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苏轼-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6 05: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苏轼-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苏轼-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

苏轼博学多才,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笔者试从“释”教,即佛学的角度来研究苏轼的情爱观。苏轼的情爱观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体现为重情、多情;一方面体现为无情。重情、多情是其天性所致,无情是深受佛学的影响所致,该思想体现在:一是认为情爱是贼是空;二是认为对情爱要观要戒。正是因为重情多情,才使他追求无情的境界,这也正是佛学思想调和了苏轼情爱观中“有情”与“无情”的矛盾。

苏轼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他的情爱观,却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情爱一词,在此沿用《汉语大词典》中的界定:“特指男女之间的爱情”[1]。这是一种强烈的激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2]”它以欲念为根本,以男欢女爱为标志,是世俗生活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爱情与佛教的精神是相冲突的。佛教认为,欲念是人生众苦的来源,在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中,对于人的欲望与痛苦的关系有这样的表述:“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3]”色、受、想、行、识是佛教中的“五蕴”,[4],其中,“色”是指物质,受想行识是指感觉、想象、动机、判断等精神活动,五蕴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5]”它所包含的范围绝不仅仅是爱情,但爱情的活动范围则在五蕴之中。佛教认为,五蕴会导致“大苦聚集”,“色是坏法。彼色灭尽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3]第51经”因此,为从痛苦中解脱,应当“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3]第50经”应当“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3]第122经”只有断除了爱喜等欲念,才会从人生的痛苦中得到真正的解脱,才能达到理想的涅槃境界。爱情是诸欲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爱情也当断除。

然而,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人间情爱,一方面是清浄无欲的佛学世界,这一对矛盾却在苏轼的思想中和平共存了下来。

一、重情与多情,是苏轼情爱观的重要体现。

苏轼是一个诗人,具有诗人感觉敏锐、感情丰富的特点,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儒者,富有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这使他对人民、对亲人都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关心人民疾苦,“惟念此一城生聚,必不忍弃为鱼鳖也。[6],为百姓的利益,奔走劳作,尽职尽守。他眷恋亲伦相守的世俗生活,认为这是“人间第一等好事。”:“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6)1942甚至向弟弟

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圣地视频

苏辙深情相许,愿来世还作兄弟:“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人间未了因。[6]234”表现在情爱生活上,也是恩深情重。

苏轼一生有两妻一妾。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她是苏轼的同乡,十六岁嫁给苏轼,时年苏轼十九岁[7]。王弗性格“敏而静”,常常“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是年轻的苏轼得力的参谋,深得苏轼的信赖。他们夫妻情投意和,相依为命,以致于当王弗去世时,苏轼竟会产生人生从此孤苦无依的感觉:“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6]962在她去世十年之后,苏轼写下了《江城子》词来悼念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表达了因为爱人离世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无法割舍的思念之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体现了生死重逢的激动,更有一种恩爱夫妻间深切的默契。这首词以其真情郁勃而感人至深,是苏词中少有的深情凝重的作品,也是苏轼心中有着至情至爱的明证。在王弗去世三年后(1068年),苏轼续娶王润之,25年后,王润之亦去世[7]332。苏轼与她生有两个儿子,一样夫妻情深,在她去世后,苏轼痛心疾首,仿佛泪流已尽,并发愿要与其同穴而葬:“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惟有同穴,尚蹈此言。”[6]2031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23年,最后卒于惠州[6]963。苏轼对妻妾的情感是非常含蓄的,在他的诗文集中,极少有明确写给妻妾的字言片语,然而,王朝云却是一个例外,在苏轼的文集中,直接点明为朝云而作的诗词文就有5篇,分别为:《朝云诗》、《悼朝云诗》、《殢人娇?赠朝云》、《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此外还有不少没有在标题里注明而实则描写朝云的诗词。这在苏轼的妻妾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看出苏轼对王朝云的深深爱恋之情。他不仅眷爱她的娇妍仪态:“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6]618,更重要的是,朝云的聪明灵秀,仙风玉骨:“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6]618以及对他的不离不弃,“忠敬若一”[6]963。在苏轼被贬谪流放的艰难岁月里,朝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莫大的支持和慰藉,以至于苏轼每每谈及此事时,总有一种深沉的感恩之情:“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6]1966”“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6]963”因为这是别的侍妾所做不到的,她们在苏轼被贬之后,“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6]472”他在诗中感慨朝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6]472”说朝云不像那弃老病的白居易而去的歌妓樊素,而似那陪伴伶玄的汉代女子樊通德。对朝云的爱,更有一种恩情在里面,这加深了爱的厚度,也超越了一般的主人与侍妾之间的恋情。以至于在民间传说中,苏轼与爱情伴侣的故事惟有一个女主角最鲜明,那就是王朝云。

