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学」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08-28 02: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学」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学」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2020-12-15 10:27

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黄国达

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

佛学常识六根六识

出现。这时般若智慧似乎不见了。呈现明暗、觉迷的交替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仔细观

华严寺佛学常识

察。可以发现般若智慧竟然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有浅深、强殇、偏圆

金刚经中的佛学常识

的差别。甚至贪嗔烦恼与般若智慧有时候似乎是同时存在的。

譬如说:当静下来观察呼吸、动作、身体时。确实可以见到静坐、行禅中确实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心中显现平和、无碍的觉受。这时生起一念喜心。继之想与其他禅修者交谈、分享禅修心得。.

这时。如果对方因为禁语或专心禅修。不能或不想交谈。心里会觉得有些微的“失落感”。如果对方很有兴趣地听你的描述。愈讲愈“得意”。这时。烦恼已经生起了。般若智慧偶一现起。又落入“平和”、“无碍”的觉受里。没有见到这些觉受仍然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继之。“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生起。般若智慧更是完全退失。陷入迷情。没有现观“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也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这样的观照只是局部的观照。还不是全面的观照。

那么。当返观自照。发现“平和”、“无碍”的

佛学常识.txt 太虚

觉受。乃至“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都是缘起无我的显现。不陷入其中。不自傲、不自责。身心融入般若智慧。这就是全面的观照。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见到静坐、行禅中的呼吸、动作、身体的缘起无我。而不见“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这是局部的观照。如果连“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也能照见。那就是全面的般若观照。

另一个向度是观照的品质。如果还要透过思惟。分解因缘。然后确认无我。譬如:分析“喜心”。原来是把“平和”、“无碍”当作一个殊胜的境界加以执取。才会生起喜心;因此产生想要说给人听的“表达欲”;加上人家乐意听。并且赞赏、羡慕。因缘和合生起“得意”感;若是没有人要听。因缘和合生起“失落”感。这是初阶的般若。

当分析的次数多、范围广以后。当你接触任何情境。还没有开始分解因缘。就知道一定有因有缘。只要继续分解。就可以见到缘起无我。

因缘观成熟之后。心中对事物就不再以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自性见”、“我见”)来看待。这时就可以直观当下的因缘。不经思惟、分解。现观缘起。不取、不舍。当下的一切有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这就是“实相般若”的现观。

为什么会有浅深、偏圆的差别呢?有人以为是方法的差别。其实这只是由表面的现象所得到的认识。真正的关键在于观照能力的差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最主要的是既存於潜意识中的“自性见”、“我见”的厚薄、轻重的不同。对应于身、心、六尘。既存於潜意识中的各种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主观”、“成见”、“偏见”。多不胜数。这些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胶着、凝固。对未来的期待、臆测、想像。对当下逃避、抗拒或延续、滞留……等等所造成。

譬如:对于佛、菩萨、法师、老师的权威式的崇拜。内在对应的“自性见”可能是幼时身心弱小。而对父母、老师权威式的教导的经验凝固产生依赖、崇拜。以为他们是万能的、完美的。可是当遇到灾难的时候。佛、菩萨没有显灵保佑的话。就退心了。或是无意间看到法师、老师的缺点。就信心崩溃。有了这些观念和心态。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反之。这些观念和心态愈少、愈淡。就愈没有投射。很容易见到缘起空寂的真实面貌。

经常心无所住、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心空如洗。六尘流过心中却不留痕迹。应对情境。直接由当下实际的因缘来反应。就是智慧觉醒。

反之。如果没有智慧觉醒。就会有迎有拒、有取有舍。脑子装满了各种预存的经验、想像、知识。接触情境时。不自觉、无意识地经由经验、想像、知识来反应。而不是由有觉知、清醒地观察当下的因缘来反应。这些经验、想像、知识。所形成的主观成见、情绪好恶的自动反应。十分快速。当发现时已经造成错误。常常弄得不可收拾。这就是“无明”、“不觉”。

烦恼众生的常态。就是当遇到麻烦、场面难以拾收的时候。不是怪东怪西、怪别人就是自责、发怒或恐惧、悲伤。总要过

学习佛学常识读哪些书

一阵子。想起佛法。才开始观照。

如果般若智慧时常现前。情况就大不相同。遭遇到挫折时。若没有“自性见”、“我见”。 就不会把它当作“灾难”“祸害”。而能融入当下的真实因缘。即使内心生起一些想法如:“烦死了!”、“我完了!”“全都是因他而起!”、“早知道不该交给他”“我总是这么倒楣”等等隐含自性见和我见的想法时。就如白纸上的颜料。很容易被发现。并且知道这些负面经验、不如实的“添加物”是多余的垃圾、立即丢弃这些想法。纯然地以全新的眼光。根据当下的因缘、运用当前可用的资源来应对!内心清净。不卷入其中。这就是觉醒的智慧。

因此。般若智慧的强弱。除了和观照力的强弱有关之外。自性见和我见是真正的障碍。自性见和我见愈多、愈厚就显示般若智慧很浅也很弱。即使禅修用功时。偶而智慧光明展现。感受寂静自在的滋味。遇到事情。种种念头一拥而上。一下子就失去觉照。接着生起贪嗔我慢等烦恼。根本就来不及观照。

反之。现观缘起、久修般若。自性见和我见愈少、愈淡。智慧光明经常现起。身心融入实相。即使没有刻意用功禅修。触对境界时。也不会添油加醋地加上一堆念头、想法。心中一片清净。偶有烦恼。在强大的般若光明之中。贪嗔我慢等烦恼都会逐渐化解。因为贪嗔我慢都是根源于自性和我见。因为它有违缘起空寂真相的外来物。不是它的真正本质。所以烦恼的消失只是时间迟速的差别。并不一定要以敌对的态度来打击它。正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实知无常、苦、空、无我”。就能“涅槃寂静”。到了这种境地。可说生活即是修行、处处皆是道场了。

当然。这是甚深般若、定慧强大的境地。并非一蹴可及。而是因缘成就自然水到渠成的。本文的用意。并非单纯地赞扬般若法门的殊胜。而是要理解般若智慧确有浅深、偏圆、强弱。禅修者在修学般若智慧的过程之中。有些时候觉得不能受用。有时候还会起烦恼。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怀疑般若法门。也不必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要得少为足。只要不放弃、不灰心。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你就会明白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言不虚呢!

摘自《正觉之音》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147/

以上是关于「佛学」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学」黄国达居士: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7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