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佛陀传道初期。常随众的比丘弟子。光是度了三迦叶及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后。就有千余人之多。随后又有很多的求道者加入僧团。这么多的比丘住在一起。常有些意见的争执。这自是免不了的事。
皈依佛陀做弟子。要求一下就变成清净的理想的圣者。这是错误的想法。十个指头有长短。再好的良田。种植上等的禾苗。仍然会有几根稗草杂在其中。佛陀的弟子中。也是有种种不同的人物。就是行十恶的佛弟子。也不能说没有。不过。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表面上的名义是的。但实际上他还是人。并不是说做佛弟子。于一眨眼之间就能超凡入圣。佛陀的弟子。遵照佛陀的指示。精进向上。证得正觉的人不在少数。但不依照佛陀的指示而行。堕落了的当然也有人在。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的地方说法的时候。弟子群中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教道:
『你们不要争。用争来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过去憍赏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憍赏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的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胜过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国土。那么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受苦。」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家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的用音乐舞蹈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悲不成声。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雠。行着与我相反之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不忍见父亲无辜的死去。但又不得已。只有接受父亲的命令。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灾难。波罗奈国全国的豪族士绅。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为他想到要除去祸根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的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的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警。满怀着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严厉的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技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给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
『这个时候长生童子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警雪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要杀梵豫王。但就在这一剎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呵!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的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王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的问道:「你的父王有什么遗训呢?」
『长生童子把他父亲的遗训又说一次道:「忍!忍!这就叫做孝。不要结怨的因果。怀着毒恨的心是万载祸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没有听懂似的问长生童子道:「忍!忍!这是我知道的。但怀毒是万载祸患的根源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道:「我杀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杀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杀大王的臣子。这样杀来杀去。永远是轮转不止。不若我原谅大王。大王原谅我。忍才是除祸根之源。」
『梵豫王听后。万分的感激。他懊悔得喃喃自语着:「我杀了圣者。我的罪该万死!」他告诉长生童子。他此刻衷心的愿意把国家全让给他。但长生童子却很谦虚而庄重的说道:「大王的本国。是属于大王所有的。我父亲的国土你归还我好了。」
『梵豫王和长生童子就一起寻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来。梵豫王向他们试探的问道:「我问你们。假若你们相逢到长生童子的时候。怎么对付他?」
『这些大臣。都一个个勇气百倍的回答说:「砍他的手!」「断他的足!」「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着身旁的长生童子说道:「这就是长生童子!」
『大臣们非常的惊奇。一个个都剑拔弩张。准备杀害长生童子。『不要动手!』梵豫王遏阻着。他把长生童子以德报怨的话一一讲给大臣们听。大臣都很感动。梵豫王并吩咐以后无论是谁。不准对长生童子再怀恶意。
『大臣们非常悦服。回城进宫之后。梵豫王请长生童子香汤沐浴。以王者的服装为他穿著。让出自己的宫殿。请长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长生童子为妻。派了很多的军队车马。护送长生童子回国。
『诸比丘!你们听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赏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雠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来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佛陀虽然这么慈悲的引事实来劝解大家不要争执。但一些喜好争执的比丘的心
『佛陀!别人讥嘲辱骂我。对我持相反的意见。叫我一句话不说。我做不来。』
佛陀看看这位讲话的比丘。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威严的说道:
『做一个世间上的国王。给人家弄得国破家亡。尚且能够忍辱。只有你们口头要争。为甚么不能和合呢?以争止争。永没有止的时候。果真你们是为着解救众生。为着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用力量代替慈爱去折服对方。这也未尝不可。但你们之间的争执。全是从自我执着的私念出发。自我的一己之见。不应去争。应该要忍。忍之道才是宝贵的。诸比丘!假若你们有人不把大家当作师友看待。不肯共同的虚心学习。有如狂象独居旷野。坚持己意。以为自己最贤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认为恶的人住在一起!』
佛陀说后。就吩咐各人散去。不能改变坏脾气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对无缘没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给佛陀的话感动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后。心中没有不快乐。因为他是佛陀。要讲的讲过以后。心中没有丝毫的执着。佛陀知道人间争的结很难解。自己不觉悟谁也没有办法。佛陀感到这个世间需要宣扬慈悲、自由、平等、缘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独自一人信步走着。渐渐的走到波利耶沙罗林来。这座森林里正住着阿那律、跋提、金毘罗三人在修行。
这三个伯仲兄弟。在家时感情很好。出家后感情也是很好。他们三人有一盟约。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
佛陀走到这里来。心中很是欢喜。但这儿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认识佛陀。因为平时佛陀行化在各地。总是带领了许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独自的一人。不留意时都不知道这是佛陀的光临。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这里有三位圣者住着修行。您不能进去!』
佛陀微笑着。静静的答道:『他们三人见到我。大概也很欢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话前去报告。三个人见到是佛陀的光临。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来接佛陀的衣钵。跋提去敷好床席。金毘罗赶紧汲水给佛陀洗足。佛陀见到他们三人。很欢喜的向他们说道:
『你们在平和的修道。过着无争的安乐生活。一心一德。一师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实在美满得很!』
佛陀在这里说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对这美满生活的信心!他们感到天上的快乐、天上的欢喜。也不如他们的清净。他们的实在!
以后。喜欢争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们。这风声传出去以后。他们还有甚么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争的人。一部份反省觉悟。一部份大家共同压制他。他们这才忏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
世间上争执的烦恼。和乐的安静。原是各人自找的。僧团中的学道者。在大圣佛陀的德化之下。因为根机的不同也有着圣凡之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102726.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