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印祖故事: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29)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祖故事: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29)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29)
民国六年(1917年)夏天。陕西三原人王幼农辞去了粤海道(1912年广东裁府。全省划为六道。粤海道。又名广肇罗道。辖广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属三十县。)道尹的职务。返回上海。正好见到四川的老上司云南大理王采臣先生。王采臣刚从普陀山归来。他跟周孝怀、陈锡周居士一起拜访了印光大师。发心请印光大师讲经和修订普陀山志。王采臣告诉王幼农:“普陀山有一位印光法师是你的同乡。他虔修净土几十年。发愿不作寺庙主人。不剃度徒弟。不募缘。与一般僧人迥然不同。你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啊
王幼农立即决定第二天就去普陀拜访
王幼农居士在法雨寺一共住了两个星
第二天早晨。大师邀王居士到大殿拜佛。王居士拜跪的动作稍快。大师立即严肃地说:“礼佛须恭敬。不可草率。” 王居士听了感到不好意思。觉得自己习气较重。身心不够柔软。态度不够恭敬。对大师的话十分佩服。了解到大师自幼熟读儒书。现在又为佛门高僧。王居士就向大师请教佛教与儒教是什么关系。比较起来。哪个更高。大师考虑了一会后回答说:“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不过。佛教能包括儒教。儒教不能包括佛教。盖以儒教系世间法、佛教乃出世法、合过去。现在。未来。而为一者也。”王居士听了大师的开示。对于儒、佛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天。大师拿来一封书信的底稿给王居士看。王居士一看。是大师给徐福贤女士的回信。徐女士写信希望来山皈依。出家修行。大师信中告诫。现值兵荒马乱。女人不可入山。宜在家修行。同时详细开示净土法门信、愿、行的要点和自誓受戒的方法。洋洋数千言。反复开导。字字珠玑。苦口婆心。王居士读了这封信。对大师心折益深。
在这两周内。大师带王居士把山中的主要名胜都看了一遍。一天顺着山
法雨寺藏经楼藏有新旧全藏两部。王居士进去参观后。发现大师对一函函的经卷一一作了校正。所有错误、均以朱书另注于旁。这是大师几十年间所完成的工作。王居士当时就打算请人把大师校勘的记录抄写出来。并命名为《印光法师全藏校堪表》。
王居士准备下山回上海了。大师亲自送他。嘱咐说:“君年已渐老。若研究佛学。恐不可能。只好蹋实念佛。以求往生极乐。方不负我两人相见因缘。”王居士郑重地点头。
王居士回家后。把大师与徐福贤女士的回信给夫人看。第二天清晨起床。发现夫人已在室中设佛位开始念佛了。王居士既高兴。又感动。于是决定将大师与徐福贤女士的书信印几千份赠送结缘。
注释:
[1]王采臣:名人文。南太和人。丙戌翰林。授编修。擢御史。外简陕西知府。累擢至布政使。移四川。护四川总督。晋侍郎衔。充西藏帮办大臣。入民国。被举为参议院议员。任四川查办使。
[2]王幼农:王典章(1865—1943)。字幼农。三原县马额镇魏回村人。16岁中秀才。曾受业于刘古愚、柏子俊。1911年任宁远知府兼兵备道。领巡防营。1914年任广东高雷道道尹。康有为赞扬他“临莅高雷。威惠流闻。我泽如春”。 1916年任广东粤海道尹。1917年辞职。以后寓居苏州。编印《刘古愚全书》和《柏子俊文集》。1921年王被江苏当道选用。先督查厘税。后筹办赈灾。接着又人沪宁、沪杭铁路税务总局总办。1932年末。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7年。王以74岁高龄。辞去省府委员职务。专事赈灾工作。王居士的夫人和四位儿子都皈依印光大师学佛。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835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祖故事: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29)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祖故事: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29);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