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2021-04-21 03:53我国是大乘释教的再生区域。所以我国的释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便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假如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几乎便是奇耻大辱!
现实上。大乘精力。当然伟大。小乘释教。也就确实不好吗?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摆脱。而
我国释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间隔离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远的影响。尽管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释教所独有的精力。南传的是小乘释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释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不然呀!
大乘释教的义理之高超。境地之广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咱们大乘释教徒所引以为荣的。可是我国释教之未能将大乘精力充份地表达为实际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实。乃至以大乘释教的招牌作为保护。竟把小乘释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可是也有赞赏小乘的。咱们都在好大喜功地“迷信”大乘释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如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我国释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重新必定小乘的精力。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释教中。底子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落发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由于菩萨戒而来。可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废弃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根底。假如抛弃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我国释教徒们。尤其是落发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头落了空。我国释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假如再不猛省回头。便要无法想象了!同路们。不要掩耳盗铃。自我陶醉罢!试问:咱们表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力?除了素食之外。又
有人说。大乘释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现在咱们这些大乘释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乃至连守的职责都未能尽到哩!假如再不反省。咱们将成大乘释教的罪人了。
大乘与小乘释教发心的差异
菩萨道便是自利利他。便是自己搞了解也让众生搞了解。也便是自觉觉他。自己得利益了。同时也让咱们得利益。大小乘的法门。不存在高低。便是发心不同。小乘释教的发心便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净。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摆脱。我要走。我不要再来啦。娑婆国际不好。《楞严经》第三卷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弟子与佛陀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佛陀问他:“你现在这么修。是为了什么呢?”
他说“为了摆脱。”
“那摆脱之后呢?”
“摆脱之后不受后有。”(便是再也不来啦。)
佛陀问:“为什么呢?”
他说:“我辛辛苦苦从粪坑里爬出来。我
这很正常。这便是小乘的发心。在坐的每一位。我估计也都这样。辛辛苦苦摆脱了。为什么还要再来娑婆国际?太苦啦!都逃离魔爪了。还要再陷进去吗?所以。这时候咱们就要体会到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菩萨为什么叫大愿呢?悲心无量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现在还在地狱里度众生。这便是咱们大乘释教的发心。
怎么学习大乘法门?
大乘法门。咱们能够从两方面来学习。我经常给我的弟子和信众们讲:福慧双修。要修习福德和才智。福是指福报。比方说:衣食无忧、财富具足。这叫福报;慧是指才智。释教从来不排斥财富。我曾经讲过释教的财富观。并且鼓励佛弟子如理如法地追求产业。佛菩萨可是福慧两足尊。都要修的。他不仅仅有超能才智。有神通。还有福报。多大的福报呢?他灭度至今。咱们依然烧香礼拜恭敬他。这便是修来的福报!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这句话。咱们都应该听过。什么意思呢?你修一点福报。假如才智不行的话。就像大象挂璎珞一样。大象是神兽。它代表一种力量和威严。可是没有才智。落到旁生道成为动物。大象挂璎珞。挂的都是名牌。都是奢饰品。可是有用吗?它没有开才智!这便是所谓的修福不修慧。福报再大也是愚痴。
相同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罗汉重视个人摆脱。听经闻法、修禅定。便是在修慧。可是。他假如不修福报。很少去度众生。去帮助他人。他的福报也就没有了。由于你不种这个福报的因。这是因果铁律。不是佛陀偏心。如是作。如是受。如是因。如是果。这谁都管不了。所以。修慧不修福。罗
这是为什么呢?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规则。僧人吃饭有必要讨饭乞食。每天只有七次时机。第一家。不凑巧。他不在家;第二家。人家不待见你。把你轰出去;然后。你就去第三家。一天给你七次时机。假如你的福报不行。或许你真的很倒运。七家都讨不到饭。就只能饿着。所以。就有罗汉出去讨饭化缘。化不到。便是所谓的罗汉托空钵。咱们现在看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就要警醒自己。要福慧双修。
你福慧双修之后。你所感召的疆土。你要往生的净土。它才是清净庄严无漏的。假如在因地上是有漏的。不满意的。在果位上。证得的果位肯定不是最高的。到最后你仍是得修。有些苦你是免不了的。有些懒你是偷不掉的。所以。还得踏踏实实地福慧双修。
大乘释教的修行者他所要做的工作便是两个:一是拯救众生;二是庄严疆土。庄严净土。便是依正不贰。菩萨通过这两项使命。使有善根的众生都能成就善法或许清净摆脱。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咱们了解的那些圣僧?什么叫菩萨?菩萨泛指菩提萨埵。便是觉有情。菩提是觉。代表才智;萨埵代表有情众生。有情识的众生。上至天、仙、神。下至地狱、饿鬼。这些都是有情众生。菩萨便是觉有情。发这个心的都是菩萨。所以。咱们能够称居士菩萨。法师菩萨。都是能够的。这是广义的。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72931/
以上是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