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30 05: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

2020-09-19 15:40

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

“您

佛学常识入门

好!我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教。能否请您用最平常的语言。来回答我

佛学常识有什么书

的问题。做一次平等的交流呢?”

“完全可以。请问。”

1、“佛是什么?”

答:“首先。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其次。佛就是每一位众生都共有的本来觉性。当你觉悟了自己本有的觉性。你就是佛。而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

2、“觉悟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明白。从本质上明白。不需要借助于思考。在每个当下都明白。明白了觉性的平等与普遍。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觉性的显相。都并非实有。所以。都不会成为障碍和烦恼。因此。觉悟就意味着解脱。”

3、“觉性是什么样子?它就是心吗?”

答:“它没有形相。却自然明白。它就是您问我的那个心。就是您听我说话的那个明明白白。请注意。是不需要进行思索。就明白的那个东西。说它是心可以。但绝不是思维念头。觉性是超越念头的心的本来。觉性。也就是我们将来成佛的法身。”

4、“这样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和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啦?那为什么佛教徒又要礼拜佛像呢?这不成了迷信似的偶像崇拜吗?”

答:“毫无疑问。一切众生都和佛陀是平等的。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和所有的佛、菩萨、罗汉都平等无差别。

然而。本性的平等。并不会影响现象的差别。这就如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影响整个社会职位与分工的差别。乃至于人

佛学常识入门电子书

性的平等。并不影响每个人相貌、才华与能力的差别。其实。所有这些差别。恰恰是平等的体现。体现了因果的平等。每个人的因和缘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佛弟子们发自内心地礼拜佛像。并不是偶像崇拜。而是表达了对于老师的崇敬之心。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自以为是的狂妄傲慢之心——对于任何形式的学习来说。不除去内心的狂妄和傲慢。都将会是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学佛更是如此。

佛弟子们拜佛。就如同人们向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鞠躬、致敬一样。怎么能说是一种偶像崇拜呢!”

5、“什么是佛法?”

答:“佛法就是佛陀觉悟以后。以平等的慈悲心。为众生义务讲说的。所有觉悟教法的总称。其中包含了修行觉悟的方法。包含了觉悟解脱的境界。也包含了一切世间轮回的因果业报。烦恼习气。等等。概括说来。一切世间法和一切出世间法。统称为佛法。”

6、“法是什么意思?法界呢?”

答:“广义来说。法。就是一切存在。一切有自己特性的东西。都叫做法。甚至包括虚空、幻想。等等。狭义来说。法也可以特指‘方法’和‘教义’。

所谓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总和。包括一切心法(心灵、心念)和一切色法(物质)。因此。法界。就是整个世界。包括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

7、“佛陀既然是以慈悲心。义务为众生说法的。为什么还要接受信众的供养呢?甚至。佛经当中还时常提倡要供养三宝呢?”

答:“佛陀以慈悲心为众生说法。也以慈悲心接受众生的供养。这其中的深意在于。佛陀接受信众的诚心供养。极大地增长了信众的善根和佛缘。非常有利于信众的修行与解脱。实际上。佛陀根本不需要什么供养。佛陀自在于一切法。对于色身、饮食、衣物、房屋等等。早已超越。可有可无。

义务。是说心中无所贪爱。不求回报。并不是说。要拒绝一切回报。

佛在经中。时常提倡信众要虔诚供养佛、法、僧三宝。这仍然是佛陀无穷无尽大慈悲的体现。佛宝就是觉性之宝。法宝就是正法之宝。僧宝就是清净解脱的榜样之宝。只要三宝还在人间。就会有无数的众生受益。

佛陀发现。对于广大信众来说。深入学修佛法相当困难。除非。他们能够以虔诚心供养恭敬三宝。才会自然与法相应。这就好像世间的人们学习某种技艺。如果对于老师恭敬而有信心。又能够进行供养的话。就会比较容易得到老师的真传。