多情,是苏轼情爱观的第二个特点。

苏轼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是豁达的,在《东坡志林》中,他记载了这样一段轶事:

昨日太守杨君

通俗易懂的佛教知识

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8]。

他以轻松宽容的态度看待男女情事,认为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虽然能“去欲”固然可以调气养生,但是不能消除之也是无可厚非的。他说:“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以。[6]719”基于这样的思想,也可能是诗人爱美的浪漫天性,苏轼不会有意克制自己,放弃与歌妓舞女一起快乐的机会,他是多么地享受“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6]589”的风雅,津津乐道于这种“秾艳一枝细看取[6]621”的香艳情趣,对声色之美是如此的陶醉:“老大逢欢,昏眼犹能子细看。[6]599”在苏轼的情词中,大多写于酒席歌宴间,这种“浮花浪蕊[6]621”的情怀,体现了苏轼多情的一面,而他自己也反复称自己是个多情的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6]589”“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6]640”并且,这些与歌妓舞女的情愫,也并非全无真情,从有些情词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苏轼对她们的真情流露,如《雨中花慢》中的愧疚:“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6]620”《蝶恋花》中的轻怜蜜意:“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6]635”不仅如此,甚至对于从未谋面的古代佳人,他也会有无限怜惜:“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6]589”苏轼之多情,于此可见一斑。

二、无情,是苏轼情爱观的另一大表现。

苏轼是一个颇为坦荡直率的人,也是一个勤奋的作家,但是,在苏轼浩翰的文集中,我们却很难找到关于情爱的诗文,即使在词这样专用于写情的文学体裁中,他也扩大其功能用于写其它题材,将词的情爱功能大加压缩,以至于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9]”在苏词中,情爱词相对比例是很少的。言不及情,本身就具有“无情”的特质。

即使在他的情词中,也很少缠绵之态,即使有“景之秀,妓之妙”,他也不过是“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6]580”他与美人的娱乐,是“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6]613”,喝酒谈笑是最主要的内容。这首《行香子》便是苏轼挟妓生涯的最典型写照:“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6]605”词中虽有软玉温香的相伴,也是以清朗的天空和高飞的白云作背景,显示出词人爱美的兴致和不沾滞于情的旷放风格。

即使有时会真情萌动,但苏轼也能很快从中解脱出来,仍给人以无情的面目:“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6]613”相遇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对佳人是很喜爱的,忍不住想逗弄她。然而很快这种感情就过去了,就象落花一样跟着风儿远去,因为这人根本是无心的,一切转眼成空。词中的“无心”,便是无情。

对歌舞妓如此,对妻妾是否没有无情呢?苏轼对妻妾仍然是无情的。

在悼王弗的《江城子》中,他写道“不思量,自难忘。”我们大多留心到他“自难忘”的深情,可是“不思量”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十年来没有想她,或者说不愿意去想她。这种“不思量”就是让自己保持无情的状态,苏轼对此是颇有认识的,他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温峤问郭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容,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耳。”又曰:“饥思食,壮思室,自然之理,先生独无情乎?”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8]

他借郭文之口,认为“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对王弗,他正是让自己达到了“不忆”的状态,也即是“无情”的状态。朝云

佛教典籍知识点总结图表

去世后,苏轼说她“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6]618”说她像清晨的云一样散去,不同凡响,仿佛朝云的死是一件美妙的事,竟没有令他感到痛苦。在《悼朝云》诗中,他写道:“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虽然流露出一点伤心之情,可是随后表示这点伤心便清算了与朝云的前债,甚至连三生之后的情缘也要断绝。更是无情。

但这绝不是意味着苏轼是一个铁石心肠、忘恩负义的人,相反,正是因为重情、多情,他才要追求无情的境界,而这与他的佛学修为是分不开的。

三、诗人苏轼重情多情,因此对情爱的烦恼和痛苦感受比常人更敏锐。

在苏轼看来,情爱之事,是对人的沾染,也是人间的烦恼,他说:“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6]605”情爱不仅仅是烦恼,而且还不易解脱,很缠人。在给朋友的信中,苏轼曾谈及他对情爱的认识并劝朋友要从中解脱出来:

