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
“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
“过劳死”(Karoshi)一词。源自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巅峰期。它不是临床病学名称。2002年纳入牛津英语词典的电子版。被医学界普遍承认。
简单说。过劳死就是“人体超过劳动限度而致死”。当人体在一种持续状态下体内不断累积疲劳。这延期疲劳(Prolonged Fatig
促成“过劳死”的5个并发症状。除此外。因为长期过劳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而值得关注是。除了体力透支。以抑郁、焦虑等症状为核心的心理疲劳。更是促成过劳的最大帮凶。
但大自然是不可能绝对公平的。生理上人人先天不一。除此。人也会因种种背景原因在竞争力上确实无法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理想。人们自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现实。量力而为。在不过度奢望的健康心态
百花齐放是片美丽景观。但不可能人人都抢当牡丹。只要每个个体都能去到自己开花的那个点上。那各自就已对生命有所交代。不顾能力以强硬手段去压迫自己的极限。那只会造成身心上的伤害。
在知足中寻找自己的意义
不懂得知足。是许多焦躁、失衡、压抑的真正根源。过劳死是因为过劳而起的。保护心身不妄取无谓的代价。至少就是预防的第一步。
健康之道必须从“身心灵”三方面着手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应该能为人类指明生活的目标。激发起人
因果是人类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否定因果。实际上就是对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自由解脱等的否定。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提倡生命是一次性的。没有前世。更没有后世。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人们不再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传统的自尊、自律、自觉的精神。随着科学的发展反而日益消失。佛教主张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的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不断流转着。我
人是身心灵三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健康也是如此。
以下简单的归纳五条有关身心灵保健的建议:
1、 保持爱心。避免一切伤害他人之言行。大自然的根本定律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原则能做到则促进健康的方法都容易。否则尽管花费心思找名医、找偏方。还是难获得健康。
2、 饮食之道。自然为要。饮食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种子、核果、豆类与海菜为主。中国有一句话:“病从口入”。能避免有害身体的饮食。身体自然健康。
3、 抛开旧伤新痛。愤怒与悲哀。一切现象如梦幻泡影。作无常观、空观。能保持心情舒畅、开心。是健康的主因。如怀恨在心、冤屈不平。就是吃得再合乎健康原则。也难健康起来。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开开心心。即使粗茶淡饭。吃得差一点。也会健康。
4、 从事利益他人的工作。人生如果只为自己而活。会枯燥无味。如果所作所为有益于社会。自然人生会充实满足。
5、 置身于关爱和护持自己的环境中。人都需要温暖。生活在亲朋环绕中会促进健康。孤独的人。或处在对自己有敌意的环境中。都容易生病。
身心健康是修道过程中自利利他的要件,因此维护身心健康的医药保健之学,自然会受到佛教的重视。生命是物质和精神的统合,也是身与心的统合。疾病即是"四大不调",须要对症下药,调和四大以治身。而"四大不调"虽是生理现象,但是生理现象的形成,依然是因缘生法,有着身心交感、环境影响等等复杂因缘。环境牵涉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大都无法操之在己。但身心交感、业力牵引,就与个人的作为有密切关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21392432296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过劳死”折射出心身问题 从佛法中寻求破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