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
2014-02-16 06:18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壹 前言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弟子。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律检讨修订。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其次又经过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经典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
《大乘庄严经论》举出设立三藏典籍的意义:
1.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
2.为使众生远离苦行、乐行二边。为成就戒学、心学。为成就法、义。所以设立律藏。
3.为对治自心的见取。为成就慧学。为通达法、义。所以设立论藏。
贰 佛典的分类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过弟子们几次的结集整理后
1.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
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
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们将佛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组织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1.契经: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于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及波罗提木叉经等。
2.应颂:音译祇夜。和契经相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又称重颂。
3.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自记说。是将自己的内证境界。明确的表达出来。为他记说。是如来及声闻弟子。以自己的证悟和种种功德为他人所作的证言。
4.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以偈颂形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
5.自说:音译优陀那。是感兴语。不待他人请问法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有无问自说。佛陀自己开启问端。如《杂阿含经》卷三、《阿弥陀经》;有赞叹辞。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有佛涅槃后。弟子抄集的偈颂。如汉译《法集要颂经》。
6.因缘:音译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及因缘等。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也就是显示说人、说所、说事的。就叫因缘。
7.譬喻:音译阿波陀那。是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百喻经》、《杂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音译伊帝目多伽。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包含以佛如是说为开卷语的经典。
9.本生:音译阇陀伽。记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过去生的事迹。律藏中以僧祇律为最多。
10.方广:音译毗佛略、毗富罗等。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大都编入《长阿含》及《中阿含》。
11.希有:音译阿浮陀达磨。义译又作未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弟子等三宝甚希有之事。如《大毗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甚希有事。汉译的《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12.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划分。此十二分教又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统称三藏十二部经。
参 原始佛教的圣典
一、经藏
代表原始佛教的圣典。有经藏、律藏、杂藏三大类。
经藏指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1.《杂阿含》:共五十卷。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小、广泛而散杂的小经。主要的论述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阐明正确禅观。和鼓励在家信徒信奉佛教、皈依三宝等。是四阿含的主要部分。也是了解原始佛教教义的根本经典。
2.《中阿含》:共六十卷。包括二百二十二经。分五诵十八品。涵盖修行法门及因果报应等佛教基本理论。是以禅慧修证的比丘为中心。
3.《长阿含》:共二十二卷。由三十部篇幅较长。主题不同的经典汇集而成。内容有佛陀及弟子的传教活动、佛陀的本生、驳斥外道的理论等。著重在教化婆罗门与外道。透过天神、神通及一般信仰。而表彰佛陀的崇高、超越。及佛法的究竟。因此。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是其重心。
4.《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内容的特质是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于出世法的大乘思想。多说佛陀及弟子的事迹、出家戒律和在家信徒如何修行等。经文是按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从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所以称为增一。