情爱著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区区,愿公深照,一付维摩、庄周令处置为佳也。[6]1826

他认为情爱像胶和油一样很粘着,一但粘染很难摆脱,更不要说反复去想它推究它,那就会被情所缠绕,为情所困了。很显然,苏轼并不认为情爱是一个好东西,相反,它是一种负担,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需要“急手解雪”。这种“无情”的思想,正是其佛学世界观的体现。

苏轼与佛教因缘很深,曾自诩是禅师转世:“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6]469”他出生在有“天府佛国”之称的四川,其外祖父程公曾因得到僧人的救助而在家里供奉十六罗汉像,他的父母也与佛僧结缘,特别是他的母亲程氏夫人崇信三宝。[10]在母亲生苏轼前,“方娠,梦僧至门,遂生子瞻。年七八岁,常梦身为僧。[11]”环境的熏陶使苏轼“龆龀好道”,童年时便对佛法产生兴趣:

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6]1650

因佛法的影响,他甚至不想结婚做官,这虽然可能是有些夸张的说法,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佛学对他情爱观的影响:有形无形间削弱了情爱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为他从情爱中解脱打下了基础。

成年的苏轼喜欢交游佛僧,研读佛书并有较高佛学修养,加上多次被贬谪流放的坎坷经历,使他对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10]落实到情爱观上,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情爱是贼是空。

苏轼有“爱贼”一说:“此意众生缠绕爱贼,故为饥火所烧。[6]1693”“爱”在佛教中是指对世间一切的执着喜爱,在佛家的“十二因缘”中,爱是产生烦恼痛苦的一个环节,因此,《圆觉经》指出:“轮回,爱为根本。”慧远《大乘义章》定义:“贪染名爱。”这种爱以男女间的情欲即情爱为基础,会污染人清浄的人心,使人沉溺不起,故佛家又称之为“爱河”,如《华严经》卷二六所说:“随生死流,入大爱河。”又如《楞严经》卷四说:“爱河干枯,令汝解脱。”[12]苏轼则称之为“爱贼”,与“爱河”一样为贬意,是指情爱如贼,会对人造成戕害,是应该防避的。众生也是佛教名词,指一切有情识的动物[5],在这里指天下人。苏轼认为贪恋爱欲是产生饥渴的根本原因,他还提出解决的途径,即“一念清浄”:“然其间自有烧不着处,一念清净,便不复食,亦理之常,无足怪者。[6]1693”一念清净,也来自于佛教,在《杂阿含经》中,佛说:当善思维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3]第267经”只要以清净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可以除去爱欲带来的因境,苏轼正是以以佛学的观念来拯除爱欲的负面影响的。
苏轼认为,情爱同时也是空的,转瞬即逝的,就象朝露和闪电一样,因此他安慰失去伴侣的朋友,不要为情所困:

不谓尊嫂忽罹此祸。惟兄四十年恩好,所谓老身长子者,此情岂易割舍?然万般追悼于亡者,了无丝毫益,而于身有不赀忧,不即拂除,譬如露电,殆非所望于明哲也。[6]1794

“露电”之说来自于佛教经典《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13]”这是说世间一切现象就象梦幻泡影和露电一样,空幻不实,即是《金刚经》所阐述的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不必执着,不必难过,就象禅宗三祖在《信心铭》中所说:“梦幻虚华,何劳把捉。”所谓情爱,不过是纷飞于自性之外的幻相而已,如同过眼云烟,不能因此影响到人的自性真心。这四句偈让苏轼深有所感,他的爱妾王朝云在离世时便是念着这个偈子而去的:“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6]963”苏轼用这样的观念来劝慰亲友从悲痛中解脱,他自己应该也是用这样的方式解脱于情爱之伤痛的。悼王弗词《江城子》中的“不思量”,应该也来源于此。这种无情,是一种自解,更是深谙佛理的苏轼对于情爱的智慧观照。所以他才会在与歌舞妓欢会的场合写下这样的词句:“凄音休怨乱,我已无肠断[6]627”,他已超脱于情爱了。

二是对情爱要观要戒。

更进一步,苏轼看到了情爱之无益:“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深以道眼看破。[6]1721”情爱是伤人的,如同火宅中扰人的兽类狐狸和射干,因此明眼人应该一眼看穿,不受其困扰。在这里,粉白黛绿指美女,“火宅”是佛教对世间的比喻,佛教经典《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14]”苏轼此论,是以佛家的眼光来论的。如何“看破”情爱呢?苏轼提出,要“观心除爱”:

