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3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念佛」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3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自民国三年(1914年)《佛学丛报》发表印光大师四篇佛教论文以后。很多居士多方打听。逐渐了解到常惭是普陀山法雨寺的高僧印光大师。如民国五年夏。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两人同时给上海狄楚青居士写信打听常惭法师的消息。同时。知道印光大师下落的居士也开始陆续到普陀山拜访大师。
民国六年的春天。温州周孟由居士和兄弟周群铮到普陀山参访。在法雨寺藏经楼的一间寮房门上看到“念佛待死”四个字。心想里面一定有高人。扣门。顶礼一位老法师。一问。正是荻居士所介绍的印光大师。周氏兄弟请教念佛。大师随缘开示。离开时。给了他们一些书信的底稿。当时徐蔚如居士得到印光大师给邓伯诚和邓新安居士共三封书信。刻印了5000本赠送结缘。名为《印光法师
农历四月间。福建福鼎谢恩光居士来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同时带来同修高邵麟居士的书信。他们都请求皈依印光大师。大师婉言拒绝。他说:“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下次再有笔札。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这些来拜访。或者写信来求教的居士们多数提到念佛过程中妄想难以制伏的问题。印光大师由此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希望找到适合初机念佛摄心的方法。如唐代飞锡法师著的《宝王念佛三昧论》提出的随息念佛一法的优点是含摄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若能随息念佛。即包括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可以逐渐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这样就发挥了不净观、慈悲观和因缘观的作用。随息念佛
如何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落到实处呢?大师对此颇费研穷。根据数息观可对治散乱的原理。大师改数息为边念佛时边数佛的方式。发明了十念记数念佛法。正好温州周孟由居士和福鼎高邵麟居士不断来信请教。于是大师分别向他们传授这一新的念佛方法。
大师在给周孟由居士兄弟的回信中开示:“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
大师在给高邵麟居士的回信中开示:“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
念佛功夫。第一步是念佛成片。所谓成片。指纯一无杂地念佛。大师说十念记数念佛。“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大师这一发明为净土念佛方法增添了新的工具。为初机念佛人契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提供了巧妙的方便。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8357.html
以上是关于「念佛」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3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念佛」印祖故事: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3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