《杂阿含》偏重于教理的阐明。《中阿含》和《长阿含》则偏重于佛陀与弟子事迹的叙述。《中阿含》的文字篇幅适中。因此称为《中阿含》;相对于此。《长阿含》的篇幅较为冗长。因此称为《长阿含》。
二、律藏
律藏。分广律、戒经、律论三类。
(一)广律有六种:
1.《铜鍱律》:从印度传入锡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方佛教国家流传。内容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2.《十诵律》:是我国最早译出的广律。共六十一卷。初诵至三诵是比丘律;四诵名七法;五诵名八法;六诵名杂诵。内分调达事与杂事;七诵名尼律;八诵名增一法;九诵名优波离问法;十诵名比尼诵。
3.《四分律》:为佛陀耶舍所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录。内容略分有比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毗尼、调部、毗尼增一。
4.《摩诃僧祇律》:又称《大众律》。共四十卷。为法显与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所译。内容有比丘毗尼和比丘尼毗尼二部。
5.《五分律》:或作《弥沙塞律》。共三十卷。五分是:(1)比丘律。(2)尼律。(3)受戒等九法。(4)灭诤法与羯磨法。(5)破僧法等八法。又五百集法、七百集法。
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共五十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广律。
(二)戒经
戒经即波罗提木叉经。是僧团中半月半月所诵的。汉译又称为戒本或戒心。是律藏的核心、根本。分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
1.比丘戒本:共六类十三部。铜鍱部《比丘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化地部《弥沙塞五分戒本》、法藏部《四分戒本》、说一切有部戒本、饮光部《解脱戒经》。
2.比丘尼戒本:共五类八部。铜鍱部《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法藏部《四分比丘尼戒本》、化地部《五分比丘尼戒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戒本》。
(三)律论
关于律的论书。有:
1.毗尼母论:共八卷。译者不详。是毗奈耶藏中本母(提纲挈领解释佛说宗趣)的论释。
2.摩得勒伽论:共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是十诵律中优波离问及毗尼诵的异译。
3.善见论:共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是四分律的解释。
4.萨婆多论:共九卷。译者不详。是十诵律的解释。
5.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依十八部中正量部的律。以二十二偈及注释而成的律论。
另外。还有《戒因缘经》、《优波离问佛经》、《舍利弗问经》、《佛说苾刍五 法经》。
三、杂藏
杂藏。就是铜鍱部所传的小部。小部本属于经藏。与四阿含合称五部或五阿含。因其性质和阿含不同。而被独立成杂藏。内容分为十五部:小诵、自说、天宫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佛种姓、行藏、譬喻、饿鬼事、如是语、经集、法句等。
肆 部派佛教的论典
原始佛教所结集的经藏中。含有不少能归入论藏的经典。随著部派的分裂。对教理和戒律产生种种的异说和诤论。于是在二、三百年间。分初、中、后三期。另外完成了阿毗达磨论典七部。
1.巴利传的七论:有初期完成的《法集论》、《分别论》、《人施设论》;中期 完成的《论事》、《界说论》;后期完成的《双论》、《发趣论》。
2.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六足一身七论:有初期完成的《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中期完成的《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后期完成的《品 类足论》、《发智论》。七论合称《六足发智论》。
西元纪年前后。部派佛教完成了论藏。三藏典籍至此完全成立。
伍 大乘佛教的圣典
一、经部
大乘经典依成立时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般若经系、华严经系、法华经系、净土系、密教系;第二期为涅槃经系、胜鬘经系、解深密经系;第三期为楞伽经系、密教系。
(一)第一期经系
1.般若经系:西元一、二世纪大乘思想兴起时。最早出现的大乘经。是般若一系的经典。
般若系依《大正藏》所收。共有四十二部、七百七十七卷。其中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经》便有六百卷、十六会。
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般若部类的传译。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这表示《般若经》在不断的增多与不断的发展中。《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品。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了晋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光般若经》。此经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古人就称之为《大品》与《小品》。《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本与略本。
另外。《维摩经》的成立可能次于《小品般若》。这是一部以维摩诘居士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菩萨等共论佛法的方式。来宣扬般若空理的经典。