故凡学者,但当观心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自得,无所除,弟以教我者是如此否?[6]1945

“观心”,即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情爱的念头升起,便要用方法使其去除,从而达到“不动心”,这很困难,但要努力做到:

“但目前日见可欲而不动心,大是难事。又寻常人失意无聊中,多以声色自遣。定国奇特之人,勿袭此态。[6]1722”

更进一步,还要戒色绝欲,苏轼曾谈及自己的绝欲体验:

某清净独居,一年有半尔。……然绝欲,天下之难事也,殆似断肉。今使人一生食菜,必不肯。且断肉百日,似易听也,百日之后,复展百日,以及期年,几忘肉矣。[6]1738

禁绝色欲,这是佛家的特色,佛家戒律中,色戒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戒律,在出家众中,这是根本大戒。[15]对于在家众,也有五戒之说,其中包括不太严格的色戒。[16]95苏轼绝欲,既是为了养生,同时也是佛教影响的后果。

由于视情爱为“贼”,为“露电”,甚至要通过“观”和“绝”来控制和摒弃它,苏轼在风月场所表现出来的不沾不滞的洒脱风格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苏轼是天生重情多情的人,他热爱生活,不能出家为僧,也无法真正做到不被情爱所沾染,即使他打算“不思量”,最终还是“自难忘”。他只能自嘲自己太多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年来自笑无情,何事犹有,多情遗思。[6]620”多情与无情,是苏轼情爱观中的共生体,他自己也认识得很清楚,常常在诗作中自我抒发,“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6]590”“多情反被无情恼。[6]634”“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6]614”有情与无情,这是非常矛盾的。

也正是佛学调和了苏轼情爱观中“有情”与“无情”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对他的影响上。维摩诘是印度毗耶离城的居士,他虽然没有出家,但“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16]”总之,是一个既享受世俗生活的种种,又深得佛法精髓的人。苏轼喜欢读《维摩诘经》,并深受其影响[10]。在情爱的关系上,他常以天女和维摩诘的关系自比: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年少花发。[6]621

天女是《维摩诘经》中的陪伴在维摩诘身边而已得解脱的女子,众菩萨来探望维摩诘,她散花以试众人:“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这个比喻,他更喜欢用在朝云身上,也许觉得更为贴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6]618”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6]472”

在这里,他就是那个“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17]”的维摩诘,朝云则是住在维摩诘室的天女,他们的关系与其说是情侣关系,不如说是一起参禅悟道的道友。入世又出世、既有情

大学佛教文化知识点

爱生活又超脱于情爱生活之上的维摩诘,正是苏轼在世间和出世间之间找到的联接点,是他在有情与无情之间找到的联接点,让他在这场多灾多难的人生中能妥善安置他那颗多情易感的心,使它不致因伤痕累累而毁灭。

在朝云去世后,苏轼写的悼念诗文中没有一滴眼泪,反而显示出一种安祥和平静,这并不是说他对朝云没有情,相反,这正说明他的重情是以无情的方式来体现的:重情是本质,无情是后天的修为。只是到了晚年,对内心的控制显得更加纯熟而已。也许,此时他才真正达到了在他的词中所写出的境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6]595”(本文作者系四川大学佛教语言文学在读博士)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K],1994

[2][前苏联]瓦西列夫,情爱论,当代世界出版社[M],2003:3、4

[3][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第2经.大正藏No.0099[O]

[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佛学书局[K],1993

[5][马来西亚]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K],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6][宋]苏轼.苏轼全集:与刘贡父七首.上海古籍出版社[O],2000:1685

[7]林语堂.苏东坡传:年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331

[8][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中华书局[O],1981

[9]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O],2009

[10]梁银林.苏轼与佛学,四川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2005

[11][清]彭绍升.居士传:苏子瞻传,成都古籍书店[O],2000:132

[12]李明权.俗语佛源:爱河,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K],2008

[13][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江苏古籍出版社[O],2001

[14][姚秦]鸠摩罗什译.法华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台)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上海佛学书局[M],2003:251

[16][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3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208/t20120801_195538.htm

以上是关于苏轼-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苏轼-佛学影响下的苏轼情爱观——张雪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20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