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
2020-12-27 11:07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 在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有高句丽僧人波若和新罗僧人缘光来天台从智凯学习天台止观。 智凯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圆熟思想是在天台山时期形成的。智凯在接受其师慧思的“一心一观”的圆顿止观后。到“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为代表的圆熟时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从智凯著作思想形成去考察“。二是从智凯的行迹去考察。 如果从智凯的著作思想形成去考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三部。即《次第禅门》、《小止观》和《摩诃止观》。 《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密次第禅门》)十卷。是智凯年轻时代的著述。说于建业瓦官寺。《摩诃止观》十卷是智凯晚年的圆熟之
佛学常识与经典开示
作。说于荆州玉泉寺。如果我们把此两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是完全同旨趣的十章组成。我们可以说。《次第禅门》是智凯年轻时代的《摩诃止观》。 再从智凯的生平行迹考察。智凯三十岁时受其师慧思之遣。去金陵(南京)。金陵为南朝历代帝都。那里自梁武帝热心信奉佛法以来。佛学极其兴隆。另外。由光宅寺法云(476-529)所发扬的法华教学。在那里风靡一时。智凯住金陵瓦官寺八年。讲经名声很高。压过旧学。但智凯认识到:徒众虽然逐渐增多。但弟了中得法者反而减少。亦得为弟子着想。于是决心于天台山修道。时后三十八岁。智凯到天台山后。独自登上上特别孤寂的华顶坐禅。弟子灌顶叙述他在华顶的一个晚上的光景:在后半夜。大风忽然吹来。大有把树根拔起之势。雷声轰隆。震动全山。一群鬼以千变万化的异样之形逼近;释尊降魔时的情形亦不过如此。他定一定心。可怕的现象渐渐消失了。但不久。貌似父母、师父的人走过来。有的想抱他。有的想枕在他的膝上。悲咽流涕。想动摇他的心情。智凯毫不动心。观想实相。终于能够体达者法本元。于是。原来出现的若忧之相终于完全消失。他就这样不为强软二缘所动。坚持到底。在启明星出时。一位禅僧出现。称赞他的毅力和勇气。为他说法。所说的内容。虽只能意会。不能载诸文字。但智凯听罢。心中大悟。心境豁然。因此。他问:这叫什么法?要用什么方法学它?应如何统扬它?神僧曰:这叫一实谛。以般若学它。应以大悲弘扬它。今后我将常在你左右。这便是有名的智凯华顶降魔故事。 弟子灌顶这样描述智凯大悟的情景。大概是根据想象而写的。尽管如此。但它说明智凯毕生大悟而在天台山达到顶点。智凯在大苏山时。“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基本形成。在天台山时。从知识性的理解进而完全达到绝灭思维的大彻大悟。从这种意义上看。天台山彻悟非常重要的。它标志着天台佛学已达到圆熟的时期。 波若、缘光至天台山投在智凯门下学习。学的正是天台圆熟时期的佛学思想。 关于波若从师天台山智凯的事。《佛祖统纪》卷九和《续高僧传》卷十七的《智越传》内均有记载。但又有出入。《佛祖统纪》卷九的“华顶般若禅师”中把波若写成“般若”。并说:般若高丽人”天隋“天皇十六年(596)乘佛陇求禅
元音老人 佛学常识
法。”而《续高僧传》卷十七的《智越传》后边中的有关记载比《佛祖统纪》详细。今把《续高僧传》中的记载抄录于下: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俗姓商。高句丽人也(严格讲。这句话不通。但古人把国名与姓址在一起的人也少见。如安世高。是安息国人)。陈世归国。在金陵听讲。深解义味。开皇并陈(581)。游字学业。开皇十六年(596)入天台北。面智者求授禅法。其人利根上智。即有所证。谓曰:汝于此有缘。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名为华顶。去持将六七十里。是吾昔头陀之所。彼山只是大乘根性。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悉虑衣食。其即遵旨。以开皇十八年(598)往彼山所。晓夜行道。不敢轻睡。卧影不出山十有六载。大业九年(613)二月。忽然自下。初到佛陇上寺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须臾不见。到于国清下寺。仍于国清下寺。仍密向善友同意云。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今故出。