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正藏-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6 03:3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正藏-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正藏-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


资料图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作为佛教界的圣物,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崇拜敬奉,故有必要将佛顶骨之传承作一梳理,以正源流。

一、顶骨殊胜无颏

释迦牟尼佛去世火化后所遗留之顶骨,之所以殊胜无比,除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

佛教哲学知识点总结

教创始人的身份外,其应化人间所示现出来的生理构造,也与普通凡人不同。根据佛教经论记载,佛因前世累劫修行之功德,致使今生成就之时,具备三十二大丈夫相与八十种随形好。所谓“相”,指显露在外比较易于被看到之形相。所谓“好”,指隐藏于内比较难于被看到之形相。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一〈第三分妙相品〉:“诸佛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注1】

所谓“乌瑟腻沙”,又作“郁尼沙”,梵u2z]2a,意译为佛顶,指佛头顶隆起之肉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而其“高显周圆”之状,更为殊胜,后以“无见顶相”作为佛至尊至贵之象征。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观相品〉:“佛告父王:‘云何名观如来顶?如来顶骨团圆犹如合卷,其色正白。若见薄皮则为红色,或见厚皮则金刚色。发际金色,脑颇梨色。有十四脉,众画具足;亦十四光,其光如脉,分明了了。于脑脉中,旋生诸光,上冲头骨。从头骨出乃至发际,有十四色围绕众发。发下金色亦生众光,入十四色中,是名如来生王宫中顶脑肉髻。”【注2】

此金光肉髻,乃佛于前世因地广修悲愿善行,才感今生得有此相。

南朝梁真谛译《佛说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若菩萨自行十善,教他修行,见修行者欢喜赞叹,大悲无量怜愍众生,发弘誓心摄受正法。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有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二者舌广薄长,如莲华叶。”【注3】

可见此肉髻之相,乃为“顶骨”自然隆起之后所形成,而并非一肉球。换言之,没有顶骨,也就没有肉髻。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三一〈妙相品〉:“诸佛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注4】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〇〈众德相品〉【注5】、卷五七三〈二行品〉【注6】:“如来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

“顶骨”作为佛八十随形好之一,亦具有与“肉髻”同等之殊胜性,只是由于顶骨被包覆于皮肉之下,不像肉髻易于被直接看见而已。那么,什么是“佛顶骨坚实圆满”呢?

南朝梁真谛译《佛说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何者如来八十种

佛教知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好?一者无见顶,二者顶骨无颏。”【注7】

所谓“顶骨无颏”,指顶骨无缝。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七:“脑胲,案《字义》:‘谓脑缝解也。’《无上依经》云:‘顶骨无胲。’是也。”【注8】

因为普通人之顶骨,都是由数块骨拼合而成的,故其间有缝。而佛之顶骨

佛教供养方面的知识

为坚实的一整块,故圆满没有缝隙。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初品〉中〈菩萨释论〉:“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以是故,异于余人身。”【注9】

五百大阿罗汉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问:‘余人但有三十二齿,而说彼身中有一百三骨。佛具四十齿,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而不增耶?’答:‘余人头骨,九分合成;世尊头骨,但有一段。是以俱有一百三骨。”【注10】

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发现,人之“脑颅由8块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它们构成颅腔”【注11】。然亦有九块者,南宋宋慈《洗冤集录》卷三〈验骨〉:“髑髅骨,男子自顶及耳并脑后共八片,蔡州人有九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至发际,别有一直缝;妇人只六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无缝。”【注12】

二、毗荼顶骨遗存

根据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中记载【注13】,释迦牟尼佛入灭毗荼后,其舍利被当时印度八个国家的国王请走建塔供养,但没有明确是否有顶骨存留。

唐道诚《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下:“洎火已焚,七日而烈焰未灭。龙王作念:‘扑灭是火,先取舍利。’皆尽力不能沃灭。及天帝释躬持金瓶注水,火乃息矣。见裹佛身千氎唯著身,并最上二氎宛在中间,诸氎皆为灰烬。其顶骨乃四牙,灿然不动。”【注14】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三〈兴福篇〉第二十七之一〈述意部〉【注16】、唐道世《诸经要集》卷八〈兴福部〉第十五〈述意缘〉:“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炭二所,于是十刹兴焉。其生处、得道、说法、涅槃,发髻、顶骨、四牙、双迹,钵、杖、唾壶、泥洹僧等,皆树塔勒铭,标碣神异。”【注17】

