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8-11 16:5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教的底子大意。因果报应的观念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人道德观的重要部分。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人不明白缘由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世间有许多行善的好人。日子过得并不顺遂。而那些造恶之人却富裕逍遥。便误以为因果业力是迷信。

其实每一个事物的繁殖和生长。都是有其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的联系极为杂乱。但都是有条有理毫厘不差的。诸法皆空。因果不虚。因果皆循环。因果通三世。若人不信因果报。后世堕落无人身。若人深信因果报。同生西方极乐国。业报与因果有许多种。简略概括也便是四个字“作茧自缚”。

一、现报

现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乃至于很快就应验。这种当下因果便是“现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诸业。果报分明。《了凡四训》的主人公袁了凡。先因佛经被预言命运平平。不只短寿绝后。又无功名。其后许多事都得到应验。一度接受宿命的他遇到云谷禅师。劝导他掌握本身的命运。

他以积极的善行求得立命之道。逐渐得子、及第、长命。他记下自己逆天改命的阅历。留给儿子袁天启及后代。要如何改进这辈子的命运?哪些地方能够培福?这福田就在众生之中。这福田

有关于武则天的佛教故事

便是家中的爸爸妈妈。这福田便是出世间的三宝。改命。永远是从孝顺爸爸妈妈开端的。

佛说:什么是戒?孝顺爸爸妈妈便是戒。假如没有佛。就把爸爸妈妈当做

关于爱情婚姻的佛教的故事

佛来侍奉。你一念孝顺。供养一次爸爸妈妈一丁点东西。这样的福德就超越你供养一百位高僧百千万亿年。孝顺供养爸爸妈妈。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底子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二、生报和后报

此生所作的善恶业。来生才招感到的苦乐之报。这便是“生报”。佛门里有句话:欲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此生作者是。比如。在释教的六道轮回中。若在世时多行善事受人敬重。积累善业或能投身天道。若此生常起嗔恨之心

佛教故事驯牛图

。控制不住脾气乃至损害别人。简单感生到阿修罗道或阴间道等等。

但若能精进修行、念佛得力。心行与极乐净土日趋相应。往生一念蒙佛接引也是常有之事。然后报的特点是曩昔或现在所造的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后受报。或者在后世后代身上应验。或此生现报。或报在来生。或后后生报。或不定向何生。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

三、不定报

“不定报”是指造业之后。不确定在什么时候受报。假如缘由到了或许很快。也或许由于忏悔和行善。延迟受报或者重罪轻报。引满诸缘异。故报时差别。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造下恶业好比放高利贷。就像利滚利、滚雪球似的。受报越晚损害越大。反过来说。假如现世做了许多功德。却只求马上就能发财享乐。固然也能如愿但福报相对要小。

为什么会有不定报?由于所造的业有两种情况: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未来必定受报的。不定业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或许轻报或者重报。例如说造业的行为是否故意。明知成果依然为之是定业。毫无悔意也是定业。若无意之中造下的业则要看缘由。假如诚意忏悔也能减轻业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曩昔的一切已经无法再拯救。只能把握每一刻实在的现在。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尽力开垦自己生命的园地。未来依然充满希望。释教有许多艰深的道理。但不建议谈玄说妙的文字游戏。释教真

不忘初心 佛教故事

实的意义在于摆脱众生的疾苦。实实在在地解决人生问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诚实无欺。善有善报。祈愿咱们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中的因果理论。内容很广。本书所要讨论的因果报应。只是其间的一小部分。

  简

玉与佛教舍利子的故事

略的说。‘因果报应’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便是因果报应的一套规则与规律。

  详细说。归于恶的行为首要的有‘十恶’、‘五逆’。每种恶行。各有它应受的恶报。并且按照恶行的轻重而有差别:做‘十恶’最重的。身后入阴间遭受痛苦;中等程度的。身后转生为畜生遭受痛苦;较轻程度的。身后生为饿鬼遭受痛苦。当受完上面苦报后。再出生为人时。则分别受下面的果报:

  (一)杀生:会得多病、残疾、短寿、多祸殃、骨肉分离等果报。(将人或动物直接或间接加以杀戮。归于杀生恶行;若加以刑打、虐待、伤害。则属类似于杀生的恶行。得类似果报。)

  (二)盗窃:贫穷;或财产与别人共有。无法自由支配。(凡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资产。未经赞同擅自取用或侵吞便是盗窃。)

  (三)邪淫:配偶不仁慈、不忠贞。或妻子受人诱骗奸污、得不到满意的眷属。(乱搞男女联系以及从事与色情有关的行业都属邪淫恶行。)

  (四)妄语:得到受人诋毁、诈骗之果报。(扯谎、作伪证、不守信都犯妄语罪。)

  (五)绮语:说的话别人不信任、不接受。说话不清。(说黄色邪淫的话。使人胡思乱想。谓之绮语。)

  (六)两舌:眷属背离。亲族弊恶。(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便是两舌。)

  (七)恶口:常受人恶声相向、多诉讼纷诤。(用凶暴或狠毒的话谩骂即恶口。)

  (八)贪欲:心不知足、多欲无厌。(贪求财色功利各种享受。沉迷不舍。谓之贪。)

  (九)嗔恚:常受人说长论短。常受人扰而烦恼。或被栽赃。(稍不如意就生气怨恨便是嗔恚。)

  (十)痴:生在充满邪见的家庭、生在偏僻缺少佛法与文明的地方。心谄曲、好阿谀巴结、使诡计。(痴是指邪见、不信因果。)

  十恶之外。五逆是更重的恶行。其间一项是‘不孝爸爸妈妈或至杀戮’。它的果报是应入最苦的无间阴间受无量久远的大苦报。其他各种恶行各有其应受恶报。名目繁多。无法在此一一列举。

  归于善的行为首要的是‘十善’:(一)不杀生(二)不盗窃(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痴。

  能实施十善。得到的果报正好与行十恶者相反。程度重的身后生于天上享天福;程度轻的身后再出生为人。以前能行不杀者。再出生为人时。可得到健康、少病、长命的善报;修其余善行者。各享应得的善报。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的三种方式

  《涅木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遭受痛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此生报。或此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咱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只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并且能真实做到多与人为善。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成果。

原文出处: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2157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说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975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