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风论坛】16.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论文选(摘要)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宗风论坛】16.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论文选(摘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宗风论坛】16.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论文选(摘要)三
宝贵的历史传统:宗风建设与僧
孙昌武
孙昌武,男,1937年9月生,辽宁营口人。孙昌武1961年毕
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主攻隋唐五代文学、佛教文学。
著有《柳宗元传论》、《唐代古文运动通论》、《佛教与中国文
学》等。译作有《中国的神话传说
论文摘要
一、
当年佛陀当初示现于世以自己的人格、教养、学识、品德吸引、影响、教化、征服人群。他的后世弟子,包括中国的四众,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他們不只是个人修道的模范,也给整个社会提供了教养的、道德的榜样,这样的正能量宗风才是佛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佛教能够争取广大民众的赞叹、信服、皈依,佛法能够持久地弘传广远,也正是因为建设起了具有高度思想、文化、伦理水平的僧团,培养出一代代堪为社会典范的僧众,建设并保持传承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纯洁之宗风。这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佛教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也是保证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
中国佛教的教育制度与宗风风气是相当开放、自由的,由此培养出代表一代代高文化水平的佛门龙象,既保证僧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养水平,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也有了人才上的优势,以便佛教续永发展。佛法强调自力修行,重视自证自悟,注重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注重修持上相互帮助,结为“善友”;注重禅宗那样的启发式教育;注重循序渐进的修道过程,强调教育的长期性;修行实践中注重理论指导,强调经典的诵读和研习,这对于提高教育水平与证悟佛性更具有多方面意义,等等。到后来的禅宗,丛林中形成师弟子间请益商量、相互勘辩的制度,更充分体现大胆怀疑、破除陈规的精神。从总体看,中国寺院教育体现出世俗教育中难以见到的教学相长、活泼开放的特色。佛教教育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三、
中国佛教更体现兼容并包的精神与宗风,大、小乘,各部派、学派以及中国的宗派並立,各自对教理进行极其广泛、深入的发挥。总体说来,寺院学术比起世俗学问内容上更少受到限制,传授也更加自由,从而也具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这种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对于保证僧团的教育水平和学术水平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尊重与注重学术的宗风在佛教逐步“中国化”的进程中更形成传统。在世界各大传播性宗教中,中国佛教学术研究风气之发达,学术著述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这从鸠摩罗什这一当时的外族僧人来华,仅凭借其优秀的学风才华就可在皇家立足,在姚秦长安建立起大型译场,从而开创中国佛教彪炳千秋的伟大事业之中就可见一斑。
总之,中国历史上佛教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学术研究之自由开放,寺院教育成熟的经验,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于今天佛教的发展,对于僧团的建設,对于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10/fonews_{6B6FC1C0-B0C0-4612-957D-2A6D6C031ACD}.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宗风论坛】16.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论文选(摘要)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宗风论坛】16.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论文选(摘要)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3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