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5 02: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

宗教,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包括人自身的逐渐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感悟,在某一个教主或者先知的启示教导下,人们的感悟相呼应而达成精神层面的共识,由此产生了不同解释宇宙现象以及维持人类道德秩序的的理念体系,这就是不同的宗教。现在世界上公认有五大宗教体系,尽管教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识,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也说明了宗教的一个基本功能,都是让人去恶向善,完成人的自我救赎,维持人类的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来讲,宗教不是万能的,如果有人能做到持身正大,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佛教关于知识的重要性

,这样的人不需要宗教,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佛菩萨,因为自有精神在其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需要忏悔、需要洗心革面、需要五戒十善,需要宗教的引导,宗教的存在就是必要的。宗教本质的目的,是让人接近真、善、美,接近全知全能,或者通俗来讲是让人离苦得乐。宗教本身没有过错,只是人的蒙昧程度而误解了宗教。我曾听到过有人讲佛教都是哄人的,他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他,一点也不灵。这都是风言风语。我只能说,不是某个菩萨不保佑人,只是人误解了宗教。宗教通过教义和修行,净化人的身心,让人自求多福,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德行和品格问题。

作为宗教的体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体系上的信仰认知,一个是实践体系上的仪规和修行方式。这两个相互结合就能很好的实现宗教带给人所谓“获救”的益处。只有理论上的认知,只能是有所信仰,有所敬畏,有一定的价值取舍,宗教带给人的精神上以及作用在行为上的利益是有限的。如果只是注重宗教的仪式修持可能会远离了宗教的本意。一个真正的教徒,不但有信仰理论认知,还有依教奉行,遵守教仪和参与修行实践。如基督教,教徒不但要晓得上帝,信仰上帝,还要在每个星期不同的日子,参加祷告、唱诗赞美、听讲经等不同集会。对于佛教,学佛和修佛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这里着重要说的是自从十九世纪西方科技发达以来,科学主义也渐渐大行其道。生活的物质领域进入了能被科学改造和利用的时代,然而非物质领域也迷失在科学名义下。机器人算是高科技了,然而为什么终究比不过一个人的自身神经的发达呢,因为机器人只有科学没有灵魂。人都忽视了人是有灵魂的动物,人应该审视自己的灵魂,安放自己的灵魂。灵魂不是那个科学可以造出来的,相反,离开了灵魂,就造不出科学。解决灵魂的问题,只能是灵魂事业,不是科学。宗教,就是人的灵魂的事业。宗教的教义和仪式修持,都是安抚人的灵魂

佛教知识 大全

,升华人的灵魂。让人悉心照料自己的欲望。实现身心和谐。

正是在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人都不求诸灵魂,都迷信了物质和感官。人们都忽视了宗教在通过仪式和修持上给人灵魂带来的安逸,人类追求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心灵真正安逸,这正是宗教的本意。

一般来讲,宗教的仪式修持包括:礼敬偶像、念颂本教经典、唱赞偶像、忏悔、祈祷、静坐等。这些宗教仪式如果缺少了对宗教教义的认知,缺了坚定的信仰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适当的破除形式,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形式下掩藏的本质。以佛教为例,十九世纪晚期,在历朝王权的挤压下,佛教渐渐丧失了活力,流于形式的佛教,正如太虚大师所讲的是死人的佛教。因而“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运而生,我们知道,佛教不只是服务于活人,也包括死了的人。佛教的教义认为人是有轮回的,灵魂不生不灭,因为人的死,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如果人不晓得生灭,就在轮回在生死的苦海里。因而死人活人都需要佛菩萨的关爱。经忏法会等形式是以方便法助人远离苦厄。如果现在佛教都不重视了早晚课、念经、持佛号、坐禅、法会,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忙于人间佛教了。似乎让佛教少了些什么,有人说是神圣性。一段时间以来,宗教界和学术界也在讨论关于佛教的去神圣性和世俗化这些现象。我认为,如果忽视了佛教

梦华录中的佛教知识

的在修持上的实践,自然也就世俗化,而没有了神圣性。如果一门深入的坚持修行,比如修净土宗的人,其人如果心中常念阿弥陀佛,久久熏习,相由心生,必然温和如佛。我不知这样的人会骂人、偷人、害人而会世俗化。但若一个僧人,纵然满腹经纶,不诵经、不拜佛、不烧香、不念佛号或者不坐禅,我不知他和世俗人还有什么区别,或者说身上没有佛家的气质。当然,历史上也有大根基之人,可以呵佛骂祖,但是这并不是每一个佛教徒都可以做的。我们普通的人,还是应该礼佛、拜忏、五戒十善、修行者自然神圣起来,只有神圣起来,才可以很好的度化世俗。所以神圣性和世俗化并不矛盾,而是佛自人间成。

同样基督教,教堂礼拜时,所有的教徒唱赞美诗,念圣经,寻找和上帝的沟通,这都是让人走向神圣的境界。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让人歇下妄心,治心一处,人就变的简单纯粹,人就快了轻松了。

无论哪个宗教,其宗教实践的形式,不外乎都是以形式来验证教义。

民间信仰和邪教也有其实践的形式,农村的跳大神,邪教的练法轮功,这些缺乏崇高教义支持的宗教无法让人升华,或堕入一种欲望追求,给人不能带来解脱,反而陷入更深苦海。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正是邪教法轮功重视练功这个实践而吸引大量的信徒。
有一句话叫正法不兴而邪法盛。

如果我们当代的佛教,僧人做好自己该做的本分,六法戒: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六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以及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一切修行者的本分。僧人是人天师表,不但自修,还要带领居士修行,寺庙就是广大居士的菩萨学处。

西方有一位作家讲过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教堂的村庄,宗教场所,那是一般人灵魂的归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国土凡是有人的地方,也应该有宗教场所,就算不能做到村村有寺观教堂。但是信徒可以在家里自修。比如佛教,居士可以家里可以安置一个小佛堂,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信徒每天礼佛的时候,知道敬畏佛菩萨、敬畏天地、敬畏因果,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是不是也就不会乱来呢。

不论修什么宗什么派、个人随缘而修行,甚至念一句佛号都可以成佛、可以静心。

不论男女老少,人心清净,国土也就清净了,这就是宗教实践对和谐社会的意义。(作者系终南山文化研究院院长)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212/t20121208_201607.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宗教实践是宗教事业的灵魂——任亮;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97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