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9-28 00:5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文/本性法师

佛法西来,震旦流光,汉传佛教自其出生之始起,就与佛教国际化的过程密切相关。中国汉传佛教的产生,可以说就是印度佛教国际化的产物;而中国汉传佛教的成长与繁荣,也伴跟着中国佛教国际化的浪潮。

近代以来,跟着器械方文明间展开加倍广泛的交流,佛教国际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平等开放与对话交流的新时代背景下,若何进一步推动与加强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面临着难逢的机遇与空前的挑衅。在此,笔者拟就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入手,测验考试为汉传佛教国际化的未来偏向作一个瞻望。

一、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水货的佛教早已与中华文化血脉融合,并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最重要力量之一。汉晋以还,源起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与南洋,由陆海两途传入中国。无数高僧大德性走其间,或横涉流沙,或渡海鲸波,将十方三世诸佛之教法,译为卷帙浩瀚的汉文三藏。隋唐之后,汉传佛教八宗竞起,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一方面,汉传佛教与中国文化原有之旨充分融合,并进一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衍进偏向;另一方面,中国汉传佛教进一步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成为维系汉文化圈合营崇奉的重要基石。近两百年以来,汉传佛教再度进入西方文明的视野,被许多学者视为通向心灵的通途。经由两千多年来的传播与成长,中国汉传佛教已积累下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其成功之关键正在于佛教对不合地区、不应时代众生根性的懂得与适应。简言之,即实现本土化与时代化。

1、本土化

(1)六祖慧能与佛教理论本土化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历了从修身到修心,从渐修到顿悟,从关注未来到关注当下等一系列的变革,个中最关键的等于禅宗六祖慧能对佛教理论的立异。慧能祖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兼顾中华民族的个性,从而让佛国与人世邻近,使未来

百度佛教静波法师新闻

与当下相邻,转渐修至顿修之捷径,化形式的质碍为无形的圆融,变肉体的执著为心灵的自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慧能祖师令禅法在佛陀涅槃一千多年后的中国,再次回到了佛陀的本源,他遗世的《六祖坛经》,也成为惟一非佛亲谈但被后人称为“经”的佛学著作。

(2)马祖道一与寺院组织本土化

慧能祖师及《六祖坛经》的出现,基本完成了佛教理论中国化,其再传法嗣马祖道一则开启了寺院组织的本土化。在马祖道一确立丛林这一宗旨之前,宗门下的僧人都借居于律寺之中。马祖道一参照中国宫殿建筑的格局,结合佛教情况,扶植大小丛林数十座之多;又参照当时中国的行政治理组织,设立了初步的寺院执事组织。自此,中国禅僧的修道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早期禅宗岩居穴处、游化为务的独处隐修方法得以变革,佛教道场得以规范化、规模化,使聚众假寓、合营修道成为可能。禅林模式切实其实立同样也影响了其它宗派的修行者,逐渐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典范特点之一。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马祖建道场”之说。

(3)百丈怀海与寺院轨制本土化

继马祖道一之落后一步推动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是其法嗣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对寺院轨制本土化的供献集中于佛教戒律和治理模式两个方面。佛教戒律上,百丈怀海发明有些印度的戒律并不适合中国,而有些工作需要戒合同束却找不到响应规定,比如印度僧人是讨饭制的,中国僧人是要自养的,印度服从“过午不食”,而中国需要用晚餐,因为,中国僧团需“农禅并重”。为此,怀海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此调和个中之差异。治理模式上,百丈怀海参照当时的朝庭轨制,并吸收“马祖建道场”的经验,创立佛教僧团轨制。这些轨制清规和原有的佛教戒律相结合,在禀承佛教戒律根本精神的同时,为中国佛教付与了以“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核心的崭新的精神面貌,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百丈立清规”之说。

(4)圆瑛大师与佛教团体本土化。

近代以来,中国汉传佛教体系体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表现中国文化与中国佛教特色之现代佛教团体的出生,经久担负全国佛教团体领袖的爱国高僧圆瑛大师就是其重要奠基者。圆瑛大师曾协助寄禅大师创立中国最早的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并被选为参议长;1928年被选中国佛教会首届会长,并连续留任七届;1954年又提议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并被选为首届会长。此后,国内外华僧成立的佛教团体,无论组织、轨制,不乏以此为参照借鉴,而重振戒律轨制、建立僧伽教导、成长佛教慈善、组织海外弘法等事业的开展,也多以此为基本。