与大众别耳。不盈数日。无疾端坐正念而卒于国清。春秋五十有二。送龛出所。出寺大门。回举示别。眼即便开。至山仍闭。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波若于陈代来中国。来华后抵金陵听讲。“深解义味”。开皇九年(589)随灭了陈。波若亦因此离天花板金陵而游方学业。直到开皇十六年(596)。波若辗转入天台山从师智凯学习止观。不久即有所证。波若遵智凯之意。上华顶修头陀行。其十六年。直到隋大业九年(613)二月下山。无疾端坐而寂。年五十二岁。葬于华顶。 波若于开皇十六年到天台。而智凯于开皇十七年。而开皇十八年波若上华顶。这说明波若在智凯门下学习只有一年时间。波若上华顶。这说明波若在智凯门下学习只有一年时间。波若上华顶是在智凯寂以后。波若一年间向智凯学的。自然是天台佛学圆熟时期的思想。亦即“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之说。然而波若客死于天台山。没有把所学的天台圆熟时期的思想带回韩国。这不能不说是中韩天台宗关系史上的一件憾事。 缘光。新罗人。《法华传记》和《弘赞法华传》都载有他入华求法的事迹。今综合叙述于下:缘光出身于豪门世家。早年就皈依佛门。他秉性聪慧。过目不忘。识量过人。游心必悟。由于未得名师指点而得不到正道。于是他决心入华求法。隋仁寿年间(601-604)。自海路到达昔吴之都会(指南京)。正值智凯在此敷弘妙典。于是投身其门下。在止观上深得功夫。数年后。顿觉大悟。智凯因此令他讲《妙华莲华经》。缘光对《法华经》的精湛见解。即便是僧中才高之士亦不得不表示佩服。此后。缘光又入天台别院增修妙观。业成后。复从海路与数十人同乘大船回国。 根据以上记述。我们可以推知以下几点: 第一。《弘赞法华传》以缘光入华时间作“隋仁寿年间(601-604)”有误。智凯圆寂于隋开皇十七年(597)。缘光如仁寿年间入华。则不可能在金陵听智凯敷弘妙典。 第二。如果缘光果真在金陵听智凯敷统妙典。那么他听的是天台佛学圆熟时期的思想。智凯曾两次到金陵:第一次于陈光大元年(567)至陈太建七年(575)间。共八年。先后开讲《次第禅门》、《法华经》、《太智度论》等。该时智凯在金陵瓦宫寺讲《次第禅门》基本上承袭了其师慧思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的套路。将禅定放在修行的中心位置上。主张“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所以其时智凯对天台宗只是“初定一宗大略。”第二次是陈至德三年(585)春。智凯从天台山再度入金陵。直到陈亡而入居匡庐。这次历时五年。先后在灵曜寺、太极殿、光宅寺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和《法华经》。这时的智凯。思想已处圆熟时期。从缘
缘起 佛学常识
光“后于天台别院增修妙观”一句看。缘光在金陵听讲时。智凯已在天台山创立了伽蓝。据此推测。缘光入华时间应在智凯第二次去金陵的五年间。即585-595年之间。 第三。如以上推测成立。那么。缘光入华时期虽比波若晚。但投师智凯却比波若早。缘光“入天台山别院增修妙观”时。波若或者尚未入天台山。或者正在华顶修头陀行(因波若曾在华顶十六年未下山)。因而他们虽同在智凯门下而不曾谋面。 缘光回国后。传播天台止观法门。致使“法门大启”。在他的感召下。他的两个妹妹亦归此宗门。缘光一生一直坚持诵《法华经》。日诵一遍。直到老死。由于诵《法华经》。活到八十高龄。死后火葬。舌头独存。此事传开后。“一国见闻。咸叹稀有”。所以人们都纷纷仿效诵《法华经》。 缘光回国后。新罗国《法华经》的流行大概是可信的。《统赞法华传》还记载着另一件事:新罗真平王末年。有金果毅之子。从小出家。喜欢诵《法华经》。读至第二卷时。不慎误烧一字。因此十八岁时就夭折了。死后投胎到另一地方亦叫金果毅的人家。出生长大后亦出家诵《法华家》。当诵到第二卷。随诵随忘。有一次。梦中有人告诉他前世在另一金果毅家误烧《法华经》一字的事情。于是他依梦中所记寻找。果然找到前世金果毅家。前世父母见到他亦曾相识。家里还藏有烧掉一个字的第二卷《法华经》。母子因此悲喜交集。地方官把这件事奏朝廷。因此举国上下皆传这件奇事。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法华经》的流传并不等于天台思想流传。在天台佛学没有创立以前。可以把接受《法华经》思想看做是以后接受天台宗思想的准备和基础。因为天台宗以《法华经》立宗。但天台宗思想体系创立以后。不能再简单地把《法华经》与天台思想加以等同。因为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也都宣传《法华经》。只有站在天台立场用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性具实相”等见解去传播《法华经》。才算是传播天台宗思想。本文第一部分所说的天台宗两大特色中的法华信仰。就是指这个意思。