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略谈藏传佛教版印佛画——陈卫国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藏传佛教-略谈藏传佛教版印佛画——陈卫国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略谈藏传佛教版印佛画——陈卫国
“版印佛画”亦可称之为“木版佛画”,藏传佛教则称之为“印刷唐卡”或“版印唐卡”。故名思议,“版印佛画”就是将佛教经典记述的有关佛菩萨的形象以线条雕刻的形式反刻在木版之上,再以传统的印制工艺将图案印在纸或布上。对藏传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大多知道唐卡是藏传佛教最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而唐卡最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色彩与构图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唐卡丰富艳丽的色彩与严谨华贵构图形式堪称世界上所有美术作品的翘楚,而这之中又以“彩唐”最具代表性。被称为“版印唐卡”或“木板佛画”的版印佛画的美学特点则与之完全不同。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对单色的线条进行组
有关泰国佛教英文知识
合、排列来体现出佛法的严谨与规范,相关佛菩萨乃至周身的花卉、景致的明暗、韵味、神态亦是通过线条的组织、疏密、厚薄以及线条的颜色与画面色地的反差来体现。与现代世俗社会版画制作普遍流行的注重“留黑”技法,即通过大块阳刻来使印制出来的画面有深色宽泛的层次感从而产生较强的立体感不同,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版印佛画强调的只有线条,准确的说:藏传佛教版印佛画追求的就是一种在单纯的平面效果下的线条之美,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彩绘唐卡有强烈的反差,亦与世俗版画有明显的区别。长久以来,学术界但凡涉及藏传佛教经典与佛画印制时都会提及德格印经院这个名字。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巴宫”,自清雍正七年(公元1792年)由德格第12世土司、第6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在历史上,德格印经院曾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并称三大(藏文)印经院,至今馆藏藏传佛教各派经典已达21万余块、版印佛画376块,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广、收藏最丰的印经院。其中较著名的孤品、珍品有《印度佛教源流》、《四部医典》、三种文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八干颂》及有“神奇(唐卡)画师”之称的通拉则翁为印经院制作的《十六罗汉》、《释迦牟尼神变图》佛画等。德格印经院版印佛画最大特色在于用纸。这种纸为自造纸,选料来源于藏语称之为“阿交如交”(学名:瑞香狼毒)的一种高原草本植物的根茎,阿交如交的花瓣外形因酷似火柴,因此又有“火柴花”之称。制作方法
李双林佛学常识
是先将采来的阿交如交根茎用水浸泡后撕开,将其中的白状物摘出来并撕成细条状平铺在地面上晒干后放入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出来后放入石臼用木槌打成浆状放入酥油茶桶里捣成纸浆,再将捣好的纸浆倒入摆在水面上的捞纸框上,慢慢晃动纸框,让浆液变得均匀平整,最后轻轻提起框架,等水自然地从架子上滴干,再将架子斜靠在墙边,自然晾干后就成为一张标准的藏纸。藏纸的制作方法相传是唐时由文成公主带入藏地,但其实与中原传统的造纸术并不相同,反倒与南亚次大陆制纸工艺相近。藏纸的制作方法比较耗费时间,一位成熟的工匠一天最多也只能作出五张大小在50公分左右的藏纸,因而成本较高。藏纸质地较厚,色微黄,亦有奶白色,易吸墨,韧度强,耐拉,抗折,纸纤维与褶皱感明显,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宣纸相比较粗糙,但用于印制梵文、古藏文经典或单色的佛画效果却很好。据当地老人讲由于阿交如交生长在高海拔地带,根茎有微毒,所以造出的纸虫不蛀、鼠不咬,亦不怕潮湿,能保存数百年而不腐。德格印经院现存的版印佛画题材较为宽泛,其中既有流传有序的大师作品,如唐卡“噶玛噶孜画派”最著名的大师、有“神奇画师”之称的通拉泽翁为德格印经院制作的“释迦牟尼十二宏化图”、“十六罗汉”、“莲师八变”等组图;亦有描绘各种经咒与图案的“风马旗”等。纵观德格版印佛画的风格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内容宽泛,涵盖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二、大师作品布局有序,线条精细、流畅、自然;三、自然气息浓厚,具有强烈的地域与
传承佛教知识的感悟句子
民族风格。2004年1月,作为北京城现存的最大的藏传佛教皇家庙宇的雍和宫整理编辑了《雍和宫木版佛画》一书,经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从而使得一直深藏于这座领百年王气的皇家大庙之内的许多精美绝伦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版印佛画得以面世,使世人与信众能够一睹真容,实乃一次文化与信仰的善举。与德格印经院版印佛画最大的区别在于,雍和宫的主要佛画多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一派风格,且版面阔大,场面恢宏,构图充实饱满,布局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同时,从制作手法上讲,雍和宫的主要佛画镌刻极为精良,刀法流畅细腻,佛菩萨神态凝重端庄,纹饰与景致谨密精细。驻足观赏,雍和宫木版佛画具有典型的清朝宫廷绘画风格中的场面恢弘、雍容大度、中规中矩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幅《无量寿佛》,他高76公分,宽53公分,画面正中无量寿佛盘发成髻,双手结弥陀定印捧长寿甘露宝瓶坐于莲花月轮之上,神情端庄、慈眉妙眼。主尊上方天界画面正中为阿弥陀佛,左侧是主长寿的尊胜佛母,右侧是除一切障碍的大白伞盖佛母,往下左右两侧依次为格鲁派著名活佛班禅大师与著名喇嘛仁布钦;主长寿的白度母与去除“八难”的绿度母;画面下部地界从左至右分别有白财神、黄财神与黑财神。雍和宫现存版印佛画中还有另外一幅与此幅尺寸相同,亦是由清朝宫廷刊刻的《无量寿佛》,此画与上幅相比减少了班禅大师与仁布钦喇嘛,但在画面最下方增加了转轮王七政宝,画面地界祥云间隙处亦对称增加了组合在一起的八吉祥图案。与上幅相比,此画主尊头冠、配饰、衣着及相关神祗背光内表现光芒的黑线相对要显得稀疏、布局也给人以简洁的感觉,但仔细观察精细程度丝毫不弱,所绘人物神态亦与上幅不同,具有鲜明的蒙古造(画)像风格,充分的体现出雍和宫在清朝时期被皇家赋予的领蒙藏地域佛教事务的特色。据雍和宫主管印版库房的丹贝坚赞喇嘛讲,旧时的雍和宫在印制经文时也曾使用传统的藏纸,现在由于注重环保,防止植被被破坏几乎不再使用了。笔者经过认真研究与对
金刚佛教知识大全
比后则认为,以中原传统宣纸印制雍和宫佛画,似乎更能准确的展现出其细腻、规整的画家风范。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108/t20110803_183311.htm
以上是关于藏传佛教-略谈藏传佛教版印佛画——陈卫国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藏传佛教-略谈藏传佛教版印佛画——陈卫国;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