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祖故事: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4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印祖故事: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4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41)
民国十年夏历七月廿六日。印光大师为料理刻经事。又一次下普陀山去扬州。这次主要是刻印《法华入疏》和木刻版《印光法师文钞》。七月二十九到达上海。去有正书局打听高鹤年居士的消息。八月十一日到南京访同乡王幼农居士。王居士当时在作赈灾方面的事务。第二天刘圆照、魏梅荪等名士来访。魏梅荪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师:“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
九月初五。大师由扬州回到上海。友人邀大师去杭州。由杭州再回上海。尤惜阴、张云雷、丁福保等居士与大师商议。希望大师出面提倡。排印缩小本的《安士全书》。向全国流通。以挽回劫运。大师表示赞同。大家立即分头行动。尤惜阴居士极力料理。特出广告。普劝印施。大师计划打四付纸板。印二三十万部
关于缩小排印《安士全书》。罗鸿涛居士在《记丁居士谈印公法师琐事》有如下记载:
“丁居士之与印公。最初仅有书函之往返。及其晤面。已在印公发心印行《安土全书》之时。印公以丁居士经营出版业。故以估价排印事相委托。其时物价尚低。印全书一部。需费银币一元。及以所估价相告。印公即谓可先印五千部。丁居土骇然。以印公破衣草履。衣单箫条。不似囊有余蓄者。乃转告印局。先印一千部。其意以为即使印公不能付此数。则此一千元。由伊独立供养可耳。然不及五六日。印公又来告。嘱增印五千部。丁居士又转告印局。增印千部。如此者不及一月。印公之印数。已达三五万部。丁居士怪之。偶访印公于太平寺。才谈数语。有闽人之供职于海军部者。来见师。志诚顶礼。印公为之称述《安土全书》之佳妙。谓其有功于世道人心。倘肯附印。功德无量。其人连称愿意。即自怀中出支票簿。立掣票币一千元以为助。(此数在今日言之。自属微乎其微。不知若以物价指数计之。其数至少在二千万元以上矣。)丁居土于此。始知印公感召力之伟大。乃晓然于印公之一印三五万部。为可能之事。初非有丝毫之夸张存乎其间也。”
大师为人。丝毫不苟取。尤其不敢作欺因瞒果之事。故施主捐赠的钱。一经指定作何用途。决不肯有所更易。而自身之所需。决不分文染指于其间。罗文又记载:
“迨印书告一段落。印公将回普陀。临行前。往辞丁居士。告以归期。且请备银币二元。以作盘川。丁居士愿意供养五元。请其不必归还。印公不可。仅受二元。且言定于到寺后二三日内。设法汇还。丁居士漫应之。及行期已届。丁居士忽有事欲与印公面商。乃赴其所乘之轮船。遍寻全船。自大菜间房舱以至统舱。未见其人。其后始于炉子间附近。发见印公。地位既极狭隘。空气又极燥热。他人皆望而以为苦。独印公取其价廉。倨处其间。夷然自得。丁居士匆匆与之商谈讫。逐离船而别。后三五日。即接印公来函。并汇还其所借之款。印公之不苟小节。一至于此。是可称已!又观其箫然就道。舱位简陋。又乏侍从。此种作风。除弘公老律师。与相彷彿外。渺难再见。”
大师在上海商议好缩小排印《安士全书》的办法后。到九月廿四日才回到法雨。回山以后就忙着订正《安士全书》等事。大师在给高鹤年居士的信中说:“自回山至今。了无闲暇。光订正《安士全书》。(以缩板有图。及目次等各项。另行排一样子。)次则校对《安士全书》。又有扬州《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及《印光文钞》。并《格言联璧》等。不时寄来校对。兼复往来信札。夜不能用目。日间直无
关于《安
总之。当时《安士全书》总共流通了十多万部。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931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印祖故事: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4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印祖故事: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4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