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5 00:0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

  近几年来。时常有人登门或来信。来电要我谈谈养身之道。在这些人当中。有年轻的、年老的。我感到很难回答。因为各入的体质个同。爱好个一。有人喜欢动。也有人喜爱静。同时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出版很多。一些专家学者也归纳出个少养身的方法。对养身的问题。我也在不断地揣摩探索。寻找适合我的体质和佛家用功办道的方法进行养身修心。

  俗话说:“要得身体好。早起早睡很重要”。我春夏秋冬都坚持早晨四时起床。晚上八时睡觉。早起嗽洗完毕後。先喝一杯淡盐水。咀嚼几片嫩生姜。因为盐水叮以清腹。生姜可以祛寒。民间也有这样说法:“上床萝卜下床姜”。然後在室外打几套太极拳或八段锦。有时随众上早殿做早课。有时就在佛堂里礼拜。我是一个佛弟子。认为清早起身拜佛。既是对佛陀的礼敬。也是

中国佛教协会最近新闻

日常修持法门之一。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拜佛亦不失为是一种锻炼方法。恭敬而虔诚地拜佛。动作宜慢不宜快。上下起落。身体各个部位都在运动。俯下去腹肌收缩。起身时右手支撑。如此重复上下起落。即使在严冬季节。磕几十头或上百次的拜佛。身体就会感觉发热并微微出汗。浑身关节筋络都觉得无比的舒畅。

  上午八时起。我开始工作。或接待来访。或处理寺务。或外出参加有关会议活动。由于每天起身早。我中午要休息一小时。使精神稍事得到恢复一下。下午一时至五时。或接连工作。或双膝盘坐看阅佛经。有时练练书法。每天一到晚上。除陪客以外。 一般在七时我就开始打坐参禅。所谓“禅”者“定”也。即静虑的意思。参禅时。要万事放下。照顾话头。按照禅宗的说法。这时只参一个话头——念佛是

腾讯新闻佛教

谁:就参谁在念佛。抓住这唯三思念。穷追不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如是反复参禅用功。终有一天会悟出答案。这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悟。豁然大悟”。达到“无我”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天功夫所能奏效的。打坐参禅。切忌昏沉打瞌睡。要双目微睁。端身正坐。後脑紧靠衣领。如此参禅。日久必有收获。

  我认为。 一般的人。 一天工作下来。晚上抽出一点时间。认真回顾一下白天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总结一下办事的成败得失。以期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曾子曾经说过:“吾三省吾身”。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连“一省”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吗?

  我数十年来坚持这样做。可以说对思想修养。身体锻练。获益匪浅。一九八三年。我已年近古稀。日本佛教朋友请我陪他们沿着唐代玄奘法师取经之路访问。当时。时值初秋。酷暑的炎热尚未驱散。烈日当空。熟浪灼人。我们一行取道西安经兰州。入敦煌出阳关。从天山脚下到爽西游记锣裹描述的火焰山。最後抵达吐鲁番。在这三十余天的访问。有时途中马粪作引。戈壁上行;有时车行一天。人烟不见。连一口水也喝不上。乾粮充饥。嘴唇乾裂。生活艰苦。行程疲劳。可想而知。虽然经过这样长途跋涉的访问。但我的身体还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回到玉佛寺时。唯一能反映出的只是皮肤晒得黑了些。还有一九八五年我赴京参加中国佛协会议。顺道泰山。徒步登上玉皇顶;同年又朝拜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不少同伴对攀登金顶。望而却步。我却饶有兴致地份同数人登上金顶。虽然一天往返八十余里。路滑山峭。行走颇不容易。但我临晚回到下宿处。毫不感到疲乏无力。

