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林则徐:精忠浩气源于学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林则徐」林则徐:精忠浩气源于学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林则徐:精忠浩气源于学佛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晚年自刻印章语)。其功勋业迹。载于史册。是人们都熟习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私塾维生。他自幼即跟随父亲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七岁即能作八股文。十二岁参加府试。父亲因其年幼。让他骑在自己肩上送进考场。主考官看见。笑着对他说:“子将父作马”。他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对他才思敏捷。出语不凡。颇为赞赏。考试结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岁考取举人。为了谋生。一面学习。一面教书。并曾在厦门海防同知衙门(类似海关)任司书工作。二十五岁考中进士。
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
再看高僧印光大师的一段叙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则徐)曾孙翔(林翔。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折叠式装祯)课本见示。其卷面(即封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行舆即轿子)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从上所述。可知林则徐青年时期。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在流放期间。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当时人民称之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却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甚至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仍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正反映历史的公论。同时。还须指出。因果贯通三世。《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感应统纪》所载此类感应事例。真实不虚。就拿林则徐说。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300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香港回归前夕。他写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诗曰:“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
综观林则徐一生。突出体现“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正如印光大师的评论。其“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洵非虚语。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2949.html
以上是关于「林则徐」林则徐:精忠浩气源于学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林则徐」林则徐:精忠浩气源于学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