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平:信仰如何构成宗教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李向平:信仰如何构成宗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向平:信仰如何构成宗教
——“宗教市场论”与中国宗教的地域性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研究领域都以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为遗憾,长时期依赖现代西方的理论而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现代西方主流理论多从理性人的构造出发,把它作为一切认识的前提。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国文明对本身的认识自成系统,藐视其他文明。但是到了近现代,这一认识全面解体,逐渐被西方认识所取代。国内外中国研究也因此普遍从西方理论出发,不少学者甚至把它们硬套于中国实际,结果使相关研究不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以论带史倾向的学者,或者是提倡本土化的学者,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罔顾理论,或者干脆认同于传统中国文明。有的试图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但一般只能说明中国实际不符合西方理论,却不能更进一步地提炼出自己的理论,与之抗衡。迄至今日,本土化潮流固然相当强盛,但同时又有许多西方理论在中国国内仍被普遍认为是“经典”、“先进”或“前沿”的,是大家都必须与之“接轨”的。
这样,中国研究领域其实正被两种对立的理论倾向所主宰。一是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对立,现已高度意识形态化和感情化,成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一是与此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的对立,如同把理论和经验截然分开。所以,必须要超越这两种对立,做出有目标的选择和融合,并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①]关于中国宗教的研究也基本如此。当使用一种外来理论得心应手的时候,人们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首先不强调中国宗教学的理论方法是否独立,是否具有依附特征,而应当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真实建构与真实把握。其主要的论述目的,是把信仰理解为个人的终极关怀方式,而把宗教视为群体行动而制度化的信仰共享形式。所以,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即从信仰到宗教的“中间逻辑”,以及影响宗教之建立与演变的基本要素。我希望以此“中间逻辑”的梳理,来理解中国宗教信仰者群体行动的制度化环境,并为“宗教市场论”等外来宗教理论提供一种地域性宗教经验,最终建构中国宗教本土化的研究对象和解读方法。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201/t20120128_189681.htm
以上是关于李向平:信仰如何构成宗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向平:信仰如何构成宗教;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