接著译出的是《濡首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八会──那伽室利分)、《金刚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文殊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七会──曼殊室利分)、《胜天王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六会──最胜天王分)。《理趣般若》等至唐代以后才译出。
《般若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在佛法中。般若是共三乘的。如《般若经》说:欲学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了种种的空。空。是《般若经》的心要。此经所说的空。与无生、真如、法界、涅槃等同一内容。般若之所以特别阐扬空义。是说修行当重在离妄执。不落名相的体悟。和圣者心境的了无住著、了无挂碍。空即般若。般若即空。空与般若。也就是世间法与佛法的差别所在。
2.华严经系:《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中国的汉译经典中。是一部大经。被称为大乘经典──五大部之一。此经的全部编集完成。比《般若经》要迟一些。
华严部的集成。不是一次集出的。有些部类。早已存在流行。在现存《华严经》的内容。如〈入法界品〉。《大智度论》中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称《不思议经》。四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就是《不可思议解脱经》──〈普贤行愿品〉。《十地经》、《渐备一切智德经》。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兜沙经》是《八十华严》的〈如来名号品〉第七的略译。及〈光明觉品〉第九的序起部分。这几部。不但各有法门的名称。而且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齐备。具足了一部经的组织形式。都是在大部《华严经》以前就已有的经典。之后才综合编集到大部《华严经》中的。古人称此为随类收经──就是把相关的编集起来。因此。依近代学者所作的推论。现在所流通的大部《华严经》。大约是在西元三世纪中所集成的。
中土的《华严》有三种译本:
(1)《六十华严》:六十卷三十四品。晋佛陀跋陀罗译。世称旧译华严。
(2)《八十华严》:八十卷四十一品。唐实叉难陀译。世称新译华严。
(3)《四十华严》:四十卷一品。唐般若译。世称后译华严。即《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普贤行愿品〉(即〈入法界品〉)的单行本。
《华严经》的内容统摄了空有、顿渐的思想。而建立诸佛圆融的一乘圆教。它成立了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
此经是描写佛陀大觉境界的经典。是经由般若真空所表现的妙有境界──即华严的世界。是不思议解脱世界。所谓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的一真法界。
3.法华经系:和《华严经》同一时代出现的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显佛之真实知见。说明弟子实因实果。明示师门权因权果。后十四品说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其中心思想。是以《般若经》的空为枢纽。显示真空妙有的世界;主张三乘归一乘。即声闻、缘觉、菩萨都要成佛的。无二无三。名为一佛乘。如《妙法莲华经》卷一说: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卷三说:说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大概的说。开权显实说乘权乘实。开迹显本说身权身实。是《法华经》的两大宗要。
《法华经》的汉译本有三部:
(1)晋竺法护(西元二八六年)所译的《正法华经》。一○卷。
(2)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七卷。
(3)隋阇那崛多与笈多在仁寿元年(西元六○一年)补译所成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华严》与《法华》。都是著重于佛德。《华严》以释尊为毗卢遮那佛。说始成正觉的境界。著重于佛与一切相摄相入。无尽无碍。《法华经》则直说佛分身的众多。寿命的久远。表示在伽耶成佛及入涅槃。都是应机的方便说。
《无量义经》是根据《般若经》的思想来连贯《法华经》。为法华的序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与《法华经》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有关。可说是其结论。
4.净土经系:此系经典的起源很早。最初的作品《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都是早期成立的。《阿弥陀经》的思想是重他力的信愿大乘。是以成佛度众生为重。愿行为中心。论到佛果菩萨行的。除了西方净土外。还有东方阿閦佛净土。其思想的重点。虽也劝人发愿往生。而主要在劝人学习阿?佛往昔菩萨道时的愿行。这是以自力为主的。阿?净土。是智证大乘的净土法门。是重于菩萨行、自力行的净土。阿弥陀净土。是重于信愿的、佛力的。是信愿大乘的净土法门。主要经典有《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阿閦佛国经》等。
5.密教经系:密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密?金刚力士经》。晋竺法护译。共七卷。收录于《大宝积经》卷八至卷十四。是以夜叉为主。是手执金刚杵的夜叉。内容首先阐明菩萨、如来的身、语、意三密。最后并有秘密主请求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护持本经。
(二)第二期经系
1.涅槃经系:《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出。有四十卷。先译前十卷。与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同本异译。由于经本不完全。昙无谶回西方寻求。在于阗又得后续部分的经本。前十卷与后来续译的部分。因成立的时代有先后。所以解说有些不同。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的前十卷五品。是以佛入涅槃为缘起。说大般涅槃
