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
2021-04-14 02:43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
学习佛法应该从听经闻法开端。佛法的修行次第是闻、思、修。便是听闻佛法。思想义理。然后如法如理地修行。那么最开端必定要学习佛法的根底常识。这就像一个房屋的建筑的根底——钢筋的架子。有了这个根底咱们再往上学。往更精细的学。首要应该了解咱们的本师释迦摩尼佛。所以你能够先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还有一些初级学习的书。比如说《
最开端的学习便是这些内容。你在学习了之后。再来确定自己专修的法门。然后再对专修法门的依止经典进行学习。最终你就能够做到既对佛法的根底有必定的了解。又能一门深化。执行到行持上。最开端能够这样。由于一来全部都了解也不太可能。最开端学了以后。下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便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仍是该持咒?是该参禅?仍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疑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化。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体系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辞中。咱们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该怎样修。有人甚至经过了天长日久的时刻。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咱们没有依照世尊教训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咱们的眼睛。迷失了咱们的路途。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咱们底子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由于这些都是修行的办法。不是修行的准则。就好像咱们要抵达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咱们方向。这是准则、主旨。那么咱们是坐船。乘车。这是办法。假如咱们太重视于办法的区别。却疏忽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抵达意图地。
准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界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便是准则。便是咱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便是咱们学佛的主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果会出世禅定。由禅定而发生才智。
只需咱们依照这个准则来修行。都会有成果。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取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能够取得。可是假如咱们不依照这个准则修行。那么结果就非常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咱们就把这句话归纳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好像黑夜遇到光明。好像贫穷的人得到瑰宝。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好像我住世教训相同。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训咱们?由于这是咱们要犯的毛病!咱们学佛都有各自的意图。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希望。可是这些意图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便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办法。而且也不能归纳 摄心为戒 的含义。由于咱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罕见时机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协助的办法。摄心为戒是要咱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况。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咱们学佛的根底、柱石便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办法也不可能有所成果。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取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必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由于福报也好。才智也罢无不是由戒发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希望上。可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刻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咱们的希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样来的?是由戒生定。假如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需咱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全部都好说。不需求特别的办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咱们不管用什么样的办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果。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咱们都非常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果。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全部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咱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具体阐明。
学佛是一件非常简单。非常美好的工作。咱们要把抓住‘ 以戒为师’ 的准则。只需执行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阐明咱们有修行。阐明是佛
不管什么人。特别想刻苦办道的人。先要坚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二) 严持戒律
刻苦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能够生定。因定才能够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知咱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脚印。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经常出来损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赶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还有一位和尚。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和尚。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咱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和尚。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一丝不挂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谩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别离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通通做得到。才好开大口。不然不要说空话。
(三) 巩固决心
想刻苦办道。先要一个巩固决心。信为道源积德行善母。不管做什么事。没有决心是做欠好的。咱们要了生脱死。特别要一个巩固决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才智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咱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咱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
譬如咱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议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刻苦固然不能够成佛。刻苦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议能够成佛。故咱们应当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坚信如法修行决议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片刻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巩固后人的决心。故发如此弘誓。
(四)决议行门
决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确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日相同干。今年不成功。明年相同干。今世不成功。来世相同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议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见。今天听那位善常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日。听某位善常识说修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终身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是冤哉枉也。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便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清楚。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略微地内转;略微地内向;细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认识了。当以自心稍稍向内细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分。会有一种远离全部散乱别离的赤裸明清。这便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求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地点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甚至横祸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究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2513/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初学者的入门知识和要领;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