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殊院-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4 19:0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殊院-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殊院-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


宗性法师书法

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但佛法中所蕴藏的教育功能与世间普通教育偏重技能学习、知识传授是不完全相同的。佛法的教育更加注重启发对生命的认知(心性与善恶),促进生命的成长(修持),乃至生命的圆满(成佛)。

佛法的传播是以僧团为核心而展开的,千百年来僧团的延续是佛法传播的根本保障,而僧团的延续是通过传授“戒法”这

佛教的基础文字和知识

一环节得以实现的。传授“戒法”是佛门中非常神圣的法务,“戒法”的传授是以僧团为依靠而推进的,僧团以特定的寺院为基地,礼请戒行精严的坛上十师及相关教导人员(引礼、引赞等),负责对新加入僧团的成员进行行为规范的引导、受戒资格的审查、加入僧团后的使命嘱咐。从这一意义上讲,负责传授“戒法”的师长,身上肩负着教诫教导的职责。如果从每一位申请加入僧团的新发心受戒人员来说,不仅仅是通过受戒这一环节取得僧人资格,领取一本象征僧人身份的戒牒,而是通过受戒的相关流程,了知僧团成员的行仪,知道如何收摄规范自己的身心,认知“戒法”的意义和作用,明了加入僧团的责任和担当。从这一意义上讲,求受“戒法”的人员,是在传戒过程中,接受一次转变身心、融入僧团,实现个体生命重新成长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从负责传授“戒法”师长的角度而言,还是从求受“戒法”的“新戒菩萨”来看,传授三坛大戒,实际上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基础教育,通过在传授“戒法”过程中的互动教育,对于新加入僧团的每一位成员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促进自己生命成长的机遇。

古德有言:受戒容易学戒难,学戒容易持戒难。对于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来说,受戒、学戒、持戒是伴随生命全过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修内容。受戒后古德之所以会有学戒难的感慨,是因为受戒之后已是僧团的正式成员,受诸多杂务的影响,或自身懈怠等习气的干扰,深入探寻“戒法”的内容、精神、作用、意义的动力缺乏支撑,常常容易形成受戒之后将承载“戒法”的戒本束之高阁的不良现象。受戒之后古德之所以会有持戒难的感慨,是因为“戒法”落实到每一位比丘的实际生活中,完全是对自我的来自身口意的各种细行的纠正,而身口意的外在表现,又完全受无始以来业习气的支配和驱动,由于个体善业的力量不足以抗衡多生累劫积淀下来的不良习气的强大惯性,因此我们的身口意常常会被恶习气所左右,要想改变我们身口意的外在表现也就十分困难了,而“戒法”精神的要求,正是需要从自我的身口意中来践行,这就造成明明知道自己身口意的表现是劣质的,但又沉溺于过去的业习气中而不能自拔,是以将“戒法”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也就显得困难重重。所以,以受戒为起点,在学戒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要培养起自己敢于向自己挑战的勇气,滋养自己能够调整自己身口意行为的智慧,持戒作为一项修持法门才能够落到实处。

“戒法”的内容非常丰富,而“戒法”的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止持”和“作持”两方面。“止持”主要是指对身心行为的规范和检讨,改变自己在身心行为上不如律仪的过患,也就是常常说的“断恶”。“作持”主要是鼓励和推动身心行为沿着如理如量的方向前行,不仅不会对别人造成干扰,而且对自身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远离各种过失和过患,让身心行为散发出正能量,也就是常常说的“修善”。对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如果能认识到“戒法”的核心精神就是如何规范我们的身心行为,如何在身心行为上断恶修善,才是求受“戒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前个体生命而言,之所以沉沦苦海,轮回六道,那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心行为“恶业”的力量十分强大,“善业”的力量十分薄弱,才造成我们现实的人生存在诸多的缺陷(痛苦)。学佛修行,就是为了改变现实的人生,弥补生命的缺陷,圆满自己的生命,实现这一途径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断的止恶,让恶法逐渐减弱,培植善法不断增上,让善法的力量逐渐强大。修持佛法的过程,就是让恶法减之又减,直至完全消失,让善法增之又增,直至善法成为生命的全部,这样生命的圆满才能得以实现。

文殊院

佛教知识解说大全集

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是在海内外享受盛誉的名刹,距今已有大约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的禅林谶语,正是文殊院深厚底蕴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清代初期慈笃海月禅师中兴以来,因其道德感召,蒙康熙皇帝颁诏赐额,更是宗风远播,文殊空林戒坛成为众多出家僧人向往的殊胜道场。

此次传授三坛大戒,是继2006年传戒活动之后的又一胜会,常住延请精于律仪的十师、娴熟礼仪的引礼引赞大德等,接引各位“新戒菩萨”成为新的僧团成员,成就各位的清净戒品。特别是礼请年逾九旬的清德长老担任得戒和尚,更是各位的无量福报。希望大家不负清德长老的慈悲和各位师长大德的教授教诫,把受戒作为一次接受生命教育的机会;认识到受戒只是加入僧团的开端,受戒后学戒、持戒才是生命成长的重要起点;领会好“戒法”中“止持”、“作持”的精神,把断恶修善作为改变人生、提升生命的宗旨和目标。只有这样,

佛教知识佛前怎么供花

大家在文殊院一个月朝夕礼拜、共住共修的时光才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当前,转型期的佛教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十字路口,社会的发展为佛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佛教在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正法久住),完全取决于僧团的素质和形象,完全取决于僧团的责任与担当,完全取决于僧团的智慧和勇气。大家受戒后,就是威仪具足的比丘,已是僧团的正式成员,希望大家努力承担起佛教未来的发展重任,践行“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僧伽使命,以“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奉献精神,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作为矢志不渝的座右铭,让自己成长为新时期有新担当的佛门龙象,为光大三宝事业添砖加瓦,为佛法的弘扬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方不辜负自己的出家选择和云水生涯。

大家在文殊院求受“戒法”,文殊院也就自然成为大家的戒常住,因此,文殊院也就是大家的“家”。希望大家多关心和护持文殊院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大家多关注和支持文殊院的弘法利生事业。文殊院永远是大家的心灵家园,欢迎各位常回家看看。也衷心希望各位在未来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取得大成就,文殊院会为各位的成就感到自豪,文殊院会为各位的成就喝彩。

心灵家园,欢迎回家。

——乙未年成都文殊院传授三坛大戒同戒录序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bty1/gdnr/201512/t20151204_237514.htm

以上是关于文殊院-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殊院-宗性法师:生命成长的起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80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