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国宗教信仰概貌——佚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儒家-民国宗教信仰概貌——佚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民国宗教信仰概貌——佚名
(一)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
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所有的宗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而其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宗法性传统宗教。因为它与帝制君权和宗法族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这种国家民族宗教基本上瓦解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宗教祀典特别是君王祭天祀典被废止;另一方面“君权天授”的基本信仰发生根本动摇,除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中国人不再相信这一宗教神话。但是它的余波流行还在发生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袁世凯在篡权和企图复辟帝制的活动中提倡祭天祀孔,为他重新当皇帝做舆论准备,所以极力挽救传统的祀典礼仪,三番五次下令恢复国家祭祀,只是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改皇帝、大臣主持为大总统与行政长官主持而已。1914年2月,袁氏发布《祀天定为通祭令》,规定:“礼莫大于祭,祭莫大于祀天,应定为通祭,自大总统至国民皆可行之。大总统代表国民致祭,各地方行政长官代表地方人民,应用冬至,祭礼应用跪拜,祭品应用牲牢。”同日又发布《祭孔定为大祀令》,规定:“祀孔沿袭历代之旧典,以夏时春秋两丁为祀孔之日,仍从大祀,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京师文庙应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应由该长官主祭。”袁世凯之所以如此热心祭天祀孔,并不表示他真有什么尊天敬祖的信仰,他看重的是神权,他要当国家级祭祀的主祭者,以此来抬高他的掌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君王。当然他慑于民主共和的潮流,不便明说,遮遮掩掩,把“国民”挂在嘴上。同年秋,发布《举行祀孔典礼令》,表示“尊崇至圣出于亿兆景仰之诚,绝非提倡宗教可比”,亲自统率百官举行祀孔典礼。同年冬至日前又发布《告令冬至祀天典礼》,对于一些反对言论进行批驳,其中说:“改革以来,群言聚讼,辄谓尊天为帝制所从出,郊祀非民国所宜存。告朔饩羊,并去其礼。是泥天下为公之旨,而忘上帝临汝之诚;因疑配祖为王者之私亲,转昧报本为人群之通义。遂使牲牢弗具,坛壝为虚,甚非所以著鸿仪崇盛典也。且天视民视,天听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古之莅民者,称天而治,正以监观之有赫,示临保之无私,尤与民主精神隐相翕合。”从这一则布告中可知,当时人们已感觉到袁氏行祭天典是为了复辟帝制,这正是要害处;而袁氏则以敬天保民解释之,暂昧其本心,以欺世人。袁氏果于冬至日亲率百官至天坛举行祀天大典。随着袁氏称帝野心的暴露和复辟帝制的失败,传统的国家郊社宗庙祀典终于彻底废除,国家宗教从此中绝。
第二,康有为提倡孔教救国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企图把儒学提升为宗教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年即著书立说,上奏皇帝,请尊孔子为教主,定孔教为国教,以孔子配天,人人祀谒孔子,祷祀上帝,以匡正人心。康有为封孔子为改制教主,借尊孔以推动变法维新,有其进步性。辛亥革命以后,他看到传统的国家宗教祭祀废毁,中国人的信仰失去重心,更加提倡建立孔教,用以辅佐政治,借以凝聚人心。这时的孔教运动拒斥民主共和,配合帝制的复辟,其作用是倒退的。他有一个根本观点,就是人非教不立,国无教不治。