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制戒的因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制戒的因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制戒的因缘
制戒的因缘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
佛陀的教化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是意料中的事情。
当佛陀在毘舍离国狝猴河边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迦兰陀村有一位长者因为有事带领他的儿子名叫须提那的到重阁讲堂的附近来。他闻知佛陀正在重阁讲堂说法。因此就顺便带领他的孩子前去听闻佛陀的说法。
他的儿子须提那听完佛陀的话后。深受感动。想要依照佛陀的戒法。脱去恩爱的束缚。远离烦闷和执着。让生命像虚空那么自由。让生活像碧波那么清
佛陀注目看看他说道:
『你的发心很好。不过。你应该要征求你双亲的许可。方能在我的僧团中得度;假若你已经结婚。你还要得到你妻子的同意。』
须提那听佛陀这么说后。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家中。要求父母听许他出家。但是须提那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就生养他一个。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他出家。并且须提那是有妻室的人。他的父母总叫他不要再有出家的念头。
可是。须提那出家的念头非常坚固。梦寐之间。他都在想着出家的事。最后。他甚至以绝食来要挟他的父母。他说如不准许他出家。他就绝食饿死。
是须提那绝食到第六天的时候。父母见到爱子不进饮食。实在不忍心。因此请来很多亲戚朋友劝说须提那放弃出家的念头。但须提那总把这些话当为耳边一阵风。他根本就没有听到。
请来的亲戚朋友们。看到须提那这样继续绝食下去。一定会饿死。他们反过来为须提那劝说他的父母。他们说让须提那出家可以保全他的生命。仍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然。无谓的死去。实在很是可惜。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听了亲戚朋友劝谏以后。无可奈何
佛陀的僧团中。对于须提那出家的意志这么坚决。大家都非常佩服。就在须提那出家的不久以后。毘舍离的全国忽然遭遇到饥馑之年。因此比丘们托钵乞食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须提那此刻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故乡。他的故乡迦兰陀村是一个有名的产物丰富的地区。他想把比丘们带去自己的故乡。藉此机会能让父母供养同学比丘们。在他以为是再好没有的事。
须提那带领一群比丘回到故乡迦兰陀村的时候。父母闻讯之下。欢喜异常。他们请求须提那务要抽空回家一次。
离开和合的僧团。独自的回到家里去。须提那为这个问题踌躇起来。他后来想起听说佛陀当初也回王宫访问过父王。现在他回家探访双亲。当然也是寻常的事。同时。他也想到能够回家一次。双亲一定很欢喜以更多的食物供养给同学的师兄师弟。
因此须提那就决定归家。家中的父母闻讯大喜。特别叫须提那的妻子化装。要她打扮得像个千娇百媚的美人。并教她一些甜蜜的言词。以便能打动须提那的心。
须提那归家以后。全家所有的人都加倍的奉承。须提那已经离家很久。他意外的感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终于他又给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
他和佛陀不一样。他不能和佛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须提那身旁细声娇语的说道:
『贤夫!你的出家学道。并不是甚么不好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到你我还没有孩子。将来谁来继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见到我们没有为他们添一孙儿。心中怎不烦闷不安呢?自从你离家以后。我孤衾独宿。想到你我当初的恩爱。往往从初更流着泪坐到天明。有时。夜阑人静。明月照进窗来。想到你出家过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没有能善尽妻子的责任。人间的快乐。是没有再超过夫妻的恩爱。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学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间的恩爱之乐。那多么的好呢?为了我们家族的宗嗣。为了我们需要一个孩子继承财产权。你当然懂得你心爱的妻子的苦心。』
提那禁不起他妻子这些甜言蜜语的挑拨。结果。他的心被摇动。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隶。妻子的俘虏。因此犯下波罗夷罪。
须提那事后也很后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没有坚决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事后他回到僧团中的时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诱惑。因此责难就纷纷而来。甚至有人就把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把须提那叫到座前。问道:
『须提那!你要照实说。你出家以后。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须提那老实的回答佛陀说:
『是的。佛陀!他们对我的责难和批评并不冤枉。』
佛陀很慈和的训斥道:
『你给愚痴迷失了智能的心灵。你有这样行为实在不好。出家学道是超脱生死。你却仍然为生死的根源绊住。你这不能算是清净行。不是沙门的法。不能叫做依教奉行。你有这种俗情的行为。使未信者不能生信。使已信者容易退心。你不是知道我常常教诫你们要远离爱欲吗?我常常教你们要断除欲的想、欲的觉、欲的热。你难道没有听到我常常赞叹离开欲的想、断除欲的觉、灭去欲的热的人吗?』
佛陀加重语气斥责须提那。随后集合大家。制定戒律。并对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道:
『守戒有十种利益。要作出家的沙门就不能不守戒:
一、僧团和合故
二、接引僧众故
三、调伏恶人故
四、惭愧者能安乐故
五、没有现世的烦闷故
六、没有未来的烦闷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进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净心不失故
诸比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吃酒。是为根本大戒。如有毁犯者。名波罗夷罪(弃罪)。就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从僧团退出。如果不能守戒。还俗并不算罪过!』
佛陀发出制戒的宣言。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后。仍然有少数的弟子做出违背佛陀教诫的事来。佛陀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实。制定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舍尼、七灭诤、百众学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条戒。菩
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各人遵照戒律而行。过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102725.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制戒的因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制戒的因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