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
这是一个崇尚炒作的浮躁时代。为了名和利的最大化,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寻找机会,狠狠地炒一把,最好是能在一夜之间把自己炒成“明星”!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只要成了“明星”,名闻利养自然而然就来了。这种炒作和浮躁也感染到了佛教界。
有极少数出家人,受这种炒作之风、浮躁之气的影响,渐渐地离开了“修道、证道、弘道”这个本分,而爱好“剑走偏锋”,专在一些与僧团本分事关系不大的枝末上做文
通过“剑走偏锋”,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赢得一时的红火和热闹,但不能从根本上提升道场的品位,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僧团的整体社会形象。如果你住持的道场不清净,僧团不整肃,僧人不守戒律、没有道气,这个时候,你炒作得越厉害,反而会露丑越多。
炒作可以产生“名僧”,但永远不可能产生&ldquo
一者有真修实证。真修实证包括两个方面:在自受用方面,表现为个人的德行和证量,至少是戒行清净,有决定的正知正见,能坚持正信正行,已得根本的正受和正智;在他受用方面,对于修行法门和用功方法有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相当的实修经验,是真正的“过来人”和“明眼人”,堪为后学之良导。真修实证既是出家人之为出家人的本分,也是出家人教化众生的本钱。信众之所以依止你、跟你学习佛法,是因为你的德行感动了他,他最终是想通过你的指导,在日常修行中、在他所期望的较短时间段内,得到一些真实的受用,或者能增长进一步修行下去的
二者善能开示来机。为一方化主者,必须善于洞察人心,对机开示,要能搔着听众的痒处,抓住听众的兴趣点,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凡是能够深入人心、启迪智慧的开示,必须是契理契机的,而要做到契理契机,必须具足三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对佛教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和体证;其次是有比较丰厚的世间文化修养,对现实社会人生和人的内心世界有比较深入细微的洞察;再次是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者要有承担精神。对佛教的前途和命运,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觉地把振兴佛教事业和利济苍生当作是自己的本分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敢于承当,而不是麻木不仁、独善其身、得过且过。
凡出家为菩萨僧的,理当发愿成为一方化主,作众生的依怙,为大众之眼目。但是,最终能不能成为高僧,能不能成为一方化主,主要不在于你有多少灿烂的社会头衔,不在于你是不是“名人”,不在于你出了多少本个人书画集,也不在于你有多高的学历和出了多少著作,而在于你有没有“道”,有没有能力观机逗教、摄受信众,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一方化主”之美名,完全是靠个人的德行感召而来,完全是由龙天护法和广大信众由衷地拥戴而成,这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人为炒作。为一寺之主者,为一方团体之领导者,当效古圣先贤之精神,围绕真修实证、深广学养和承当精神这三个方面,老老实实地去做养育的功夫,也许二三十年之后,教界果能出现几位像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法师、印光大师那样的大善知识。如若不然,离开这三个根本而求“一方化主”之美名,终难脱它名利之薮。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81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7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