他说:“人非天不生,非教不立,故敬上帝拜教主,文明国之公理”(《致北京电》),他在《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发凡》中又说:“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明则有政治,幽则为鬼神”,“今世无论何国,苟骤废神道去迷信,则奸人益横肆而无所忌惮,复何所不至哉。”他在《中华救国论》中分析辛亥革命后的情况说:“举国旧俗,不问美恶,皆破弃而无所有,民无所从,教无所依,上无所畏于天神,中无所尊夫教主,下无所敬夫长上,纪纲扫地,礼教土苴”,他认为“幽无鬼神,明无礼教,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是不可以立国的。因此他主张尊孔教,按耶稣教“专一于上帝与教主”的模式,祀上帝,敬孔子,“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恢复天坛祭天,各地立庙祀天,皆以孔子配祀。国可以无君,天不可以不祭,孔不可以不尊。(见《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康有为认为孔教兼人道与神道,兼容耶、佛、回诸教而又优越于诸教,它“博大普遍,兼该人神,包罗治教”,但又“不假神道而为教主”,“真文明世之教主,大地所无也”(《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普天之下不能出孔子之道之外,“自鬼神山川,昆虫草木,皆在孔教之中”(《中国学会报题词》)。陈焕章于民国初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康有为成为该会会长。陈焕章按基督教的模式构造孔教体系,以“天”为上帝,将“儒”字定为孔教名号,把孔子所衣定为孔教衣冠,把《礼记》定为孔教礼仪,建立孔教魂学,创立因果报应说,将三千弟子视为教徒,纬书承继为统序,文庙作教堂,孔林为圣地。他的做法受到美、日、德、俄等国在华人士的鼓励。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康有为提倡孔教为国教的学说受到猛烈批判,不再是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康有为的崇天尊孔活动,是中国传统信仰的余绪,他的创造在于要把本来平行存在的国家正宗宗教和正宗哲学合二为一,目的是配合他的君主立宪的政治行动。换一个角度看,康有为觉察到中国传统信仰的崩溃使社会丧失精神支柱,必须加以重建,否则社会将不能稳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还有存在的社会条件,这些见解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但他企图复旧却不合时宜,不能不成徒劳之举。
第三,曲阜祭孔活动仍在继续。孔府祭孔分公祭(国祭、官祭)和家祭两种。民国成立,断了皇室的恩赏和年俸,加以社会动荡,地租收不上来,孔府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可以说是一落千丈;但仍有祀田存在,家祭仍照常举行。据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每年祭孔五十余次,其中主要的是四大丁(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四仲丁(大丁后的第十天),八小祭(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大祭由衍圣公主祭,参予祭祀的有关官员、司仪、乐舞生等数百人,加上四氏(孔、孟、颜、曾)师范学堂师生、族人及来宾,在千余人以上。祭祀仪式沿袭传统的《大成殿释典礼》,不作改变。1935年,蒋介石下令将孔德成的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享受特任官待遇,继续保持较高的社会地位。公祭亦不时举行,蒋介石曾派中宣部长褚民谊来孔府祭孔,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也多次来祭孔。1934年8月27日圣诞节祭孔是蒋介石时期最隆重的一次,中央政府派大员叶楚伧做代表,同来的还有考试院代表林祥民,民政厅长李寿春,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等官员几十人,外地来宾一千多人。公祭(国祭)在仪式上有所改变,不设祭品,由中央代表献花圈,不穿古代祭服,一律长袍马褂,主祭、陪祭、余祭就位后,上香、献花、献爵、读祭文,向孔子行三鞠躬礼,于是礼成。孔府家祭是以孔子为始祖的家庙祭祀,具有祖先崇拜的性质,但是由于孔子人格伟大,文化贡献至巨,他的形象遮盖了其他孔府祖先,祭孔具有了弘扬孔子文化生命的意义。至于公祭,民国人士主要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祭孔,肯定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主体性,表示对儒学的尊崇,其文化的意义大于宗教的意义。