二书虽谓佛火化之后有顶骨遗存,但毕竟为中土后人所记,犹可疑之。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五:“尔时,世尊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如来不久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我般涅槃后,汝等当护持正法。(中略)如来顶骨、佛牙、佛钵安置东方。’”

唐不空《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悉地成就品〉:“佛复告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成无上大菩提果及求无边福智成就,即向空中第三禅顶大梵天王,安置宝塔如来顶骨,结印诵明,速得成就。’”【注18】

佛自言涅槃之后有“顶骨”遗存,如来为真实语者,故当确信无疑。

三、西域顶骨流布

1、拘尸那揭罗国、摩揭陀国

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最初之流布,就是其遗体于中印度拘尸那揭罗国(梵Ku1inagara)火化后,八王分而迎请供养。佛舍利第二次之流布,就是在佛入灭百余年后,中印度摩揭陀国(梵Magadha)孔雀王朝(梵Maurya)第三世王阿育王(梵A1oka),向印度以外地区分化舍利、建塔供养。这两次流布,应该就包括佛顶骨。

2、兜沙罗国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五:“尔时,世尊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如来不久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我般涅槃后,汝等当护持正法。’尔时,世尊复告东方天王:‘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馑,雨则灾雹,江河消灭,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粗涩草木。时有释迦王、耶槃那王、钵罗婆王、兜沙罗王,众多眷属。如来顶骨、佛牙、佛钵,安置东方。西方有王名钵罗婆,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北方有王名耶槃那,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南方有王名释迦,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东方有王名兜沙罗,百千眷属,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四方尽乱,诸比丘来集中国。’”【注19】

按照释迦牟尼佛生存年代为公元前六世纪推算【注20】,一千年后即公元四世纪。那么依佛预言,在那时四方诸王皆毁坏正法,而使佛教徒全都被迫“来集中国”。所谓“中国”,指北印度之境【注21】。当时“安置东方”的“如来顶骨”,也应从“兜沙罗国”迁徙至北印度。所谓“兜沙罗”,梵Tu2qra,指位于印度东边之吐火罗国【注22】。那么,佛顶骨安置于东方兜沙罗国,应该是第三次流布。

3、那揭罗曷国醯罗城

公元四世纪,佛顶骨随“诸比丘来集中国”,从兜沙罗国再次回到北印度,应该是第四次流布。但佛顶骨回到北印度之后,又被安置在何处呢?

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由是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蠡、敲铜钵。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三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注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大正藏》第7卷,第726页中。

【注2】《大正藏》第15卷,第648页下—649页上。

【注3】《大正藏》第16卷,第474页中。

【注4】《大正藏》第7卷,第727页中。

【注5】《大正藏》第7卷,第377页下—378页上。

【注6】《大正藏》第7卷,第961页下。

【注7】《大正藏》第16卷,第474页下。

【注8】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第781页。

【注9】《大正藏》第25卷,第90页下。

【注10】《大正藏》第27卷,第888页下。

【注1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8页。

【注12】罗时润、田一民《〈洗冤集录〉今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7页。

【注13】《大正藏》第1卷,第29页中—30页上。

【注14】《卍续臧》第75卷,第14页下。

【注15】《大正藏》第53卷,第537页中—下。

【注16】《大正藏》第54卷,第74页中。

【注17】《大正藏》第2卷,第177页中—下。

【注18】《大正藏》第19卷,第334页上—中。

【注19】《大正藏》第2卷,第177页中—下。

【注20】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4卷,山东:齐鲁书社,1991年7

佛教知识造像的意义

月第1版,第1911页。

【注21】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326页。

【注22】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101页。

【注23】《大正藏》第51卷,第858页下。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208/t20120825_196106.htm

以上是关于大正藏-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正藏-佛顶骨舍利源流考——王孺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915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