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鉴:若有若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道鉴:若有若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道鉴:若有若无
释道鉴。姓冯氏。吴郡(今苏州市)人。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寓居于济南(今济南市)灵岩山寺。踪迹神异。往来不测。
元和年间。有一位姓冯的书生。也是吴郡人。以明经调选未得官。侨居长安。一天。有一位老和尚登门拜访。对冯生说:“我跟你同姓。”冯生问明。原来就是道鉴和尚。于是二人经常相互往来。
不到一年。冯生奉命往东越任县尉。正在准备行装。道鉴前来向他告辞。
“师父要离京吗?打算上哪里去呢?”冯生问。
“我寓居在济南灵岩寺的西庑下。游历长安。至今整整十年了。有幸和
“一定去。一定去。”冯生满口答应。
过了几天。冯生出关东行。前往任所。路过济南时。骑马过灵岩寺。在门前望着灵岩寺的横匾。说:“这不就是道鉴大师寓轩的地方吗?”于是下马入寺访问。
冯生见一位和尚正在庭院中。迎上前去问道:“请问大师。道鉴大师的庐舍在什么地方?”
“这寺里没有名叫道鉴的。”和尚回答说。
冯
“道鉴大师果真是异人吗?”冯生心里惊诧不已。“他居然能屈尊降神。与我交往!”
冯生稍定一定神。只见墙上道鉴画像旁题道:“冯氏之子。吴郡人。十岁时学佛法。以道行闻名天下。卒年七十八。”
冯生这才明白。道鉴大师所说的“我跟你同姓”。并非虚言。
关于道鉴大师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在苏州城西二十多里。有座灵岩山寺。寺中西北庑下画有一位梵僧图像。那就是道鉴大师。
传说在梁朝天监十五年。有一位打扮为游方居士的人。经过山寺。借宿过夜。当夜。他向管厨的和尚借来笔砚。寺中和尚们对此都不留意。
第二天一早。寺中和尚到处寻找。怎么也没有找到那位游方居士。却见殿角画着一位梵僧。面骨权奇。肤色皴黑。眉毛长而下垂。眼眸明亮如电。下巴青白。高鼻梁。大嘴巴。张唇露齿。擎着拳头倚靠在右肩上。身长一丈五寸。衣着粗布袈裟。手臂上套着一串大珠。光着脚丫。
和尚们一见。又惊又怕。不知这幅画像从何而来。远近百姓对此十分敬奉。有的焚香礼叹。有的请福禳灾。乡人们称为这位梵僧为灵岩和尚。或灵岩圣僧。
和尚曾经现形。对一位老婆婆说:“贫道好食茭棕。”
老婆婆信为圣旨。第二天。赶忙做了一篮子茭棕。送到殿中供养。
从此以后。每年三月三日。百姓们竞相供奉。以菰蒋叶角包黍米。吴人称为茭粽。
唐朝先天二年。陆鲁公的儿子病重。医生们都束手无策。陆鲁公非常忧虑。
这天。陆鲁公在府门外遇见一位和尚。牵着毛驴走过。他灵机一动。迎请和尚入府。为儿子治病。和尚要了一杯水。含一口。喷一口在
陆鲁公高兴得不得了。送了很多礼物给和尚。谁知和尚连看也不看。一概回绝了。
陆鲁公心想。日后有机会再报答也不迟。就问和尚:“不知大师居处何寺?”
“贫道住苏州吴县西灵岩寺。”和尚答道。“将来令郎任职江表时。望入寺相寻。”说完扭头就走了。
不久。陆公子调补尚书祠部郎。接着又改官桂州廉使。他心里记念着当年救命的和尚。特地绕道过苏州
进了灵岩寺。陆公子对寺中和尚描绘那位和尚的形貌。寺中的和尚们都说:“此寺没有这样的和尚。”
陆公子恋恋不舍。成天在寺中徘徊。忽然。他看见殿中圣者的画像。惊奇地说:“当年治好我的病的。不就是这位和尚吗?”
寺中和尚介绍了这幅画像的由来。都感这位圣僧简直变化莫测。陆公子施舍数万银钱。以备寺中香火之资。逗留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曾有梵僧来苏州。到灵岩寺礼拜圣僧面像。说:“智积菩萨为什么在这里呢?”说完嗟叹不已。从此自号“智积应身”。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4/33631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道鉴:若有若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道鉴:若有若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