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5 01:1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

  白居易 (772~864)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 (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

吉安佛教新闻

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近期徐州佛教的新闻

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下。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明快。简洁易懂。无论老人小孩皆能明白其意。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与佛教结下了极深的因缘。晚年更自号香山居士。矢志做一个皈命三宝。护持佛法的居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常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阐述自己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他晚年所作的《六赞偈》

佛教新闻播放

就是这样的诗偈。《六赞偈》共有六首。分别从六个方面赞颂了佛法僧三宝。劝众生多种善根。至诚忏悔。发广大愿。现分别解读如下:

  第一首《赞佛偈》云: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

  我今尽知。无如佛者。

  堂堂巍巍。为天人师。

  故我礼足。赞叹皈依。”

  白居易的这首《赞佛偈》是对佛教《赞佛偈》的仿作。佛教《赞佛偈》说: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意思是说。天上天下没有什么能与佛相比的。十方世界也没有什么能够与佛相比。世间所有一切事物我(指佛)都见过。没有什么能够像佛一样伟大。

  《赞佛偈》来源于佛陀降生时的言语。据佛传记载。佛陀从摩耶夫人右肋下降生之后。前后左右四方各走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佛陀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天上天下都没有我尊贵。后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从此踏上弘法利生的征程。佛陀降生时的话。也在后来得到印证。

  白居易《赞佛偈》的前四句。与佛教中的《赞佛偈》是一样的。偈语中的“十方世界”是佛教术语。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认为。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后面四句。讲述了佛的相好。功德巍巍。真正堪为人天师表。令人崇敬。因此。诗人说自己虔诚地顶礼佛足。赞叹皈依佛。

  《六赞偈》之二为《赞法偈》:

  “过现当来。千万亿佛。

  皆因法成。法从经出。

  是大法轮。是大宝藏。

  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诗人这首偈语是赞颂佛法的重要地位。我们都知道。法宝都是佛所说。由弟子阿难记下来。后经过多次集结经典。成为佛教教理的基本来源。在佛世时。弟子们都是依佛说法为准。佛入灭之后。后世佛子听不到佛说法。就只能依赖读诵佛经来学习佛陀的思想。明了佛教的教义。法宝记载和保存了佛教各个宗派的重要经典。是后人了解佛法的重要途径。因此。佛教三皈依文中云:“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佛教认为。经藏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使人明因识果。从而通过学习经典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有许多高僧到中国弘扬佛法。翻译佛教经典。使更多的佛教信徒得以通过经典了解佛教教义。也有许多国内高僧。为了澄清经典混杂。无所依从的状况。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求法。诸如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正是由于他们的求法和翻译经典。我们今天才有机缘接触到这些佛教经典。修行佛教的不同法门。

  诗人在这首偈语中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千万亿佛。都是因听闻佛法而成就。而佛法都是从经文中来。佛法是大法轮。是转轮圣王的轮宝。能够摧毁邪魔外道的侵扰。佛法又是大宝藏。其中蕴含了佛教的真谛。依靠佛法而修行。不仅能够明白教义。还能够成佛作祖。圆成佛果。所以。诗人说。正是由于经典有如此殊胜之处。所以。自己要诚心合掌。认真修行。

  第三首《赞僧偈》云:

  “缘觉声闻。诸大沙门。

  漏尽果满。众中之尊。

  假和合力。求无上道。

  故我稽首。和南僧宝。”

  僧宝是佛教三宝之一。僧人的任务是要荷担如来家业。也就是挑起弘扬佛法的担子。代佛宣扬。推动法轮。为人天师表。给众生种福田。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因此我们应当敬僧如敬佛。

  诗人在前四句中说。通过声闻缘觉而悟道的僧人。他们将来会由于自己的修行。断除各种烦恼。成就圆满佛果。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天师表。诗偈中的“声闻”是指佛教的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诗人认为。僧人可以依仗众缘和合之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们是佛法兴盛的重要支柱。是带领信徒修行的师范。所以。诗人说自己稽首礼拜僧宝。对僧宝表示至诚的尊崇。

  第四首《众生偈》云:

  “毛道凡夫。火宅众生。

  胎卵湿化。一切有情。

  善根苟种。佛果终成。

  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诗人在本偈中劝告苦海众生。不管是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应当不轻视自己。要为自己种下善因。将来定能成就佛果。诗人说。一切生死凡夫。处于三界火宅中的众生。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身。如果能够为自己种下善根。那么将来就一定能够成就佛果。诸佛不会轻视众生。众生也不应当轻视自己。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通过修行成就佛果。