2.胜鬘经系:《胜鬘经》共分十四章。旨在诠释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系。是一部大乘真常妙有的要典。此经包含有《法华》、《楞伽》、《涅槃》等经的要义。肯定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即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所以又称如来藏系。此经的译者是求那跋陀罗。经名《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异译本有唐武后时菩提流流志所译的《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名〈胜鬘夫人会〉。
代表如来藏这一法门的初期经典。除本经之外。尚有:
(1)《大方等如来藏经》。
(2)《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前四品、十卷。
(3)《大云经》──《大方等无想经》。现存残本七卷。
(4)《大法鼓经》二卷。
(5)《央掘魔罗经》四卷。
(6)《不增不减经》一卷。
3.《解深密经》:这是唯识学系的经典。我国译本有四种:
(1)唐玄奘三藏所译。经名《解深密经》。五卷。八品。
(2)元魏菩提流支译。经名《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为唐本全经的异译。
(3)陈真谛三藏译。经名《佛说解节经》。一卷。四品。即前经的〈胜义谛相品〉别译。
(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唐译本〈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的别译。又译有《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是唐译本〈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的别译。
此经可说是唯识思想的源流。内容分为八品。除〈序品〉外。余七品。可依佛说四教来理解本经的真实义趣所在。四教是:
(1)胜义了义之教。依五相显胜义。即〈胜义谛相品〉二;依诸识显胜义。即〈心意识相品〉三;依三相显胜义。即〈一切法相品〉四和〈无自性相品〉五。
(2)瑜伽了义之教。即〈分别瑜伽品〉六。此是说明修止观胜解行的意义。和说明识所缘。是唯识之所现。
(3)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即〈地波罗蜜多品〉七。
(4)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八。此经是瑜伽唯识学派的根本所依经。
(三)第三期经系
1.楞伽经系:《楞伽经》有三种译本: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2)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十卷。
(3)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此经内容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特色是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结合。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2.密教经系:密教经典杂多。到了第三期才有纯粹的密教经论出现。如《大日经》、《金刚顶经》。
二、律部
《梵网经》是大乘律第一部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主要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内容和小乘律不同。没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主张众生依循共通的戒律。并以佛性的自觉为特色。
三、论部
大乘经典相继出现时。大乘论藏也随著而出。大乘佛学分为空、有二宗。空宗。即中观学派;有宗。即瑜伽学派和如来藏系。也就是中国所称的法性宗和法相唯识宗与真常唯心。
中观学派主要的论典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等。其中《中论》是此宗立论的根本。
瑜伽学派主要论典有十一部。而以《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为主。
真常唯心系的有:《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三藏十二部经分大、小乘三藏。大乘、小乘的不同点在于大乘以佛果为究竟圆满。小乘则以阿罗汉果为究竟解脱;大乘佛典是修菩萨行的指南。小乘经典则是修声闻行的指南。就果与行而言。大小乘有所不同。但是研究佛学者。应了解佛陀一代的教说、根本思想及佛教的发展。这样才能全盘把握佛教的精神与根本教义。
第二篇 结集
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共同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过共同审定。等于全体共同诵出的方式。即名为结集。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记载。阿难在结集时。告诉长老大德。如果他所诵出的法。是佛陀所说。请大家随喜赞同;如果不是佛陀所说。则请大众提出异议。不要因为尊重而不敢发言。由此可见结集的慎重。
结集成的经、律。是有部类与次第组织的编集。是代表当时佛教界公认的佛法。这些共同审定出来的圣典。为了避免错乱忘失。还请经师或律师就结集的经律赞叹持诵。使其正确的流传下去。而达到正法久住的目的。
贰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本著慈心悲愿。为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天龙八部宣讲微妙甚深的义理。以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四谛──初转法轮的开始。历经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的说法。都是著重在音声──语言的教说。再经弟子展转传诵。流布人间。因此。当时并没有文字的记载以资流传。
