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上》12、煮黑石蜜浆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上》12、煮黑石蜜浆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12、煮黑石蜜浆喻
译文
从前一个愚人在煮黑石蜜。有一位富人来到了他家。当时这愚人便这样想:如今我应取黑石蜜浆招待这位富人。即在石蜜中放入些水。搁在火上。同时又急急地在火上用扇扇石蜜浆。希望它冷得快些。傍人说道:「下面不熄掉火。上面扇个不停。如何会冷呢?」当时众人都嗤笑他。
这就好像外道。不去熄灭炽燃着的烦恼之火。而是稍稍修点苦行。卧在荆棘的刺上。用火来烤炙自己的身体。却祈望求得清凉寂静的大道。终究是办不到的。徒然遭受智者的嗤笑。于现在受苦。还殃及将来的解脱。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
原典:
12、煮黑石蜜浆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 ①。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便作是念:“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其犹外道。不减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②。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现在。殃流来劫③。
注释
①黑石蜜:梵文是pataiasarkara。作黑石蜜时。要加入乳、油、面粉、焦土、炱煤之类。和合了。放在铛中煎煮。于竹甑内盛了。投入水中。水即刻冒出烟来。嗞嗞作响。犹若将热铁放入
②五热炙身:将五体在火上烤炙。是赴火外道的苦行
③殃流来劫:殃流。灾难的岁月;来劫。以后久远的时光。佛教认为“劫”通常指人寿命的增减。
解说
佛陀初先出家修道时。也曾作苦行。翘一足至二更方休。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但后来意识到苦行的结果依然出离不了轮回。便认为苦行是邪道。不是清净道。关于外道的苦行。《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的记载较详:「常执须发。或举手立。不在床坐。或复蹲坐。以之为业。或复坐卧于荆棘之上。或边缘坐卧。或坐卧灰土。或牛尿涂地。于其中坐卧。或翘一足。随日而转。盛夏之日。五热炙身。或食菜。或食舍楼枷。或食油滓。或食牛粪。或日事三火。或于冬节冻冰亲体。有如是等无量苦身法。」(《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五十八页)
辨析:
这则故事使人悟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到本质。糖浆不能冷却的原因。在于其下有火。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要抓住问题的实质。由表及里。方能奏效。而比喻恰恰在于揭示了佛教修行的目的。指出那种通过苦行达到超然物外和摆脱人生苦难的方法是由欲望支配的世俗的认识。治标不治本。注重现象。而未能把握修行的本质。追寻人生利益的动机。最终也只能得到在欲望驱动下更加烦恼的结果。
与佛教同时的其他宗教都以精神上的不死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从而使人们通过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难而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死后。而佛教把自己的最高理想分成几个阶段。对世俗之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可以通过修行。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但最终的目的却是脱离欲界。达到无我的阶段。进入“涅槃”的境界。有许多认真的学者。曾在佛教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去考证对“涅槃”的不同解释。我们认为它并不神秘。可以借用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他的《物性论》中所提出的观点。即“不死的死夺去了有死的生。”这种“不死的死”就是涅槃的真正含义。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113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上》12、煮黑石蜜浆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上》12、煮黑石蜜浆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