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寒山」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
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
一、吾心似秋月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首诗是寒山子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以秋月的晶莹。碧潭的清净以示我心。当然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当太阳西沉之后。月亮就会升起来。如盘的满月。如钩的残月。每天变化。每月循环。如此美妙之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诗中以明月皎洁喻自性的清净。一念之心即是悟。把握自心本性。不需向外寻求。故“不劳寻讨问西东”句。表明了佛法即此便是。无须探究寻访之意。
“大海水无边。鱼龙万万千。递互相食啖。冗冗痴肉团。为心不了绝。妄想起如烟。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性月澄澄朗”是描写澄月。重在月之境。与“伫看晴月澄澄影”(独狐及《陪王员外北楼宴待月》)等有异曲同工之意。 “月的空明澄澈、灵动晶莹。象征了佛性的圆满、生灵的清净、了悟的透彻。”实现人月相契、尘垢两忘、超然物外的化境。
二、月是心枢要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一月同照古今同。古今人观月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见月也有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观月之象。诗中静坐见圆月已悟。“圆月的虚幻空无之质。清朗澄澈之气。悠远高致之韵。圆满光大之用。不就是禅髓之所在么?”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因缘而生。故“一轮本无照”言及空界无有法。月亦本非实有。实即万法皆空。指月是佛教之传统开示之法。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循指见月。即得旨意。“因指见其月”系因教而悟法。因语而悟义。直入禅心。故而直语“月是心枢要”。
“竟日常如醉。流年不暂停。埋着蓬蒿下。晓月何冥冥。骨肉消散尽。魂魄几凋零。遮莫咬铁口。无因读老经。” 写骨肉分离之愁苦。逝者“埋着蓬蒿下。晓月何冥冥”。生者则慨叹因果阅读《老子》。明月的空明清新显示了诗人的禅悟之意。
“云山迭迭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老夫独坐楼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 “远望孤蟾明皎皎”描写的是孤月。与“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是相同意蕴。在路僻林深的寒山。独自面对着空寂的夜晚。都是实景的摹写。重点在居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诗中表现出三恶道是最苦的。不作隐士而修佛。任随秋叶落春花开。参透了三界便无牵无挂。看破了世间便无心无虚。“明月清风是我家” 揭心灵归家之喜悦。已成名句。直指禅悟之趣。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石床临碧沼。虎鹿每为邻。自羡幽居乐。长有象外人。”寒山、白云、孤灯、明月是为天然自在的景致。清净自在而为一尘不染所感动。如“逍遥游乎天地之间。真乃人生之大乐”。故而“长为象外人”。
“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诗中叙出家谈玄论理不及昼夜。指出只有万机俱泯。才能达到无我、无人、无心、无物之境。如佛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rd
三、月挂一轮灯
“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佛家认为高悬天空的明月。清皎澄澈、圆满虚静。是本心佛性的象征。学人不畏千山万重。循月访高僧。亲近善知识。“高僧指点可谓拨开乌云见青天指点迷津开心窍。诗人看到了明月般清静圆满的佛家境界。并在光明圆融的佛辉照耀下走上了人生归路。”“用手指月亮给人看。这必须有主客两体。一个是指月亮给人看的。就是老师;一个是需要人指月亮给他看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在师徒之间通过手指的动作。而达到教人和受教的目的本身。并不是手指。而是月亮。”故此学人踏月归家。天上明月实为心中之灯。皎洁明亮。通达本心。增上智慧。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晶莹皎洁的孤月挂在天上。“‘我心’就像秋月一样晶莹。像碧水一样透彻。无尘无染。不可言表。”诗人与圆月的孤独是天地相辉映。故而“挂在青天是我心”。
“垂柳暗如烟。飞花飘似霰。夫居离妇州。妇住思夫县。各在天一涯。何时得相见。寄语明月楼。莫贮双飞燕。” 写夫离妇思的别愁离恨。“各在天一涯”写出相隔空间之遥远。“何时得相见”写出了聚首之无期。古人常以明月楼写相思之情。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千里相思明月楼”(李白《对雪醉酒后赠王历阳》)等。“寄语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重岩上独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月之永恒而人生易逝。月亮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形成了审美的传统。也成为佛家的传统。寒山子的咏月诗。秉承了佛家指月的传统。月境与禅境相映。物境与心境相合。人性与心性相融。“带着一种令人不老的满足与天真。一种逍遥物外的仙情与佛意。” “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中。创造出一种充满哲理的悟境。予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悠长的回味。”正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吏《春山夜月》)读寒山子咏月诗而忘指见月。便既得皎月之圆满。又得心性之感悟。既得禅意之幽静。又得灵魂之空灵。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085500325391.html
以上是关于「寒山」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寒山」寒山子咏月诗的禅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