佛陀说法都是随顺众生。观机逗教的。佛陀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以身作则的身教。和开示道德的戒条、法制等。这就是佛陀以法摄僧而组成的僧团。
佛陀将要涅槃时。摩诃迦叶和五百比丘由波婆城赶赴拘尸那城。途中。由一位外道口中得悉佛陀已经入灭。当时尚未离欲的弟子听了都伤心恸哭。已经证得圣果的罗汉也默默不乐。只有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欣然地说:太好了!平时大沙门总是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现在。大沙门已经入灭。从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大迦叶听了。非常感慨。于是在拘尸那城佛陀荼毗典礼之后。便思惟:这三大阿僧祇劫难得一闻的佛法。如何才能使它久住。如何才能令未来的世人依循奉行?于是征得大众的赞许。推选五百人结集法藏。
在发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因为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众比丘认为阿难久侍佛陀。博学聪慧。多闻第一。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应该让他参加结集。大迦叶以阿难烦恼未尽。又犯有种种的过失。如不问佛微细戒。以及请佛度女众出家等六突吉罗罪。因此不准予参加。阿难听了既惭愧又悲伤。他知道自己没有证果。是因为阿罗汉不能当侍者。为了服侍世尊。所以留残结不断尽。而不是不能证果。
阿难被逐之后。发愤用功。专精修行。终于在当晚开悟。残结断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被允许参加结集。
这年夏安居。在阿阇世王大力护持之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的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长老将所诵出的经律加以检讨。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共历时三个月(或说七个月)。时间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即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约西元前四八五年。
这一次的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
参 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第一次结集后。百年当中四众遵守教法。没有争执异议。佛陀入灭百年之后。印度东部跋耆族的僧侣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引起了诤论。而导致第二次的结集。
论争起因于严持戒律的波利城比丘耶舍。在毗舍离游化时。看见当地跋耆比丘于布萨日接受信徒的金银布施。认为这是非法的行为。提出异议。却遭毗舍离比丘摈逐出城。
耶舍被摈逐后。前往西方。得到波利城比丘及商那和修的赞同。又赴僧伽?国取得离婆多的支持。于是集合七百位比丘。往东回到毗舍离。于是东、西双方各推派代表四人。由耶舍长老主持。会中由离婆多就十事一一提出询问。萨婆迦眉一一作答。会议进行数月之久。最后一致判定跋耆等比丘所行的十事是非法的。这就是第二次结集。或称七百结集、毗舍离城结集。
此次结集主要是对戒律的讨论。裁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合律制规定。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十事的内容是:
1.盐姜合共宿净:戒律规定。比丘托钵乞食是为资养色身。若有剩余的食物应转施他人。不能贮存。跋耆比丘认为有盐姜拌合的食物。可以贮存于角器。第二天再食用。
2.两指抄食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则认为日影从日中遍移至两指宽时。还是可以用餐。
3.复坐食净:比丘不能过二堂。跋耆比丘则认为用完餐后。可再过二堂。
4.越聚落食净:比丘用完餐后外出。村人如再供食。应转施他人。跋耆比丘认为村人再供食。可以再食用无妨。
5.酥油蜜石蜜和酪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却认为以酥油蜜、石蜜。加上干酪做成的饮料。可以饮用。不算犯戒。
6.饮阇楼伽酒净:比丘应持不饮酒戒。跋耆比丘认为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是可以饮用的。
7.作坐具随大小净:坐具的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跋耆比丘认为坐具大小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制作。
8.习先所习净:比丘应当舍弃过去所学的世间才艺。跋耆比丘认为过去的世间才艺。可以保留应用。
9.求听净:一切仪式作法。应由僧众共同举行。跋耆比丘认为单独行事无妨。只要事后向僧众报备即可。
10.受畜金银钱净:比丘不能储蓄钱财。跋耆比丘则认为金银钱财是可以接受的。
肆 窟外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记载。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时。未被选入参加的比丘尚有数百千人。他们以婆师波罗汉为上首。另行结集。共结出经、律、论、杂、禁咒等五藏。
由于此次结集。是大众同聚一处而诵出。所以称为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区别大迦叶在七叶窟内的结集。
伍 第三次结集
佛陀入灭后约二百三十六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对僧团供养不绝。相反的。外道们却衣食穷困。于是自行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混入僧团。他们一边获取衣食。一边传入外道的思想。而引起僧伽间的论诤。使得王都华氏城阿育王寺七年间不能和合说戒布萨。
