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李立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雍和宫-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李立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李立祥
中华文化代代薪火相传,在传世的清代皇家与汉、满、藏、蒙佛教艺术遗存中,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可称为其中的奇葩。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佛经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抄写、木版印刷等阶段。而藏文经版浩如烟海,其刊刻时间最早要追溯至松赞干布时代,那时,藏族就广泛使用了雕刻技术,西藏地区的许多经文、石刻、石碑以及木制建筑物上所刻的人物、花卉、鸟兽即是明证。而印刷术是从13世纪开始传入西藏的,后来,皇家令寺院抄写藏文佛经存放于宫殿之内,其时间不晚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据《元史》载,至治元年三月,“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至大内香殿”。在信众心中,抄写佛经是积德行善之举,故一直延续不断。明永乐年间,帕莫主巴第五世第司(第司为代表法王管理政务者)札巴坚赞在位时期,调动人力、物力首次将萨迦派文集制成木刻经版。明成祖还请西藏名僧来京缮写藏文经书,并在京设番经厂,刊刻经文、进行印制,以传播藏传佛教教义。至清代,刊刻经文呈现出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并存的特点。宫廷刻经处刊刻了大量佛经。在装祯上运用了多种工艺技巧,显示出富丽豪华的皇家气派。而在藏区、蒙古等地,木刻版印刷相继发展,较大的寺院都设有印经院或印经作坊,大量印制藏文、蒙古文《大藏经》等典籍。
雍和宫藏有木制经版15000余块,多为藏文。其经版来源有三,一为皇家请西藏僧人刊刻的,二为昔年京城其它藏传佛教寺院的经版流入雍和宫的,三为雍和宫四学殿中时轮殿僧人刊刻的。自2000年始,在雍和宫住持的倡议下,经多方配合,对经版进行了整理。这些藏文长条形的经版是从梵文贝叶经的形式演化而来,其经版刊刻时间最早的为清代康熙年间,最晚为民国年间,并以康熙至乾隆年的经版为多,包括满、汉、藏、蒙、梵五种文字。并有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在一起的经版。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主要有《诸品积咒经》、《金刚经》、《心经》、《威严护法经》、《莲花经》、《关帝赞》、《普贤愿文》、《布坛法》等,还有宗喀巴大师和章嘉国师的著作。其中章嘉国师所著的《慈国师法语》共七卷,每卷由数十块经版组成,总计50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品积咒经》,由590块经版组成,此经集藏文大藏经中的重要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了大乘佛教的诸种重要经典。七年前,雍和宫老经师叶希桑布和曾经在青海塔尔寺专事刻经,后到雍和宫的旦贝坚赞老师担当起经版的整理工作。二人在雍和宫后楼藏经阁中腾出了一小块儿地方,就地整理经版。当他们拂去经版上面二百多年的浮尘时,发现了这两部大号且刻工精细的藏文经版《诸品积咒经》,感觉甚为珍贵。后又发现了依此经版印制的经书一部,此经书为康熙年间依前面经版印制的,文字为黑色,边框为朱砂色,其内有数页已残。
《诸品积咒经》由于经版大且数量多,故颇为引人注目。大者长72厘米,宽24厘米。是清代康熙皇帝下诏书,为国泰民安、疆土永固,依照西藏原版刊刻的。细观此版,其经文刊刻工致有力极具古韵,右侧刻有汉文书名及页码,经版的侧面,多数锔了铜锔子,是因为经版出现裂痕,为了防止继续木裂所采取的措施。其小者长67厘米,宽15厘米,内中经文雕刻工细,并微微泛着朱红色,说明此版曾以朱砂汁印制,甚为珍贵。
雍和宫经版质地有桦木、梨木、桃木等木料。旧时,在西藏布达拉宫印经院、纳塘印经院和康区德格印经院,所用雕刻经版的木料多为秋天伐来的桦木,即将无疤痕的木料劈成长块,经水煮、熏干,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再取出用水煮并烘干,经刨制等工序,即成为双面光滑的木板。再在木板上刊刻经文,刻经的僧人要通力合作,顷尽心血。他们默默诵着经咒,刊刻经版,在学佛的道路上积累着无量功德。为了刊刻无误,每日只刻二、三行版面,刻好的经版经校对后,方可印制。纸张用富有纤维的草根皮制成,有用狼毒草制成的印经纸,即将狼毒草的根沤后摘出纤维制成纸。由于这种纸有毒性,印成的经文,虫不蛀鼠不咬,吸水性、柔韧性强,久翻不坏,故经书可存千年。如今提倡环保,取其根会破坏植被,佛教更要保护生态,于是,仅限量采制。”而每印一次,要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洗版、凉干。久而久之,这一块块经版更显光泽细腻。时至今日,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中的制版、雕刻、书写、造纸、印刷工艺基本保持了十三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
雍和宫的经版多为60~70厘米长,也有20厘米左右的。特别要说的是,雍和宫还有数十块儿佛画原版,大小不一,内容为佛像、佛塔、坛城等。雍和宫的木版佛画刊刻目的有二,一为信众供养、敬奉,二为装严寺院殿堂。而经卷前后多有两块护板,前护板面绘有两幅图像,后护板绘有五幅图像,均以矿物质颜料绘制。内中有上师、本尊、佛、菩萨、护法、空行等,这些佛画是经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信众读经观想、敬奉和经书本身的装饰,以示庄严。就独幅版画来说,由于印刷佛画的雕版存世不多,更显其珍贵。
版画发展到清代,其绘图、雕刻、印刷技艺均已达到高水准。当时,宫廷内大量刻印图书,其中也包括经书中的版画和独幅版画。在长期的接触中,我感到,雍和宫藏的木制佛画版中,有几幅带有明显的皇家特点,应为宫廷内府刊刻后奉敕给家庙的。其构图充实饱满、镌刻精良、刀法流畅细腻、场面恢宏,在我国古代佛教题材木版画艺苑中,堪称一绝。其中,《无量寿佛》版面阔大,无量寿佛端坐于莲花月轮之上,盘发成髻,戴五佛冠,捧长寿甘露宝瓶,神情凝重,慈善端庄。其上端为阿弥陀佛,左上为尊胜佛母,
我想,这些绵延数百年的经版与画版是雍和宫的文化库藏,是研究佛学乃至东方文化思想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其庄严的画面与文字,给人以美妙而圣洁的感受,堪称佛光宝卷。经版与画版中那朴厚浑圆的线条和工细精美的纹饰,更为之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韵味。观者会从一幅幅古朴而又沉稳的版面中感知、体昧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与内涵。试想,当年刻经的主人如果没有忘我的精神,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会有这浩繁巨制的。
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给人的直观是厚重、精美、圆融,细细读之则内涵无比丰富,是研究汉、满、蒙、藏佛教文化、清皇室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108/t20110803_183294.htm
以上是关于雍和宫-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李立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雍和宫-雍和宫的木制经版与佛画版——李立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