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学佛学什么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9-08 03: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学佛学什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学佛学什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学佛学什么

2016-04-19 20:00

学佛学什么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去增进道德。那么。我们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模范成员。

(一)不杀生——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断人命。其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不是昆虫等等。有信徒问:“走路踩死了蚂蚁怎么办?”“蚊子咬我能不能打?”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针对人的。首先以慈悲心来对待人。再进一步扩展到爱护一切动物。严格地讲。只有证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杀生。如果我们把不杀生这个概念无限地引申。那我们每个人连吃饭、走路都有可能犯杀戒。所以我们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义的。

(二)不偷盗——很多人觉得这条戒比较好守。因为大家都希望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对他人东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们没有贪心。这条戒还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进一步引申的话。还包括不占公家集体的小便宜。很明显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去偷、去拿。不会不予而取;而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如随便使用公家的纸、笔。到邮局寄书时夹寄信件等等。这在佛教里都是不允许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生前是一位严格持戒的大法师。他是书法家。很多人寄宣纸请他写字。他总是把写好的字与剩下的纸一起寄还给人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我不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我写完字。无论剩一张或是半张纸。都应该物归原主。否则就犯了盗戒。弘一大师的言行真正体现了这条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这主要针对在家信徒讲的。出家人则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说。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关系。并且正当的夫妻生活在时间和地点上亦有一定的规定。

(四)不妄语——是指大妄语。即在修行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收获。没有证到什么果位。或者是你本来没有看到佛、菩萨。没有看到光明。但在别人面前夸口。说证到了。看到了。这就犯了妄语戒。将这条戒引申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它包括四个方面:

不妄言——不说谎话;

不两舌——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骂人;

不绮语——不说挑逗性的花言巧语。

无论是在家的信徒

你应该知道的佛学常识

还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犯妄语戒。这条戒是最难守的。但守这条戒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会随口出言伤人。造成人际关系不和。影响团结。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所

佛学入门基本常识

以佛制这条戒很有现实意义。每个佛弟子都要严格遵守。

(五)不饮酒——前面四条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这四条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本性就是恶。就是错误的。所以说是

100个佛学常识

性戒。第五条戒是遮戒。对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点酒不算犯罪。国家既然卖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则不会追究责任。所以不饮酒戒是遮戒。对于佛教徒来说。守这条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饮酒过量会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做出违反道德、败坏人格的事情。佛制定这条戒时。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信徒受了前面四条戒。由于当时还没有制

佛学常识睡眠篇

不饮酒戒。他就喝了酒。结果失去理智。从偷人家的东西开始。一连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条戒。为此。佛制这条戒。要求信徒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来。

二、学习佛法以净化心灵——定学

有不少人认为。念佛是迷信的活动。参禅是神秘的活动。我觉得这样来下评语很不恰当。因为他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一个人的心灵要得到净化。首先应从安详、安定做起。这种安详的心态并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与参禅。念佛就是把我们千头万绪的心集中到一点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当下这念佛号中去。心灵就自然地得到安详和净化。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这样来修行。这样来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烦恼、多少妄想。通过一定时间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灵逐步便能得到净化。参禅也是如此。参禅与念佛在佛教修持上来看其目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三、学习佛法以开发智慧——慧学

通过念佛与参禅的修持以达到开悟。怎样开悟呢?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即怎么样来认识世界。这也就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包括缘起论和因果论。离开了缘起和因果。就无法开发智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缘而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个实际存在。是由许多条件组成的。把所有的条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质就是“空”。空的涵义有两点:一是事物是变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没有。因为是变化运动、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进步

基本佛学常识100问

和发展。明白了“空”以后。就不再执著于任何一件事。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佛教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经上有个比喻说:一根芦苇是独立不住的。但是如果把三根芦苇绑在一起的话。它就立住了。这三根芦苇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两根必然也会倒下。这说明了缘起法中彼此相依的关系。

四、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

提升人格从佛教来讲。就是要证得果位。果位。佛教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当生。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要得到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引述太虚大师的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敬仰、效法释迦牟尼佛。将其教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一点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灵净化的人、充满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时即成就了佛果。从佛教的立场和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最现实的。所以。提升人格。证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我想。只要能够按照增进道德、净化心灵、开发智慧这条路走下去。我们自然会成为完美的人。我们的人格自然会提升。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为圣人。更不要说是缘觉。是菩萨。但这种精神、这种道德品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缘觉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像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25069/

以上是关于「佛教」学佛学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学佛学什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93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