第四,民间敬祖祭祖风气依然很盛。中国社会进入民国,帝制虽然垮台,家族仍极有势力,家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加以慎终追远的观念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民间的祭祖活动未稍减少,只是更少政治性,化整为零,更分散地进行。轨制不象过去那么严格,而丧葬礼仪则新旧并用,呈过渡状态。民国年间,宗族或家庭祭祖一年数次不等,较大的有春节祭祖和清明祭祖。除夕与初一是新旧岁之交,一般人家在堂屋悬挂祖先容像,或神龛、供桌放置祖先牌位,摆设丰盛
(二)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行与公开化
民间秘密宗教在清代受到高压,它的活动常常同社会下层反抗运动联系在一起,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秘密会社,进而催生出近代革命政党。辛亥革命以后,对民间宗教进行摧残镇压的君主专制政体不再存在,加以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家事实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民间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上层压力减缓了。各种社会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不再镇压民间宗教,转而设法加以利用和控制,这更加改善了民间宗教发展的政治环境。社会的动荡,民生的凋敝,加深了民众的痛苦,民众依靠民间宗教自信自救的需要更加强烈,从而扩大了民间宗教的社会基础,因此,民间宗教进入民国以后有所膨胀和发展;秘密性有所减弱,公开性有所增强;旧教派的分化和新教派的出现加快了速度;在社会斗争激烈复杂的形势下,政治倾向上出现明显的分化,有的投靠社会反动势力,有的保持民间群众团体属性,有的成为社会进步力量。现将这一时期先后存在的主要教门介绍如下。
1.黄天道
或称黄天教。创于明代,清乾隆时受到沉重打击,至光绪中复又兴起,民国时期继续流传。它以华北万全县膳房堡为基地,尊普明佛。据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至1947年,万全县西南部仍然流行黄天道。万全县城一座玄坛庙中供有普明佛之神位。西部旧羊屯村有普佛殿,内供有“普明爷爷”、“普明奶奶”神像,当地信徒认为二神时常显灵,解救人们的疾苦灾难。柳沟窑村一座佛殿的陪殿成为普明佛的“行宫”,殿内两壁绘有普明生前的行实画传共20幅。德胜堡村、阳门堡村、贾贤村、暖店堡村、深井堡、小屯堡、张杰庄、赵家樑皆有普明佛殿和画传。膳房堡仍保存有光绪年间兴建的普佛寺,其规模在数百座庙中属于第一,一共六进,杂有佛教菩萨与道教神仙塑像,一殿供普明一家五口,一殿供本寺创建人志明和尚肉身像。张贵屯的普明殿,所供普明佛是大肚弥勒的形象,信徒认为普明是弥勒的化身。根据普明殿画传里提到的地方,黄天道还流传在西河、马房、怀安、蔚州、宣阳、枳儿岭、广昌等地。当时黄天道徒习用的宝卷,许多都是民国年间的刊行本,如《慈航宝训》、《挽劫俚言》、《四圣救世真言》、《三会收圆宝筏》、《新颁中外普渡皇经》等。
2.在理教
又称理门、理教、理善会、白衣道、八方道等。创于清初,创造人杨来如,教内称为杨祖(或羊祖),原为丘处机第十三代徒孙,可知脱胎于道教。初定下五字真言:“反清复大明”(一说:“复明灭大清”),康熙乾隆以后改为“观世音菩萨”,反清复明的思想逐渐消失。在理教所本之公理指“儒释道三教之理”,即所谓“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戒律有八:一不吸烟,二不饮酒,三不烧香草,四不焚纸帛,五不拜偶像,六不吹打念唱,七不书写符咒,八不养鸡猫犬。其中以戒烟戒酒为修身之先,最为严格。杨祖之后,有尹来凤中兴其教,以天津为大本营,向上海、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江西及东北、内蒙等地传布,逐渐形成全国性的规模。在理教在清末民国盛行不衰,主要原因是主张和实行戒烟戒酒,符合劳动人民的愿望。戒烟中尤重戒鸦片,可以禁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强健身体,节省开支,受到各界的欢迎。此外,在理教还举办一系列慈善救济事业,如光绪末天津在理教建立公善社,引导世人爱惜字纸,向寡妇发放救济款物,对贫民死亡施舍棺匣,掩埋无主尸体等,以及春季种痘,夏施暑药,冬舍棉衣等。1913年,李毓如与理门闻人苑文鉴联合北京理门公所徒众,组织中华全国理善劝戒烟酒总会,出刊物《理锋》。此后各省纷纷成立分会。