阿育王便迎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分别邪正。将杂入佛法的外道。一齐驱出。之后。集合大众。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与会的比丘有一千人之多。他们用了九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还亲自撰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的各种异议邪说。
陆 第四次结集
佛灭后百年至一百一十年之间。由于毗舍离和跋耆僧侣的十事非法诤。召开了第二次结集。重诵律藏。虽然上座部长老获得胜利。僧团表面上仍属统一。但实际上大众部与上座部已开始产生分裂。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之后。又发生了大天五事诤的事件。佛教从此正式分裂。
所谓大天五事是指:
1.余所诱:大天对弟子说。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遇到天魔来扰乱诱惑时。也会有梦失不净的现象。
2.无知: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但是仅仅断除染污无知。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阿罗汉不能断。唯佛能断。
3.犹疑:疑有随眠疑和处非处之疑。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所以虽然是独觉圣者。还常常有迷惑。
4.他令入:阿罗汉必须依靠他人的授记。才知道自己是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的人。也是经由佛陀授记。才知道自己已经解脱。
5.道因声故起:四圣谛的观苦、空、无常、无我等是圣道。阿罗汉必须挚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证悟。
以上五事是大众部的始祖大天所提倡的。当时上座部持相反的论点。认为这五事是非法的。称为五事妄语、妄言、邪说、恶见等。也由于对五事观点的歧异。而导致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不到百年。大众部又以学理见解的不同。分裂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及鸡胤部。数十年后。又分出多闻部、说假部。再过数十年。大众部比丘聚居制多山。重论大天五事。又起辩论。于是再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至此。大众部共分成八部。上座部则几经分裂。成雪山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法藏部。
从西元前二百多年阿育王时代。到西元开始之前。前后约二百多年。上座部加本部分裂为十一部。大众部加本部分裂为九部。合称小乘二十部。各部学说各有差别。
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但是所闻佛法有许多异说。便请教胁尊者。胁尊者回答:离佛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各部派对佛法已渗入自己的见解。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典籍。以正明义理。
于是迦腻色迦王召集比丘大德及在家居士各五百位。在迦湿弥罗。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从事三藏的注解。历时十二年。先后造优婆提舍十万颂以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以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以注释论藏。总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并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历史上称这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柒 其他的结集
根据巴利教史及缅甸史的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而以国王为护法人。
此次结集历时五个月。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异同。更将结集的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然后竖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面还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现在依然保存在曼德勒古都里。
另外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缅甸佛教
此次结集是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经过两年。在一九五六年完成。并将结集的资料印刷流通。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
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同见解。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兴盛。不但有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也传来东土。在众多不同的大小乘经典中。究竟何者才是代表佛陀的本怀呢?为了探索其根源。就必须将诸经加以分类判释。评断其思想内容。以明白佛法的真义所在。判教的思想于是兴起。
贰 判教的种类
佛教东传到南北朝两三百年间。三藏教典已大致译
一、菩提流支的一音教
元魏时代的北天竺人菩提流支。依据《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主张佛陀的教法只有一种。随著众生各自根器不同。而有种种差异的解释。一音教又分为大小(乘)并陈一音教、圆音异解一音教。
