枚,但之后发现海上填装鱼雷比较困难,所以也就取消了6枚备弹。
水雷/反潜深弹
7型驱逐舰的一大主要任务就是反潜和布雷,除了上面提到的39-U型鱼雷发射管外深水炸弹也是主要反潜武器。BMB-1型反潜深弹发射器口径130mm,最初储备25枚B-1型深水炸弹和15枚M-1型深水炸弹,后增加至40枚B-1和25枚M-1。
水雷导轨用于布雷,后甲板可排布最多60枚水雷。
升格导弹驱逐舰
1967年8月,中国仿制P-15“冥河”反舰导弹取得成功,国内型号“上游-1”。随即中国展开“上游-1”上舰工作并于1968年完成7224型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和7221型三联装导弹发射装置的研发。由于新规划的051型导弹驱逐舰核心武器为“上游-1”(虽然之后改为升级后的“海鹰-1”),为了确保051建造的顺利实施并为07型升级武器装备,202“抚顺”号驱逐舰于1969年5月在大连造船厂首先接受现代化改造。具体方案为拆除舰舯位置的2座三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改为2座双联装7224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同时增加相应的352型火控雷达(后升级为352甲)。改装完毕的“抚顺”舰由火炮鱼雷驱逐舰升格为导弹驱逐舰,成为中国第1艘装备导弹的大型水面舰艇。随后201“鞍山”舰、203“长春”和204“太原”舰在1970年至1974年也先后经历了和202“抚顺”舰相同的现代化改造。
“上游-1”型反舰导弹以苏联P-15“冥河”导弹为基础仿制并改进(最初代号544),1960年4月展开逆向工程,1963年10月完成首枚544模型弹并于1964年完成陆上模拟飞行试验。1966年11月以9发8中的成绩完成了海上实弹定型考核。1966年12月9日国家海防导弹定型委员会批准“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定型。弹长6.55米,直径0.76米,翼展2.4米。战斗全重2.09吨,战斗部513公斤(装药380公斤)。采用末端主动雷达制导,最大飞行速度0.8马赫,射程40公里。
以上是关于四大金刚驱逐舰,07型驱逐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四大金刚驱逐舰,07型驱逐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9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