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往生论注》讲记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往生论注》讲记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往生论注》讲记二
讲记二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愿生安乐国”这一句是作愿门。是天亲菩萨自己表白归命阿弥陀佛求生安乐国土的意愿。其中安乐的涵义会在下面的观察门中具体讲到。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有人问: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天亲菩萨怎么还说“愿生”呢?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
首先解释“实众生”、“实生死”。“实”是实有,也就是真实可以得到。再说“众生无生如虚空”这句话有两层涵义。第一层、像凡夫认为的实众生,凡夫所见的实生死,这样的事毕竟无有。所谓毕竟无有,就是不但胜义实相中无有,连世俗现相中也无有。好比龟毛,不但实相中没有龟毛,在凡夫的现相中也没有龟毛,所以是毕竟无有。第二层、众生只是一种缘起的现相,因缘不聚时没有这个众生相,因缘集聚时忽而显现,虽然显现,真实中了不可得,所以说“生即不生,无所有如虚空”。
这两种“无”有差别,前者是说,不但胜义实相中,连凡夫的现相中也毕竟无有,所以用两个比喻来说:“如龟毛,如虚空。”后者是因缘和合时,众生心前有现相,但真实中不可得,所以只说一个“如虚空”。
再用比喻帮助大家理解。比如银幕上显现的一匹马和这匹马的生、死,眼识前是有这样相,但这马只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影像,真实中无所有,如同虚空。其次,所谓的实马、实生死,是连凡夫心前也没有的事。换句话说,凡夫心前现的是马的影像,不是实有的马,因此实有的马像龟毛一样毕竟无有。
以上讲了“无生”的两层涵义。
【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天亲菩萨希求的“生”是因缘义,它的意思是“因缘和合而现净土”。因为这是因缘义,所以得不到“生”的实体,所谓的“生”只是假名而已。所以天亲菩萨说的是假名生,不是像凡夫认为的存在实众生和实生死(凡夫以为众生和生死是实有的,这叫“实”。实际寻求,了不可得,所以只是“假名”)。
以上这一问答很重要。一般人以没有生为“无生”,以实有生为“生”,前者是断见,后者是常见。这两种见以前者为害更大。他认为既然无生,就没有净土、没有往生,不必要发愿求生。为救这种人,而设立这个问答。真正来说,“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才是中道义。
再讲讲“往生净土”的必要。虽然就实相来说,诸法空无所有,自体不可得。但按众生心识的现相来说,只要能、所二取的习气还没有消尽,就有无欺的缘起,就有现相,而且有利益和损害,所以有必要舍秽土、取净土。只要行者修集往生正因,在净土的因缘成熟时,就会无欺现起净土的清净庄严,而成就大义。所以有必要发愿求生。
以上对天亲菩萨的“愿生”作了解释。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问:是依于什么义而说往生呢?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回答:娑婆秽土这里有个假名人,修持五念门,以前念作后念的因。秽土的假名人,净土的假名人,不能说是一体,也不能说是异体。前心和后心也是如此。为什么?如果前后是一体,那就没有前灭后生,不能成立是因果。如果前后是异体,那两者就是不同的两个体,不能说是一个相续。这个道理在《观一异门论》中有详细解释。《观一异门论》就是龙树菩萨《十二门论》的第六门“观一异门”。
“假名”的意思是某个事物在真实中空无所有,只是一个假立的名字。比如眼前一根柱子,当你看到只是一堆微尘时,里面哪里有“一根柱子”呢?所以“柱子”只是假名,得不到事实。再想想所谓的“一个人”,当你只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时,哪里有“一个人”呢?所以“人”也是假名,没有事实,只是对五蕴的积聚假名为“人”。
像这样假立为“人”的名字的五蕴现相,在听受了净土经教之后,修持五念门,以前念给后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06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往生论注》讲记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往生论注》讲记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