1933年,全国性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成立,各地相继建立分会,使全国在理教公所达3000个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北京理门首领谢天民勾结日本,成立中国理教总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据理门张国禄回忆录,
1921年至1936年,北京理门徒众有10万人。在理教的入教手续是:经人介绍,到公所接受“点传”;在入教仪式上,“领众”(传道师)谆谆告诫信徒,烟酒二戒重如泰山,倘有违犯,终生颠倒,永无顺遂之日。在理教不拜偶像,各地公所只供“圣宗”(观音)、杨祖、尹祖像,信徒亦可在家中供奉“圣宗”像,每天“下参”(参拜)53次,默念五字真言,或诵《白衣观音神咒》等。在理教每年有三个节日:农历三月十一、十月初三和腊月初八。最重腊八,届时举行“摆斋”,徒众要去“捧斋”,主要是聚餐,同时“点理”(接受新教徒)、“放法”(选定下任领众)、舍结缘豆等。在理教传有《理教大法》(又称《杨(羊)祖大法》),据李洁贤《理教传入天津与西老公所》,《理教大法》内容是: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无。今付无法时,法法合成法。静坐持念观自身,耳目随心听潮音;四静澄清光明现,当人居坐五行中。莲台上面持法语,费伦常转运乾坤;普照世境随心变,贯满昆仑三界明。一切万物具有幸,气是玄妙性中根;内理阴阳谁识破,识破还是养性人。大道不离方寸地,若向外寻枉劳神;人能醒悟师父理,昼夜辛勤念在心。大法在思想上将禅宗的澄心、道教的炼气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注重人的修身养性,强调清静内观,乃是一种心性之学,成为戒烟戒酒诸戒律的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理教为反动势力所利用,被政府取缔。
3.先天道
先天道是清代东大乘教的分支,黄德辉创于清初,崇拜无生老母,信仰龙华三会,强调三期末劫,重视普度功效,因而创立了超生了死无上的修行法门,以接引世人摆脱红尘业障,返回真空家乡。其第十三代传人杨还虚于道光年间创青莲教,遭清廷镇压。传入福建后,改名先天道,后传入台湾。至清末,傅道科在重庆设立“万全堂”,作为先天道的全国总佛堂,下设若干分堂。清末民初,先天道由西南地区传到两广、两湖、华北、西北及东北各省,其后又在各地设立“十地”(“道”字级),十分活跃。抗日时期一部分先天道上层人物投靠日本,在北京、天津等处设“先天道院”,受日伪控制利用。先天道有一套组织系统,其道内职级有:“家长”,道内首领;“十地”,由家长任命,负责发展各地组织;“顶航”,受十地指挥,领导一个地区的道务;“保恩”,协助顶航办道;“引恩”,管辖两个县的道务或若干佛堂,负责讲经传道;“证恩”,讲经传道,作新道徒的开示师;“天恩”,为基层道首,开辟道场,领导道徒吃斋念经;“众生”,一般道徒,入道要立“入道愿”,教念道规,点“玄关”,发“入道证明条”;“执事”,佛堂中办事人员。先天道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各做一次“观音会”,三、五、九月的十五各做一次“龙华会”。
4.真空道
廖帝聘有四个亲信高徒,即:赖仁章、蓝氏(赖之妻)、凌邦壁、张声见,与廖共称真空道五祖师。光绪年间中期,廖被逮瘐死狱中,张被逮释出后病死,赖、凌继续传道,至光绪末,该道由江西传到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并进而流传到香港及泰国、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1929年,赖仁章、凌邦壁相继去世,由廖帝聘侄孙廖艺圃接任道长。1948年,廖艺圃将真空道改称“真空慈善会”,在中央政府备案,取得合法地位,总部设在黄畬山,南京设办事处,各地设支会。先天道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政府取缔。
5.皈一道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民间宗教,在教义上主三教归一,崇拜多神,集三教神灵之大全;在修行上主清修苦行,其清苦的程度为诸民间宗教之最。该道由山东平原人赵万秩创立于同治光绪年间,道内尊称为初祖或复阳帝君。二祖李连苑,道号慈