  本诗偈中的“胎卵湿

有关于佛教的新闻吗

化。一切有情”是指四种化现的众生。胎生即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卵生即从壳而出生。鱼鸟龟蛇之类都是;湿生即从湿处而受生。含蠢蠕动之虫类;化生即无而忽有。夜叉罗刹恶鬼之类都是。这里的一切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因此。本诗中所指的众生。是指胎、卵、湿、化等有情众生。

  第五首《忏悔偈》云:

  “无始劫来。所造诸罪。

  若轻若重。无大无小。

  我求其相。中间内外。

  了不可得。是名忏悔。”

  忏悔是佛教中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最好方式。“忏悔”中的“忏”有忍的含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在佛门中。每逢诵戒、说法等庄重场合。如果有犯戒之人。应当于大众前发露忏悔。他所造的恶业才会得到改过的机会。

  佛教认为。一个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犯了戒规。就应当及时忏悔罪过。这样。他所造作之业才能消亡。若不忏悔。会使所造之业越积越多。将来会因业受报。遭致更多的痛苦。

  诗人在本偈中说。众生于无始劫来所造作的各种罪过。不论轻重。也不管大小。都应当寻求其形相。不管是中间或是内外。都让这些罪业得以忏悔。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忏悔。

  第六首《发愿偈》劝人发愿求生极乐。度化众生。发愿是一个修行者修行的基本要素。如果不发愿。一个人的修行便难以有所成就。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将发愿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对佛法的行持。如果没有信心。便不会发愿。不发愿便难以坚忍不拔地去行持。只有发了大愿。一个人才会向着自己发愿的目标前进。他的修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白居易在本偈中介绍了众生应当发的几个愿。诗偈云:

  “烦恼愿去。涅槃愿住。

  十地愿登。四生愿度。

  佛去世时。愿我得亲。

  最先劝请。请转法轮。

  佛灭度时。愿我得值。

  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烦恼愿去。涅槃愿住。十地愿登。四生愿度。”诗人说。众生应当发愿断除烦恼。佛教认为。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教的修行其实也就是为了断除众生的烦恼。达到清净涅槃的彼岸。佛教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明确将断除烦恼列为其中之一。当人烦恼断除了。也就看破世事了。他就会觉悟了。

  断除烦恼之后。诗人认为还应当发愿求生涅槃之境。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同时还应当发愿登十地。 “十地”的名称依《华严经》所说。“十地”的名称如下:(一)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 (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诗人还劝人要发愿度化卵、湿、胎、化四类众生。其实。这四类众生包含了一切众生。度化众生是大乘佛教修行者在成就

厦门市佛教新闻网

佛果之后应当做的事。净土宗认为。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自利利他。将来应当不违安养入娑婆。度化一切苦难众生。

  “佛去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四句。诗人在追想过去的心愿。诗人是在遥想当年释迦佛入灭时。众弟子围绕跟前。劝请佛陀住世的情景。诗人由此发愿。真希望自己能在佛去世时。亲近佛陀。最先劝请佛陀。住于世间。转大法轮。度化更多苦海众生。诗人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有种离佛久远的哀愁。

  最后四句“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诗人还是在感叹没有生逢佛世时的遗憾。佛教认为。一个人能够生逢佛世。接受佛陀的教化。是一种福报。佛教将佛法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代。生在正法时代的人。能得到佛陀教化。而且慧根深厚。修行容易成功。生到像法时代的人。虽然佛陀入灭。但仍容易修行成就。而末法时代的人。由于根性陋劣。智慧浅薄。虽然用功。但难以成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诗人发愿说。希望在佛灭度时。自己能够得遇。作最后的供养。请授菩提之记。

  白居易的《六赞偈》分别赞颂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在赞颂过这些功德之后。诗人还劝诫一切有情众生广种善根。发愿成就佛果。诗人还在赞偈中劝告众生应当发愿断除烦恼。求证涅槃。度化众生。登于十地。赞文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而且也表明了其对佛教义理理解的深刻。同时。也表现了他希望将佛法传扬光大的愿心。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3500832127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白居易《六赞偈》赏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7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