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摩訶盧應供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08 17:3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摩訶盧應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摩訶盧應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摩訶盧應供

摩訶盧應供
摩訶盧應供

■惠雯
當行為成了習慣後,「正念」是未提起的;若行為只是一種儀式,則會落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陷阱中。例如,向法師告假頂禮時,心念是恭敬的、還是已淪為一種形式?文中的優婆夷,念念都在求法與恭敬心中,故而證得須陀洹果。可見修行除了外在的行為表相外,更重要的是心念。而老比丘感慨的懺悔,是發自內心的,這種言語是最能感動大眾的,因為所言所語不是口頭禪,而是一種真誠的體悟。








佛教扫地僧得的故事


過去在印度有座寺院,裡面住著百餘名僧眾。距寺院不遠之處,住著一位潛心向道的優婆夷(受五戒之女子),她平日喜好研讀經典,還發願每日供養一位出家法師。寺院裡的僧眾,一日輪流一位至其家中接受供養,精進的優婆夷並藉此機會請示經文之義理,所以自認學淺的僧眾都不太願意前往應供。
有一天,輪到一位名叫摩訶盧的老比丘前往應供。年歲已高、剛出家不久的摩訶盧,對許多經典義理都尚未深入了解,這一天的來臨,使他內心忐忑不安;由於不知該如何婉拒,他只好硬著頭皮,拖著沉重的腳步前去。優婆夷在家中等了許久,心想:午齋時間已過,寺裡的僧眾怎麼遲遲未到呢?於是她開門一探究竟……此時,遠方走來一位年老的僧人,他正安詳徐步地朝向優婆夷的家門。優婆夷見到老比丘行走的步履如此安穩,認為這位長者必定是個有智慧、有定力的大修行者,更期待等一下能從老比丘的開示中體悟些道理。
進入屋裡,

佛教故事爱的拯救

老比丘壓抑著自己七上八下的心情,暗暗地思索著下一刻該如何應對。一念接著一念──老比丘用齋的速度,顯然比平常更慢了。然而,漫長的等待,絲毫未減少優婆夷求法的誠心,午齋過後,

佛教修行精进的故事

她便恭敬地請老比丘上座說法。看到優婆夷這般虔誠,老比丘惶恐不已,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紀才出家,對深奧的佛法道理又不太懂,心中既慚愧又苦惱,於是感慨地說:「愚癡無知、缺乏智慧,實在非常的痛苦啊!」優婆夷聽了這段話,仔細思惟其中的道理:愚癡無智慧,這不就是十二因緣法的根本嗎?因為沒有清明的智慧,無明妄想之心不斷攀緣外在的塵境,導致一再地生死輪迴,實在是非常痛苦……在反覆思惟的當下,她竟證得須陀洹果。
優婆夷甚是歡喜,她轉身進入儲藏室中,準備取出珍貴的毛毯來供養老比丘,怎知坐立難安的老比丘,卻趁機下座,匆匆的跑回精舍中。當優婆夷發現老比丘已不在座上,出門又看不到他的蹤影,心想這位老比丘可能是以神足通飛走

佛教造像背后的故事

了,她決定帶著那件毛毯,前往精舍向老比丘致意。
老比丘回到精舍後,便躲入房內不敢出來,由於他的師父是位俱足神通的阿羅漢,早已觀察出事情的因由,於是喚摩訶盧出來接受供養,並為摩訶盧講訴緣起法,摩訶盧聽了師父的開示後,豁然體悟,也在消除煩惱的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雜譬喻經‧卷下》
省思
當內心有種種煩惱障礙時,自性的光明便無法彰顯。古德說:「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至誠恭敬的當下,這念心是清淨的;「貪、瞋、癡、慢、疑」減少的同時,智慧之光即漸漸嶄露。所以「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8306.html

以上是关于摩訶盧應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摩訶盧應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19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