皈一道具有明清民间宗教的共同特点,即儒释道三教合一,并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对象。其乩训说:“皈一者,三教合为,共领无极慈命,在于苦海设一慈舟,救人之急,济人之难,收复皇胎佛子,反回原性,无极认母,脱离浩天之劫。”但其崇拜的神灵之多且广,为其他教所不能比,反映了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风气,很有典型性。属于儒家的神灵有:孔子、述圣、复圣、朱熹等。属于佛教的神灵有:释迦牟尼、弥勒古佛
6.普渡道
是先天道的分支,“普渡”即普渡众生之意。清末民国盛行于两广一带,道徒大多是劳动妇女。普渡道以无生老母(又称瑶池圣母)为最高崇拜对象,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三教中的神灵皆在祭拜之列,各处道堂常供有木雕神像二三百尊,并选择风景优美的深山石洞安放祭拜。一年四季,每逢神灵诞辰,远近道徒都前往道堂念经礼拜,往往形成隆重宏大的场面。普渡道教义认为人世间无一人无罪、无一处无罪,从污蔑神灵、不尊皇王、毁天骂地、欺师背祖,到兄弟吵架、妯娌不睦、杀鸡宰羊、捕鱼网鸟、耕地伤虫、乱泼污水,都是罪恶,因而不免三灾六难临头,死后打入阿鼻地狱,受尽苦难。唯一出路是入道清修,吃斋念佛,乐善好施,买生放生,忠孝节义,才能使众生普渡,脱离人生罪恶深渊。普渡道有严格的清规戒律,有三皈(皈依佛、法、僧)、五戒(戒杀生、偷窃、邪念、酒肉、妄语)、男不婚女不嫁,实行禁欲主义。该道道堂拥有土地、山林等雄厚的寺院经济实力,又有香炷费、入道费、请经费、道场费、恩证恩本费等,收入可观。入道信徒多失意妇女,或中年丧偶,或年轻丧子,或婚姻不幸,或未婚而遭欺凌压迫。她们入道后,既找到精神寄托,又可有最低生活保证。而上层道首,特别是道堂堂主则支配道堂财产,雇工劳作,放债取利,过着地主阶级的生活。正式道徒要经过“三关”考验:第一关每月初一、十五坚持吃斋念经拜佛,叫吃花斋,称为“道众”;第二关每月吃斋九日,专心念经拜佛,称为“护道”;第三关坚持“护道”生活一段时间后,吸收入道吃斋,称为“正道”。道徒至此方可居住道堂,食宿由道堂提供,这样的道徒称“众生”,男叫“乾道”,女称“坤道”。入道还要办理手续,由道内人介绍,找引正师、保正师、开示师填表签字,批准后把表章于瑶池圣母台前焚化,宣誓发咒,方算入道。入道后要交纳各种费用,严守道密,不得反道。
普渡道的重要法事活动有以下几项。一是道内定期举行斋醮,少则三五日,多则十日,道首道徒均参加,念经称唱连宵不绝,伴以鼓乐。二是在道堂作道场,由事主出资请求诵经祈福、禳灾、祓苦、谢罪、求寿、求安和超度亡魂。三是为普通百姓念经,花钱可多可少。四是为人所请,外出念经作法,打醮降乩,出者最少四人,所带念之经有《关圣经》、《地母经》、《观音经》、《龙王经》、《求雨经》、《血盆经》、《高王经》、《哭娘经》、《五谷经》等,视事主的具体需要而定。该道在广西最盛。普渡道对抗人民解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政府取缔。
7.圣贤道
是清代八卦教支派离卦教的一支,创立于光绪年间,流行于民国时期,发源地是河南滑县,传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其道自称是无生老母下来作最后一次总收圆的道,掌教祖师为弥勒佛。以“暗钓贤良”的方式传道。加入圣贤道的人,求得“三宝”,便可回到真空家乡,参与弥勒佛主持的“龙华大会”,与无生老母团聚,永享清福,不再堕入轮回。道徒戒烟酒,坚持素食,每天闭门定时用功,即烧香、磕头、念咒、打坐。要求道徒平时孝顺父母,和睦乡里,去恶为善。该道的总道首称“道皇”或“当家”,在滑县世袭。其下大道首称“号士”。其下小道首称“法士”,可以收徒。佛堂还有“大士”、“贤士”、“秋士”、“丁士”等管理服务人员。巫师称“明眼”,做法后能代无生老母和其他神灵向信徒传谕、讲道,并声称能到阴曹地府招来信徒已故亲属与之会面谈话,其实际权限很高。圣贤道教散布封建迷信,毒害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政府取缔。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202/t20120201_189800.htm
以上是关于儒家-民国宗教信仰概貌——佚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儒家-民国宗教信仰概貌——佚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