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上》:46、偷犛牛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46、偷犛牛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46、偷犛牛喻
译文:
譬如有一个村子的人联手偷了一头犛牛。一起吃了。丢牛的人循著足迹。找至村中。叫住这个村的人打听情况。问道:「牛在这村不?」偷牛者答道:「我们其实没有村子。」失主又问:「你们村中有池。在那池边一起吃了这牛不?」村里人答道:「没有池。」失主又问:「池边有树不?」村里人答道:「没有树。」失主又问:「你们偷牛之时。在村子东边不?」村里人答道:「没有东边。」失主又问:「当你们偷牛的时候。不是正午吗?」村里人答道:「没有正午。」失主问道:「纵然可以没有村。没有树。天下哪可没有东边。没有时间?可见你们说谎了。完全不可相信。你们偷牛吃了不?」村里人答道:「确实吃了。」
破戒的
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
原典:
46、偷犛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①。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迹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问:“池傍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②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言:“实食。”
破戒③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④。死入地狱。诸天善神⑤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注释:
①犛牛:犛。音毛。兽如牛而尾长。名叫牦牛。
②纵可:他本作“从何”。
③破戒:破坏戒律;违犯戒律。
④发露:谓显露表白
⑤诸天善神: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基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陀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于密教。指金刚界曼茶罗外金刚部二十天、胎藏界曼茶罗外院之天龙鬼神。又称普世天。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2568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46、偷犛牛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46、偷犛牛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