2、时代化

(1)话头禅的兴起。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等于怕文字误事,不懂得者见之产生歧义,被文字束缚或产生执著。但到了宋代,因为众生根性方面的差异,为了适应与官僚阶层、文人士大夫交往交流的需要,不少禅门宗师以“颂古”、“拈古”、“评唱”等形式,对古来大德悟道的一些著名公案进行讲解,演变成了盛极一时的文字禅,成长到后来成为文字游戏之流弊。此时,大慧宗杲禅师独竖一帜,鼎力提倡看话禅,主张一心看个话头,有问而无答,使对禅门公案的商量离开说话文字的桎梏,致力于真参实证,明心见性。代表性的话头,包括“念佛是谁?”“拖死尸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若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貌?”“狗子有无佛性?”等等。北宋至今,话头禅作为无数禅人截断烦恼众流的秘笈,不少凡夫据此而超凡入圣。话头禅,也已非印度禅法的模样,而是一种实其实在的新禅法,并经千年的历史考验,流传至今!

(2)念佛禅的兴起。

明清今后,如同禅门五宗开创阶段那样机锋、棒喝之下,就能明心见性的上根利智之人渐少,为普摄群机之便,念佛禅受到普遍的推重。

净影寺佛教新闻

佛教中的念佛窍门历史悠久,以念佛之法来修行禅定,在原始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已有记载,后由支娄迦谶等译师传入中国,又由东晋慧弘远师正式倡修。禅宗自四祖道信时已融入念佛之法,至五代永明延寿大辟“唯心净土”一途,以自力不排斥他力之说,融合禅净,将禅净双修视为最理想的方法,即禅净等持。明末云栖大师倡导“禅净同归说”,近代圆瑛大师提出“了知净土即深禅”,均是禅净合一思惟进一步的深化与成长。念佛与习禅的关系,正如圆瑛亲传学生明旸禅师在《佛法概要》中所言:“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破裂摧毁,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门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而变为禅净不分了。”是以,在圆瑛大师等近代高僧的影响下,今朝汉传寺院的修习大多为禅净双修。禅净双修,已成为中国佛教修证窍门中最大的特色之一。

(3)止观禅的兴起。

止观禅为晒台宗的重要修行之法,所修为中道实相禅,传承可追溯至晒台宗二祖慧文禅师。该禅法是综合大乘“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道实相义理,和禅观实修之法,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窍门,是原始禅法与汉传禅法的结合体,是中国化的佛教修行方法。北齐慧文禅师依印度龙树菩萨的实相般若理论创立“一心三观”。三祖慧思禅师再取大小乘中的定、慧等法创立定慧双修的止观之法,在“一心三观”的基本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成长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所谓止观,止等于定,观等于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因为与修禅、禅观相联系,因而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晒台宗的祖师,历史上都被称为禅师。晒台宗在智者大师时代兴起的时刻,即获得当时朝野的支持和崇奉,是以,其对隋唐之际的各宗派多有影响。此后晒台宗虽几经兴衰,至今仍活力一向。

(4)人世佛教的兴起。

民国以来,为适应社会需要,解决清末民初佛教显现的弊端,

佛教与书法的关系新闻

太虚大师等人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后来经慈航禅师倡导改为“人世佛教”,成为当今佛教入世弘法及办事的最重要途径。人世佛教源自释尊对世间魔难的关怀,后成长为六祖慧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至近世因为时代背景的变更成长而蔚然成风。太虚大师倡导教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为人世佛教奠定基本;慈航禅师提出文化、教导、慈善三大救命圈,为人世佛教实践之主要内容;印顺法师回归经典,着重提倡不厌死活、不欣涅槃的人世净土思惟;赵朴初大德进一步将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作为人世佛教的实践途径,以利益更为广大的众生。现而今,人世佛教思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佛教界的推动下,进行了加倍广泛的求索,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持续传统,推陈出新,使数千年历史之佛教在现代时空下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

二、本土化与时代化的法理依据

1、佛陀创教,皆依人缘轨则。

佛教核心为缘起论,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因为人缘而生起的。人缘生法,如宋代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所说:“三教之宗,儒则宗于五常,道宗自然,佛宗人缘。”人缘,所以无常变更,变更等于常理。时空变异,则佛教也需顺应人缘,彰显出新的表现形式,以适应新时空下新人缘的大众。如佛经中所说:“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汉传佛教,等于这样一种拥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应机性的动态时空产物。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佛陀制戒,皆依不应时空。

