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
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
作为宗教教育的佛教教育。对社会信仰教育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佛教信仰层面看。佛教教育为广大信仰者所需要;其次。从一般社会教育层面看。佛教教育主要是为相关的道德教育提供资源。这与中国佛教文化的特性有关。
赵朴初先生曾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指出。“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是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也概括了佛教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也就是说。佛教通过思想的、文化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人信仰和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支撑。影响深刻。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充分吸收、融汇了中国传统文
中国佛教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都蕴涵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比如。佛教“五戒十善”。不仅是所有佛教徒必须共同遵守的
佛教道德具有倡导众生平等的理念。重视内省自律的规范。主张利他实践。其所建构的理论概念。经过现代阐解。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其一。众生平等的生命观。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既包括自然环境的被破坏。也包括人文环境的被污染。这固然
维护生态平衡需要科学的、法制的手段。但只注重技术手段的改进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亡羊补牢式的方法将造成极大浪费和被动。我们不能忽略道德理念潜移默化的作用。佛教的生命观。如果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被接受。作为共同的社会道德被遵守。对维护世界和平。净化人类心灵与生存环境。将产生深远的、积极的意义。
其二。忏悔自律的内省性。有利于培植健康心态。防止个人行为失范。
忏悔。就是行为者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敢于对自己的错失承担责任。并善于对自己的心行功过进行理性、深刻、真切的分析。从而校正、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并能自觉、有效地警戒、约束自己的行为取向。使其契合真、善、美的社会道德要求。这种心灵自觉产生积极的行为自律。潜移默化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佛教的“无相忏悔”与“四宏誓愿”联系起来。明确忏悔要以树立高尚理想和承担社会责任为目的。而不应只是个人的精神自娱。忏悔使人清醒。清醒的心智有益于反思能力与社会批判精神健康发展。产生宽容、民主、乐观、积极、持久的精神状态。这是美好人生与理想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其三。利他心行的慈悲观。有利于塑造人格形象。树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
人生本身就是人的个体生活不断社会化的生命历程。个体人格是社会共同价值特殊化、个性化的结果。而它只有与社会共同价值融合。才会体现其价值。因此。个性张扬且符合社会共同道德认同。能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才是理想人格追求。
佛教反对离群索居的个人解脱与完善。认为它经受不起持久的社会实践的检验。认为只有在慈悲利人的实践中。才能够不断完善、获得真正的智慧。所谓利他才能利人。道德责任的完成。会给人带来持久的宁静。心理的宁静祥和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的表现。精神自由必然会带来生活智慧的发掘与发挥。从而提升人生境界与生命价值。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佛教教育的未来
要充分实现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根本在于提升佛教教育水平。多年来。凡是关心佛教教育的教内外人士。都无不关心佛教教育的发展问题。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过去。我们谈及佛教教育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僧伽教育。或者说只是立足佛教信仰者自
当今的佛教教育基本沿袭传统的僧伽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家僧人为目的。这显然没有体现佛教教育的真实内涵。本来。单从信仰层面讲。佛教教育也是“社会化”的——面对所有佛教信仰者。而佛教信仰教育的更高目标。却是要面对社会全体成员——这正是佛教教育的社会责任。未来的佛教教育。当然是要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把佛教崇高的道德风范和实践行为。奉献到利益群生的事业之中。
提升佛教教育水平。重点要以培养具有扎实佛学理论基础、丰富现代文化知识、学有专长、德才兼备的僧才为主体。兼以培训居士信仰人才。形成梯队教育格局。居士教育问题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环节。法轮功等邪教或附佛外道的盛行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解决之道。一是要把居士教育放在佛教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僧伽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二是要把寺院开设的居士班、函授班、培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人们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专家。佛教教育也同样如此。在这种立体教育模式中。要积极吸取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经验和教训。兼顾技能教育与信仰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和素质强化佛教宗派理论、佛教现代专业技能等的提高。培养出具有专业化的特色人才。比如。为了引导佛教徒积极服务社会。可以开设从事专门慈善活动的课程等。有计划地引进、培养某一佛教宗派教研人才。打造出自己的“名牌”来。
此外。佛教界还须借鉴社会培养人才的机制。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各种人才都能自由和健康的发展。同时。自觉按照国民教育体系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佛教教育的相关体制。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8/10574733277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刘元春:佛教教育的社会意义与未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