二、慧诞的渐顿二教
隋朝的慧诞法师依据《涅槃经》、《宝积经》等经。主张渐
三、法敏的二教
唐朝静林寺法敏法师也主张二教。他的二教为:
1.屈曲教:释迦牟尼佛为化身佛。化身佛所说的经典。如《法华经》、《涅槃经》。是方便委曲。随顺众生根机。破除其执迷。不直说法性之理。因此称为屈曲教。
2.平等教:法身佛的毗卢遮那佛所说的经典。如《华严经》。为直说法性平等之理。因此称为平等教。
四、玄奘的三时教
唐代玄奘大师依据《深密经》、《金光明经》、《瑜伽论》。建立三时教。
1.转法 轮:指佛陀最初在鹿野苑所说四谛教法。佛说我空法有之教。破众生迷执。为初时有教。如《阿含经》等。
2.照法轮:以般若空慧照见诸法皆空。为中时空教。如《般若经》等。
3.持法轮:是空有圆融并持的真如不空教法。为后时中道教。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
另外。北魏的光统律师(即慧光)也主张三种教:渐教、顿教、圆教。对根机不熟的众生。按深浅顺序说教。如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名为渐教;对于根机成熟众生。俱说空与不空、常与无常。名为顿教;对于上上根众生。说如来果德圆满自在的法门。称为圆教。如《华严经》就是。立《华严经》为圆教就是以慧光为嚆矢。
五、大衍的四宗教
北齐大衍寺的昙隐律师等人。立四宗教:
1.因缘宗:此宗为法有宗。又称为立性宗。阐释六因、四缘的义理。主张一切诸法各有其体性。也就是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假合而成。然构成因缘的存在要素则为实在。如毗昙宗、萨婆多部、雪山部、多闻部。
2.假名宗:此宗为法空宗。又称破性宗。主张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一切皆假名施设。皆为假有。如经部、说假部及成实论等。
3.不真宗:又称破相宗、诳相宗。主张一切诸法的存在是如幻而空无实体。其假名之相以不真实故。亦不可得。如《般若经》的大乘空宗。
4.显实宗:又称常宗、真宗。主张一切存在的本体具有永远不灭的佛性真如。以此为迷悟的根源。如《涅槃经》的佛性真理、《华严经》的法界真理。
此外。梁光宅法云法师根据《法华经·譬喻品》引出四乘教──权三乘、实教一乘──以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为佛果 一乘教。
六、法藏的五教十宗
唐朝的法藏贤首依《华严经》教义。立五教十宗。为华严宗的判教。五教是:
1.小乘教:指《阿含经》、《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经教。只说人空。尚 未明法空之理。
2.大乘始教:为大乘初门的教法。因此称始教。始说大乘教法的意思。分为:
(1)相始教:指《深密经》、《瑜伽论》、《唯识论》等。说诸法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差别。理事各别。性相不同。虽立百法五性。未言一切皆成佛的法性。为一分生灭的事相上的赖耶缘起说。
(2)空始教:指《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体系。虽说诸法皆空的道理。但是尚未言及一切皆成佛的终教之义。
3.大乘终教:指《涅槃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空性论》等。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的尽理之教;明体相不二。真如是随缘不变的圆熟之教。
4.大乘顿教:指言论顿亡、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不立阶位。一念不生便是佛的教法。如《维摩经》的无言默然、《起信论》的离言真如、禅宗的不立文字等。
5.大乘圆教:指教理行果圆融无碍、圆满自在、重重无尽的一乘佛法。分为同教一乘。如《法华经》;别教一乘。如《华严经》。
除了五教之外。法藏另外设立十宗来归摄教法所诠的理趣。也就是各宗所执教义的内容。十宗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另外。齐朝的护身寺自轨法师立五宗教: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实宗、法界宗。前三同于大衍。后二是将大衍的真实宗一分为二。第四为《涅槃经》的说佛性真理。第五则为《华严经》的自在无碍法界真理。
七、耆阇的六宗教
南朝陈代耆阇寺的安凛(或作廪)法师立六宗教统摄一代时教。六宗教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圆宗。因缘宗和假名宗通于大衍的说法。不真宗相当于法相宗。说明诸法如幻化。依他而起。因此不真。真宗相当于三论宗、般若空。说明诸法真实之理等。因此为真。常宗如《楞伽经》、《起信论》所说。真如有恒河功德。恒常不变。故说为常。圆宗如《华严经》所说。法界缘起自在无碍。具备重重无尽的德用。这是指华严法门等。
八、天台的五时八教
天台智顗大师根据《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的形式方法则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称为化仪四教;又依众生根机而将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称为化法四教。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
(一)五时
佛陀一生说法可用一首诗描写:
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
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间开讲《华严经》。是佛陀从自内证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初升的太阳先照高山峰一样。此时只有普贤、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而小乘人则如聋若哑。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未熟。于是在成道后十二年间讲说《阿含经》。此时的佛法犹如从牛身中方才挤出的牛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小乘人在第一时听闻大乘华严经教。如聋若哑。不能领受。因此佛陀以十二年的时间说《四阿含经》。此时譬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在五味中犹如由乳制成的酪味。因为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说。所以又称为鹿苑时。