佛陀制戒,乃为断灭烦恼,因而先制诸恶莫作,折其重恶,然后因事制戒,随俗变法。戒律中,亦有遮有开,于佛教戒律中,除了杀盗淫妄等根本戒外,违犯其他戒律,皆是可悔的。甚至,佛陀涅槃前还对阿难有言:“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高低相呼,当顺礼度,斯则削发敬顺之法。”如今,制戒与持戒的时空人缘已与佛陀时的时空有所不合,所以,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戒条上均有不合,这并非不听受“以戒为师”的遗教,反而恰好是服从佛陀的精神,随时空人缘变更对戒条进行新的诠释,付与更丰富而宽广的内容。

3、佛陀说法,皆依不合人事。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法,依晒台宗判为五时八教,依华严宗判为三时五教,等于佛陀观机施教,使大小高低、各各不合的根机,尽得法喜。佛教因而有根机说,讲求要对机,认为“法无高下,贵在契机”。根机不合,度的方法也就不合,要随机逗教,弗成一刀切。不合人事,不合根机,对治所说的法,当然也就不合。此即不变随机,随机不变,随机逗教,随机说法。这就是从法理上认同了文化多元性的合理性。大而言之,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承与成长至今,产生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分支,各度一方众生;小而论之,中国汉传佛教之内又有万千窍门,各有妙用,互不相左。

三、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教训

1、激进主义与教条主义

佛教的激进主义倾向,即不去深入理解和信受佛教传统,而仅凭自我主观的感触感染去熟悉佛教,实际上是我慢的一种表现。如南宋时创立的白莲宗,为了扩大势力,允许在家学生收徒传法,渐而违背诸多佛教传统。明代时创立的罗教,训斥削发、受戒、念佛、禅定、造像、布施、苦行等一系列的佛教修行及各类佛教仪轨,试图只强调纯真的虔诚。最终白莲宗与罗教都丧失了佛教的精神内核,变成了民间秘密宗教的形式。近代今后,也有人呼吁断弃素食、独身、住寺、僧装等中国汉传佛教传统,这种设法主意也是极为危险的。

佛教的教条主义倾向,即不去具体分析事物的变更成长,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理解佛教的现象。其表现之一,是对原始佛教教条的过度推重,如认为中国汉传佛教僧人应秉持过午不食、讨饭乞食等修行方法。其表现之二,是对科学外衣下的西方学术风气的片面理解,如由考据学成果而偏颇地倡导“大乘非佛说”等。这两类表现,实质上都是因为难以理解佛教精神的本怀,不能把握大乘佛教的世界观所致;再进一步而言,都是因为无法接收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的必定规律所致。在佛教弘法若何契理契机的时代命题下,佛教教条主义之倾向无疑是一种违背历史诉求的自我边缘化之举。

2、过度世俗化与坠入娱乐化

佛教过度世俗化是佛教界对人世佛教的一个缺点解读。人世佛教强调佛教走向人世,不能离开社会,其本质含义在于以佛教度化人世,以佛教精神主动积极地教化人世。有些人将之理解为以人世去度化佛教,反让佛教被动消极地屈从于人世,为人道的缺陷所阁下,乃至落空佛教的核心价值。如古德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过度世俗化的理解,就如同将行、坐这些外面形式当成禅的本意,一味去追求茶道、医道、花道、弓道等禅学生活化的载体,而忘记佛教解决生老病死与死活轮回魔难的根本。这样一来,佛教便落空其主体性,僧团亦落空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从而佛教亦不为佛教了。

佛教坠入娱乐化是佛教界对商业社会的一个缺点回应。相对于过度世俗化,坠入娱乐化表现出更多迎合商业社会泛娱乐化的特点。许多佛教场所为了迎合热点,主动剥离其肃静神圣的一面,使僧人变成了人世的小丑,出洋相以供世人取乐。在这样一种被动迎合之中,佛教渐而褪失其超越性的思惟价值,同时也消解了佛教精神与文化及教导意义,严重危及佛教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与地位。此类现象伤害极为深远,虽然可能会一时增加媒体的曝光度,但却使佛教在社会舆论上遭遇经久而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佛教堕入娱乐化也会导致年轻人对佛陀形象及其教法的理解被扭曲,从而不愿意去深入理解佛教精神的真正内涵。

四、小心教条主义、激进主义与过度世俗化、坠入娱乐化的法理依据

1、中道说

中国汉传佛教以中道为根本立场。佛陀成道之初,开示四圣谛,个中道谛就是教导学生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而,中道即中正不偏,离二边之极端、邪执之义。佛陀还曾以操琴为喻,琴弦太紧则声音粗涩,琴弦太松则声音沉闷,教条主义与激进主义即此两端。

