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
三善十一者:言无嗔者,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言苦苦具者,苦谓三苦;苦具者,苦因。
心中对苦和苦具不产生嗔恚心,无嗔对治嗔恚,生种种善法为业。苦指苦果,是报;苦具指苦因,是业或者是烦恼。遇到你不愿意承受的苦报,或者是别人正在做你不满意的事,使得你处于烦恼之中,这个时候不要产生嗔恚的心,要明白嗔恚有时就是一种苦具。不要痴迷和糊涂,在苦报上起嗔恚心等于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泛指一切不乐于接受的,苦的事情,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理的痛苦,并引发后面的心理阴影和不良延续性的感受,例如生老病死苦。坏苦是指本身这个事情是快乐的,愿意接受并希望持续
行苦,就是万法总是跟随因缘在迁流和无常的变化,既把握不了内在的心,又把握不了外在的法,五阴炽盛苦就是行苦。色受想行识五蕴,包括色法和心法,无论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
普通凡夫终日里心念随着外在境界的变化而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苦的感受,我们也无法把握这种变化带来的苦。如何才能识别这种苦,把握这种苦呢?只有引入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理地观察五蕴万法。当外在境界无法改变的时候,先暂时修炼自己的内心,随着内心的改变外在的因缘也会随之部分改变,或者说你拥有了一部分改变的力量,最少也能不会被不好的事物左右和影响,自然而然的转恶成善,转逆为顺。
谈到苦和乐的感受每个人也不尽相同,有些人承受苦的力量强,非常坚韧,比如说运动员常年超负荷的练习使得他们对苦的感受并不强烈,有的时候还以苦为乐;有些人对于同样的快乐又没有快乐
我们的一生始终在痛苦中度过,真正的乐受在世间是没有的,快乐会变坏,不能定格,不能恒等的存在,所谓乐受就是减轻了苦受,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三界之中所有的快乐最终都是痛苦,可能在色界和无色界对于快乐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但终究也要回归痛苦要堕落、要流转生死。所以说没有进入圣人境界就会依然感受
原文出处:http://www.fjwk.net/qt/qita/2517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对一切苦不起嗔恚之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6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