第三方等时。第二时中已证悟无学的二乘人。只证得小果。却误以为是究竟之道。佛陀为破除其偏见。于阿含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以引小入大。叹大褒圆。此时譬如日照平地一样。如同将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佛陀为了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于王舍城灵鹫山、室罗伐悉底国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说诸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此时譬如上午十点的阳光照射大地一样。如同将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
第五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渐熟。于般若时之后的八年。于灵鹫山上说法华。开演十界皆成佛的真理。后临入灭的一日一夜之间。开演《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之理。是为法华涅槃时。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的醍醐味。
(二)八教
1.化仪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仪式。是依《华严经·性起品》日出光照的理论而立顿;依《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虽然稍有懈怠。但是终究当作佛。是为渐;依《大智度论》的我在阎浮提。转第二法轮为秘密;更依《维摩诘经》的一音异解。而安立不定教。
(1)顿教:释迦如来四十九年间一代教法。首先在菩提道场宣说自内证的大乘法门。直接教示众生。相当于《华严经》所说。
(2)渐教:教化的内容由浅而渐深。相当于鹿苑等处说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所说的教法。
(3)秘密教:佛陀于说法中应众生的根机能力而说各种法。而众生领受的法益也各有不同。并且彼此互不相知。
(4)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种根机的众生虽然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不同。所体悟的教法也不定。
2.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济度众生所用的教法内容。也就是对于界内外种种利钝的根器。以机宜、诱引、弹呵、淘汰等方式。观机逗教所施设的法门。化法四教是依《大涅槃经·德王品》的四不可说和〈圣行品〉的四种四谛法轮。更依《法华经·药草喻品》的三草二木。以及《中观·四谛品》的四句为前提而组织成立的。是天台独特的讲法。
(1)三藏教:略称藏教。指在鹿野苑为三乘人所说的《阿含经》。所化的对象为正化声闻、缘觉乘。旁化菩萨乘。主要说生灭浅近之事。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缘。而后宣扬佛法正因缘之理。
(2)通教: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门教。因此称通教。通教有二层意思:1.通入义:钝根菩萨与二乘人同证空理。故通前三藏教。又利根菩萨不仅证空。并且证中道之理。是通入别教或圆教。2.共通义:此教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之义。属同一位。故名共通之教。
(3)别教:有不共与历别二义。不共。即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历别。是由差别面观察诸法。故称别教。此教说明十界诸法、因果善恶、逆顺二观等法。虽然隔历参差。但是体性不外乎为真如平等的法性缘起。不外以染、净二缘而起迷悟及因缘果报的诸法。此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而所悟的中道有别于空、假。所以称为但中。因其观法是次第三观。又称隔历三观。
(4)圆教。是大乘教中的实大乘。对最上利根菩萨丝毫不假方便权说。直接说内证究竟真实义的教法。此教不论法界万有诸法。情与非情。而显现全体真如中道。此教观空、假、中三谛之理时。在一谛中互具其它二谛。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相即。所以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此三观就称为一心三观、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
化法四教可摄尽佛陀一代的教说。因此在五时的分配上。初时华严。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第二时阿含。但说三藏教;第三时方等。大小乘兼说。是藏通别圆四教并谈。第四时般若。是以通、别、圆为教味;第五时法华涅槃。开显真实。以纯一的圆教为教味。
参、结语
我国的判教虽有各家的说法。但是以华严的贤首和天台的智顗并称为双璧。其中尤其以天台智顗的判教最为独到。天台智顗大师的判教。整理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显示了整个佛教的思想。把小乘阿毗达磨的佛教判摄为藏教;在通教中批判了小乘。指示了根本义;把大乘的空观。连通于藏、别、圆三教;又在别教概括了真如缘起的思想;于圆教中。圆融了事理。不像三论的嘉祥。倾向于破邪否定的一面;也不像地论。把第一原理的有、无。当作唯一的目标;又不像三阶教的信行。只依根机作判教。
智顗大师的五时八教。避开了一切极端的倾向。以包容的态度构成了判教。计划了教义的统一。又详述了相应教义的实践方法。形成了天台教观独到之处。
原文出处: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3370/
以上是关于「佛教」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