佛教活动新闻发布辞

其实,无论是教条主义,照样激进主义,都是世人以自己主观的好恶、偏见来面对外境,实因无法勘破人缘和合、假而不实的外境,而为贪嗔执著而烦恼。龙树菩萨所造《中论》云:“世人缘生法,我说等于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惟有经由过程中道的般若聪明而把握佛教真理,才能达到觉悟解脱。

2、理事圆融说

佛教强疗养事圆融,彼岸与此岸并非弗成调和。调和好了,空等于色,色等于空;真空为妙有,妙有即真空;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从根本自性上看问题,必须保持神圣性;从随机逗教上看,又需要世俗性。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本身就是生活于世俗的,但佛教之世俗性,并非庸俗理解下的过度世俗化和坠入娱乐化,而应是以肯定佛教之神圣性与超越性为前提。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确保神圣性的同时也要随一些世俗的缘;随了一些世俗的缘,又弗成改变神圣性的本质。佛教又说,万法唯心,诸法唯识。神圣性与世俗性都是心识的产物,惟有熟悉到佛教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统一,不堕二见,佛法之理事圆融境界方能坦露现前。

五、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未来瞻望

近三十年来,跟着文化自信和佛教地位的提升,中国汉传佛教的国际化出现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之势,活泼于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本土化与时代化的特点使佛教更利于克服不合地域间的文化落差,不偏不倚的中道之法使佛教能够在不合文化背景人群间构建于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对多元文化的适应与随机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在新时代赓续开拓的重要优势。理事圆融的辩证思惟,使神圣性与世俗性、解脱与入世的调和在佛教度化人世的实践中成为可能。从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与现代成长趋势来看,笔者在这里提出其国际化的三点未来瞻望。

1、致力推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合力共推汉传佛教全球化的新实践

众生共业,世界是个合营体。全球化浪潮囊括下的今天,人类在全球化中变得心性迷惘,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宗教的排斥情绪,到落空心灵依靠后的流散无依,如今正从新开始慢慢回到对宗教与灵性的积极探寻。中国汉传佛教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佛教界的努力下,从东亚传播到世界各大洲,多头并进,已成为影响世界宗教格局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历史照样现在,中国始终是汉传佛教传承成长与传播的中间。两岸三地佛教界假如能够进一步联结协作、整合力量、互取所长,形成文化传播的合力,巧用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增上缘、助力器,必将加速促进中国汉传佛教迈向全球化的历史性新进程!

2、致力推动南北传佛教融合、器械方文明对话的新实践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北传《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窍门”;南传《法句经》(Dhammapada)云:“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南北传佛教之间虽有差异,但却都是以心灵与灵性为一切的源点,以佛性为合营的最高追求。东方文明中的儒道两学,虽不言佛性,但同样重视心境的修炼,因而有正心诚意,有心斋坐忘。西方文明在近代以来也经历了由身向心、由外向内的探索过程,灵性的觉醒成为西方文明的新动向。佛教的初心与任务,就是为了拯救危机,消除魔难,解决人类心灵之根本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因应人类命运合营体的全球伦理的构建,也需要南北传佛教的融合合作,也需要器械方文明的对话互鉴,这也必将对佛教之成长产生积极之影响,带动新一轮的佛教传承成长与提升。

3、致力推动汉传佛教之文化、教导、慈善、修证的新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贯彻中国汉传佛教的核心要素或许有四,即文化、教导、慈善、修证。文化即佛教文化,其核心是以文字为载体,将南北传佛教著作译为多语种经典,普润法雨于世界各地。教导包括对僧俗四众的佛教教导,今朝已形成规范丛林寺院、佛教院校与综合大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导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为佛教教导面对国际化开启了方便之门。慈善是佛陀本怀的表现,佛教接引大众、度化大众、悲悯大众、利益大众的重要途径,也是回报社会、入世弘法的必定选择。修证是汉传佛教成长的根本落脚点,尤其禅法是最能激发南北传佛教、器械方文明背景下人们心灵共鸣与减负的途径。以上四者,更多地指以心灵为依归,即以心灵的解放与超越、灵性的溯源与回归为追求。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法是命运合营体,万物互相依附,共存共生。无论是历史照样现在,推动不合文明交流对话,倡导不合崇奉调和共生,合营构建人类命运合营体,始终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个愿景。跟着在世界文化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汉传佛教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以至全球化,是对新时代成长要求应有的回应。在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汉传佛教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与宗教格局中,在全球伦理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253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本性法师: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5772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