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凯法师: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圣凯法师: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圣凯法师: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
中古佛教慈善思想的既有研究,大多关注中古佛教教义、教理中所蕴含的慈善思想,而较少关注这种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在笔者看来,以历史的视野审视
一是慈善行为以义井、义桥、义冢等形式开展。宋施宿等撰《会稽志》卷十九解释义井等时说:“义井……义者,盖以众所共汲为名。今世俗置产以给族人,曰义庄;置学以教乡曲子弟,曰义学;设浆于道,以饮行旅,曰义浆;辟地为丛冢,以藏暴骨,曰义冢。”慈善事业的成就,无非是集大众的力量,称为“义”;依此而展开,则有义井、义庄、义学、义浆、义冢等。如,四川福缘道场僧渊(519—602),“常给孤独,不逆人意,远近随助,泉布若流”,发心培植福业,向孤独者广行布施。《续高僧传·僧渊传》说:“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便于南路欲架飞桥,则扣此机,众事咸集。昔诸葛武侯指二江内,造七星桥,造三铁镦,长八九尺,径三尺许,人号铁枪,拟打桥柱,用讫投江。顷便祈祷,方为出水,渊造新桥,将行竖柱。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及桥成也。”僧渊感叹过江溺水,于是发愿建造吊桥。如,《续高僧传·那连提黎耶舍传》说:“所获供禄,不专自资;好起慈惠,乐兴福业;设供饭僧,施诸贫乏……多造义井,亲自漉水,津给众生……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可见,那连提黎耶舍的慈善事业种类非常多,有供僧、济贫、造义井、收养病人等。
二是以义葬、义食及医疗活动等形式展开。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天灾战乱频仍,常是一片悽惨景
三是僧人用朝廷赐予的供养金救济百姓。隋代佛教大行各种慈善事业。当名僧在举行法会或为帝王授戒说法之后,信徒与帝王都会给予相当多的供养金,于是这些僧人往往会将这些钱用于救济事业。如,《续高僧传·吉藏传》说:“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余,乃充十无尽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续高僧传·德美传》云:“故自开皇之末,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悲敬两田,年常一施,或给衣服,或济糇粮”,对贫苦百姓的救济,除了金钱之外,则以衣服或粮食最为常见。而且,在隋末战乱的时候,寺院亦往往成为社会救济事业的中心,《续高僧传·道宗传》说:“大业季历,荐馁相寻,丘壑填骸,人民相食。惟宗偏广四恩,开化氓隶。施物所及,并充其供。故蒲州道愻、同州道宗……情同拯济,腾实广焉。”而且,寺院收留难民,《集
综上可见,佛教慈善事业的动力与归宿,皆来自其佛教信仰,现世能消灾求福,死后则往生净土。中古佛教有着深刻的“入世”关怀,其对社会大众的慈善义举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对于今天的佛教发展来说,应当继续担当这一重任,方可实现佛教的济世救命之功效。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512/t20151202_237458.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圣凯法师: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圣凯法师:中古佛教的慈善实践;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