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上》:44、欲食半饼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上》:44、欲食半饼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44、欲食半饼喻
译文:
譬如有人因为饿了。一口气吃了七枚煎饼。吃到六枚半的时候。便觉得饱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自古以来。就永远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然而世人痴愚颠倒。横空生出快乐的念头来。就像那个痴人。对半块饼产生会饱的想法。世人实在无知。竟以富贵为乐。那富贵么。追求之际很苦。待到获得了。守护住它也很苦。此后一旦又失去了。忧思念想又是苦。在早中晚三时中。都没有什么快乐。就好比衣食可以遮寒祛饥。便在辛苦营求中横空生出快乐的念头来。诸佛都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都没有什么安乐。只都是大苦而已。」世上的人颠倒迷惑的缘故。方才横空
这故事比喻∶修行的人。勤苦修学经历多时。才有贯通言证的一旦。不经多时的勤修。但羡一旦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的。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
原典:
44、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②。设知③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④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⑤。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注释:
①恚悔:恚。愤怒。怨恨。
②唐自捐弃:唐。空;徒然。捐。弃舍。唐自捐弃。有白白浪费舍弃之意。
③知:他本作“如”。
④三时:于佛教中有多种用法。所指含意差异甚大。依本文之义而言。当指昼三时和夜三时。
⑤三界无安:三界。指欲界、无色界。众生迷于三界。轮回不已。不能解脱。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2543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上》:44、欲食半饼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上》:44、欲食半饼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