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往生论注》讲记十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往生论注》讲记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往生论注》讲记十二
讲记十二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问:观佛功德还有什么不足,还须要再观菩萨功德吗?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zī)小,则火不大。】
(翼赞:是辅助的意思。)
如果有明君在上,就一定有贤臣辅佐。尧舜称为“无为而治”就是很好的例子。“无为”,就是圣人有大道德,自然感得下面的人甘心辅佐他,和他共成大业。如果只有如来法王而没有助佛教化的大菩萨法臣,那在辅助宣扬佛法上就不能说圆满,就像堆得柴草少,火就不大。
所以这里是要表明极乐世界不仅有圆满的佛功德,圆满的国土功德,还有圆满的眷属菩萨功德。所以这是止于至善(到了最善妙的程度)。像我们人类现前相对的圆满,就是三方面:一是自己的身体;二是所得的受用;三是眷属。这三方面都好,就是得到增上生的圆满。增长到究竟圆满,就是阿弥陀佛这样,有最圆满的佛的色身、最圆满的佛的国土、最圆满的佛的眷属。
【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像经上讲,阿弥陀佛的国土,有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都是这一生过后就在他方候补作佛,如果对这些大菩萨称名、忆念、皈依、观察,那就像《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任何心中的求愿都能让你满足。
【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暗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
然而菩萨爱乐功德,就像大海吞纳江河流过来的水,大海没有满足的心,来再多也能容纳,不会想:我的水量足够了!不必要更多!就像这样,菩萨爱乐功德没有厌足的心,比如在布施上,不会想:多劫以来,我对无量众生作了很多的财布施、法布施,我的布施行做得足够了。没有像这样的厌足之心,而是恒时不厌倦地修持功德。
这也像释迦佛听到一位失明比丘说:“谁爱功德,能帮我穿针。”当时如来就从定中起座,走到失明比丘的跟前说:“我爱功德!”然后就亲自给他穿针。失明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惊喜交集地说:“世尊来给我穿针呀!”“世尊!难道您的功德还没圆满吗?”(意思是,佛还需要修集功德吗?)佛就告诉他:“我的功德实际圆满了,我没有须求的功德。但我的成就来自功德,我知道功德的恩德所在,所以说‘我爱功德’。&rdquo
【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如你所问,由观阿弥陀佛的功德,实际上是能圆满一切所愿,没有不足。但这不妨碍我们再观极乐菩萨的功德,原因就是上面说到的这些:一是为了观极乐世界有最圆满的眷属,辅助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二是由观察诸大菩萨的功德,能圆满自己的善愿;三是修大乘的人爱乐功德,没有满足的心,所以既要观阿弥陀佛的功德,还要观极乐菩萨的功德。我们要学习普贤菩萨的称赞、随喜,是平等周遍地来做。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前两句是讲安乐国土八地以上的菩萨,一切时常转清净无垢的*轮。按本注后面的解释,“无垢轮”是指佛地功德,佛地远离一切习气烦恼垢染,所以叫做无垢。阿弥陀佛为极乐诸大菩萨恒时转这样的无垢*轮,而诸大菩萨也能以这*轮开导一切,没有停息,这叫“常转”。
后两句是比喻。“日轮”指诸大菩萨的法身妙体。“化佛菩萨”是指随众生的善根成熟,而从法身妙体中显现的佛和菩萨等的种种化身,这就像日轮在和江河会遇时,会在一条条河里现出日轮的影像。
“化佛菩萨”指大菩萨应众生善缘所化出的佛和菩萨的身相。“须弥”表示不动摇,就是虽然在十方世界化现种种,而身不动本处。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佛因地为什么起这一庄严?这是因为:见到有的佛国中只有小菩萨,不能化现在十方世界广作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等的佛事,又有国土只有声闻和人天,所作的利生事业非常狭小。所以就发愿国中有无量大菩萨,身不动本处,而遍现在十方,作种种顺应因缘的化现,如实修行,恒无间断地作上供下化的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
这个比喻是显示“不动本处,而遍至十方”。就像日轮安住在天上,影子现在千江万河。日轮哪里有来,又哪里有不来?日轮并没有从天上飞下来,也不是没有在水中现影像。
大菩萨身不动本处,而应众生的善缘,化现在十方。大菩萨哪里有来、哪里有不来呢?菩萨不是脱离本处一步步地走来,也不是没有在众生心前现出影像。
【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这就像《大集经》上讲的:譬如有人首先是很妥善地修治堤塘,周到地考虑安排:堤塘建在哪里,建多大面积,出入口定在哪里等等。一切都做好了,到放水时,就不必再用心力,一开堤塘的闸门就放水了!
菩萨也是如此,首先修治一切诸佛应供养、一切众生应教化的种种堤塘,就是在八地以前有种种发愿、种种加行,到八地以后入三昧时,以三昧力,身心不动而能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就是虽然一切时修行,实际无所修行。
【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
佛因地为什么起这一愿?是见到有的如来座下的眷属想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者想教化无量众生时,只有先从这边隐没,再出现在那边;先在南方行持,再转到北方。不能在一时放光普照,周遍地现在十方世界里教化众生,因为他有出没相和前后相的缘故。见到这一点之后,法藏菩萨发起大愿:使我佛土中的诸大菩萨,在一念一时顷,周遍现在十方世界中,作种种利益众生等的佛事。
【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远离分别垢染是“无垢”。自心具足功德是“庄严”。“光”是指心光。以心光普照,一时遍现在十方无量诸佛的每一处会场当中,教化有缘众生,叫做“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这正是周遍广大的普贤行:“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rdquo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问:上一章说“身不动本处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不就是一时而作吗?和这里怎么区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答:上面只说“不动而至”,还可能有时间的前后。也就是“身不动摇而周遍到达十方”有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而完成的。而这里说没有时间的前后,是一时而遍至十方。这是两者的差别。
同时,这也是成立上面的不动义。如果做这些事不是一时,就在时间上有先后的过程;而先在这里,后在那里,就是往来;而有往来,就不是不动。(比如先在东方听法,后在西方说法,就是从东方到了西方。然后在南方供养,就是从西方去了南方。这就有动的相)所以为了成立上面的不动义,须要观这一切是一时就全部完成的。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雨天乐、天花、天衣、妙香等供养具供养诸佛,赞叹诸佛因地的如海修行、果地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时,没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06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往生论注》讲记十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往生论注》讲记十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