  其次。在生活上要甘于淡泊。我通常是早餐一碗豆浆。咸菜一碟。几片馒头;中午一碗素面或二两乾饭。一碗

藏传佛教讲十二因缘新闻

青菜豆腐。一只水果。晚上喝些汤类。调料方面。我欢喜少盐多醋。食时细嚼慢咽。我不爱甜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我尤喜爱吃杂粮。有时朋友送点荞麦粉或玉米粉。我喜不自胜。人说冬天进补。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饮食的质量。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食无定时。或者遇到精美可口的饭菜。就暴饮暴食。遇到不对胃口的饭菜就不吃或少吃。这样肠胃就失去正常的运动。日久岂有不影响健康的道理。

  除了以上讲的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坚持锻练以外。还有我认为很重要的。要时刻保持乐观豁达。坦荡无忧的思想情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从呱呱落地到百年寿终正寝。都处在顺境之中。做起事来样样得心应手。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汉译为堪忍)。顺境和逆境总是伴随而生的。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或者某人的一生中。逆境要大于顺境。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时要居安思危。处于逆境时。要振奋精神。回顾我的一生。也是顺逆参半的。但我不为逆境所屈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思想情绪。说起来。这可能与我所学的佛学有关。佛经上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当我处于逆境时。我常常这样想。这不是我一个人在受这样的遭遇。在我以外还有很多的人受着同样的遭遇。倘能这样想。那么所受的痛苦就会减轻。承受的能力也就会增强。再说逆境也是顺着条件的改变而转化的。即佛经上说的:“诸行无常”。“行”者。迁流的意思。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时刻都是在起变化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一事一时。还有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你即使怀着好意去处理一件事。往往也会发生误解。甚至遭到恶意诽谤或造谣中伤。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是痛苦的。

佛教头目行骗新闻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一生中也碰到过不少。遇有这种情况。我想起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开导须菩提的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佛陀这样告诫学佛的人。要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真?这就要修学菩萨所修学的“六度”万行法门。“六度”即精进、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修学其中任何一种法门。都可以达到菩萨的思想境界。因此。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不要产生怨恨情绪。也不要急于去申辩表明自己的心意。让时间来作结论。这裹既要有修持禅定的功夫。也要有受忍辱的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呢?这里又要谈到无我相的问题。佛教认为:“万物从缘起”。所谓缘聚则生。缘尽则散。拿我们的身体来说:佛家认为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即地、水。火、风。究其实。“我”是不存在的。大家不妨试把人的身体分析一下。“我”在何处?身体那一部分是叫“我”的。所以佛家主张无我论。不要把“我”看得太重。乃至于执着我来。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佛教劝人修行常常这样说:“来时光赤赤。去时赤条条。万贯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里说的“业”是指“业力”。即人生在世所为善恶之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以上说的是“我执”。佛教还要人去除“法执”。所谓“法执”。即执着我以外的东西。例如金钱、房屋等等。这是我的。别人谁也动不得。比如有人失落一件东西。说什么也想不开。放不下。念兹在兹。耿耿于怀。徒伤精神。其实身外的东西不要看得太重。受金钱物质所左右。这是放不下的表现。我们学佛的人。要根据自己的力量修持“布施”法门。所谓“布施”即以己之财事分布于他人。名之为“布”。舍己惠人。名之为“施”。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扶贫济弱的慈悲心肠。佛教是以慈悲为本。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能通过我们的“布施”而使别人减少痛苦。获得幸福快乐。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

徐州佛教新闻

萨道。我是个佛弟子。多年来。我遵循佛陀的教导。修学六度法门。将我一点积蓄以及弟子们供养我的香仪。都捐赠给上海残疾人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当然这只是沧海一滴水。但滴水汇总可以成为巨川大海的。我每年捐赠以後。身心都感到无比的愉快和踏实。

  我常常这样想。假使全社会都能发慈悲心。将己之余。奉献一点力量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鼓励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从社会重新获得力量。人间乐事还有胜过于此的吗。

  总之。真正做到养身。要先放下。放下身心。不执不著。无我我昕。离欲离染。如此才能滋养生身和净化色身。这是“幻化空身即法身”的养身辨证法。即是禅家的本地风光。否则。当一名守尸鬼。永不见佛。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090333321663.html

以上是关于「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真禅法师」真禅法师:放下身心才能养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2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