另外。佛、法、僧三宝的住世。更加有赖于僧宝。如果僧宝没有了。传承佛法的人也就没有了。佛教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僧人奉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专门持戒修行佛法。本来不应当从事生产劳动而谋生。尤其不应当经商牟利。这在《佛遗教经》等很多经文和戒律当中都说得很清楚。那么。僧人的生活靠什么呢?依据佛陀的嘱托。僧人的生活应当依靠信众的供养。

由于在中国的习俗当中。“好吃懒做”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中国的祖师们特开方便。要求僧众们适当参加劳动。养活

慈悲心佛学常识

自己。所谓“农禅并重”等等。因此。如今的汉传佛教寺院当中。上到方丈。下到清众。都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管理工作和劳动。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但是。本质上来说。寺院经济仍然主要来自于信众的布施和供养。这恰恰显示了佛陀的慈悲和方便。使得佛教可以持续留驻人间。利益无量的有缘众生。”

8、“为什么佛陀要求僧人不要从事生产劳动。不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呢?”

答:“这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悉达多太子。而他却必须要放弃王子的身份和生活。在山林当中。依靠别人的布施。专心修行很多年才能够成佛一样。僧人们也是如此。如果一边从事生产劳动养活自己。一边修行的话。想要获得成就。将会无比困难。因为。心无法专注的缘故。

同时。由于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就会时常产生自以为是的心。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而无所谓修行与否了。这样的话。僧人和普通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另外。大乘僧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和众生广结善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众生缘”。这样。获得成就以后。才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佛陀所制定的乞食。以及接受信众布施等等。都是僧人与众生广结善缘的一种方式。既可以资养色身。降伏自我和傲慢。而专心修行;又可以为信众种下修行解脱的种子。增长他们的佛缘。”

9、“僧人都是僧宝吗?什么样的僧人才是合格的僧宝呢?”

答:“佛、法、僧之所以被尊称为‘三宝’。是因为它们犹如三座宝藏。可以无穷无尽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超越生死轮回和烦恼苦海。

因此。并非所有的僧人都是僧宝。因为。有的僧人并不能够利益众生。

所谓僧宝。首先是指贤圣僧。就是已经悟道或者证果的那些僧人。历史上那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们。大都属于此列。他们能够从根本上住持佛法。

其次。僧宝。也可以指清净凡夫僧。就是能够守持出家戒律而没有失去戒体的僧人。因为有关戒律的内容。不适合公开讲说。简要说来。在汉传佛教当中。如果一位僧人。符合以下条件。就可以称为僧宝:

(1)在男女行为方面没有破戒;

(2)不曾故意杀人致死;

(3)不曾大量地偷盗或者侵占寺院钱财;

(4)不曾狂妄地宣称自己已经证果

佛学常识放生的功德意义

。或者。自己就是佛、菩萨、圣人等等;

(5)具有出离心和慈悲心;

(6)虽然是凡夫僧。还有不少习气烦恼。但是。却能够坚持修行。

能够做到这些。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僧人。无论他是否还有其他习气毛病。他(她)都能够利益众生。因为。他(她)正在以身作则地走向解脱。完全可以做为信众修行的榜样。”

10、“大德居士。或者其它在家学佛的人。可以称为僧宝吗?”

答:“不可以。即使他们是佛、菩萨的示现。已经有了了不起的修证。也不可以称为僧宝。因为。如同佛陀在世时一样。就连文殊、普贤等等诸位大菩萨都不入僧数。既然不是僧。怎么能够称为僧宝呢!

当然。大德居士完全可以随力宣讲佛法。可以以在家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生和弟子。乃至于接受弟子们的恭敬供养。如《金刚三昧经》所说。倘若在家菩萨真能够‘心无得失’。心无所住地利益众生的话。甚至连出家沙门都应当恭敬他们。

然而。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些在家菩萨们。必定会‘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他们一定会恭敬三宝的。因为。只有三宝当中的僧宝。才能够住持佛法——这是大乘经典当中多处宣明的。

如果有一些所谓的大德居士。或者是在家学佛者。自以为修证不得了。而轻慢、贬低三宝的话。显然。他们不是佛弟子。不是真实的学佛者。违背佛陀教导的缘故。我执烦恼粗重的缘故。”

(待续)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2302/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超然法师:《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4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