现在有的学者简单地把《法华经》传播就当做天台宗的传播。如把《弘赞法华传》中有关金果毅之子的传扬。看做缘光回国后韩国天台宗传播的例证。这不能不说是对天台宗思想的一种误解。 另外。又据《佛祖统记》卷七《左溪玄朗本纪》载: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十九日示灭。司封李华为之作塔铭。文中有“禀法十二人。的(嫡)嗣曰荆溪。新罗传道者法融、理应、纯英”之句。同书卷九的“左溪出世家”下面亦开列“新罗法融禅师”、“新罗理应禅师”、“新罗纯英禅师。”又同书卷二十三的《历代传教表第九》亦说到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八祖左溪禅师于东阳左溪为荆溪湛然禅师说止观。是年新罗法融等传教归国。”可见法融与湛然是同为玄朗门下相处的师兄弟。玄郎虽为天台八
佛学常识的书
祖国统一。但他在理论上并无创见。亦无著述传世。留给后人的。仅有圆寂前的三句咐嘱:“吾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心为本。汝等师之。”“六即”是天台宗所创立的圆教菩萨之行位。依次为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真)即、究竟即。玄朗三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以本宗的戒律为心本。按六即行位去观修。最后达到了道圆。这也可以说是玄朗圆寂前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评价。但他没有把这些经验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文字行世。直到他的三传弟子行满时。才将他的观行验概括为《六即义》一卷(收于《续藏经》五卷)。 玄朗时期。是天台宗思想的守成时期。他在理论上不仅没有创新。而且连守成都都有困难。因此只主张禅修。大概由于玄朗没有理论。只讲禅修的原因吧。在其门下的法融、理由、纯英只学到一些禅修的东西。这自然不会给韩国的佛教界带来多少影响的。从韩国方面的佛教史实看。确实也是如此。统一后的新罗仍未建立起天台宗。 天台宗从智凯到玄朗这百年之间的守成时期。理论上了无起色。直到左溪门下的湛然。经他的一番努力。在理论上把《大乘起信论》思想引入天台宗。提出“无情有性”说。力挫华严、唯识、才使天台宗出现中兴局面。湛然以后。又经道邃、广修、物外、元琇、清竦五传。这五传都是平平之辈。直到会昌法难、五代离乱。这一时期。可谓天台佛学从中兴走向衰微时期。 在天台宗走向衰微时期。中韩关系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新罗僧人道育。有关道育的行径事迹。见于《宋高僧传》卷二十三的《晋天台山平田寺道育传》。 道育。新罗人。他的新罗姓氏已不详。道育在唐景福元年(892。即新罗直圣王六年)来华。游天台山。后来从其他地方再返回天台山。驻锡天台山平田寺。他待人接物以慈爱为怀。并一直坚持使自己国家的语言。长期一钵受食。吃完斋后。步行片刻便开始坐禅。从不躺着睡觉。中午。洒扫殿廊。料理寺务。见有残斋。即使霉变发臭。也要把它放起来。等进斋时自己吃。在烧汤、煎茶时。如看到柴上有虫。都要把它放得远远的。行为非常认真。身上穿着宽大的百衲衣。补了又补。衣重难茶。每年从初夏开始直到秋末。他裸露胸背手脚。说是供蚊、虻、山蚂蝗等叮咬。有时被咬得血流遍地。如此坚持四十多年。年年如此。凡是与宾客相见。只说“咿咿”两字。一点也不懂汉语。虽不懂汉语。由于他善解人意。所以从无差错。他头顶上长着白发。配着一副赤龙般的眉毛。身上常带着绀赤色舍利。有人向他要。总会得
《佛学常识问答》
到。直到后晋天福三年(938)十年十月。终于僧堂。估计大约八十多年。平田寺的僧人把其尸体在山后火化。骨灰中得舍利许多。 后唐清泰二年(935)。《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曾游石梁。回来时在平田寺与道育同住堂内。当时已开始春暖。道育仍然烤柴取暖。口中唠唠。通夜不停。听说凡供奉罗汉的大斋日。道育这一天就不吃东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到殿内用斋?”道育口称“伊伊”而去。当时。还有人目击。道育曾遇上一只考虎。老虎对道育嗅一嗅。离道育盘桓而去。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528/
以上是关于「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台宗」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三、天台佛学圆熟时期——波若、缘光从师智凯学习止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