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易:中国宗教精神的真义——成中英先生访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李易:中国宗教精神的真义——成中英先生访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易:中国宗教精神的真义——成中英先生访谈
成中英先生(图片来源:资料图)
成中英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新儒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坚持中国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的永恒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学术思想学派。“当代新儒家”成中英先生其实早已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围,涵盖中国文化的精华,并张扬了中西哲学相互汇通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宗教精神自然也涵括在其中。2012年底,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追求“真实的道德”是中国宗教传统的实践精神
问: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佛教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何在?
答:我觉得佛教最大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自我超越的作用,一是自我净化的作用。
所谓“自我超越”的作用在于:佛教强调人所看到的外境有很多虚假性、幻觉性、主观性,也就是说,人的处境是“无常”。所以佛教要求人的自觉,不要受外境的影响,或者是被它束缚。比如说,你不要有名利心,被名利绑住。其他的,像贪心、嗔心、
此外,佛教强调人可以透过自力或者他力来净化自己。佛教文化有一个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接近:人可以自我引导自己,自我净化自己,发现外境的虚假性,自觉地追求真实的自我,回到纯净的自我。
这其实也就是孟子说的“回归本心”。你本来之心失掉了,也就是“迷失”。儒家的传统就是考虑如何将这个“失去的本心”追回来。佛教禅宗的传统也是如此。
问:禅宗是受到孟子思想的这种影响吗?
答:是的。禅宗探讨人应该如何得到、找到自己的佛性、自性。所谓“明心见性”,这里所“明”的“心”,和孟子的思想是相似的。孟子说人性是善,它的“用”就是心。孟子说“四端”,从四端里可以看到人心有原始的善,而且人心也不可能完全迷失,在一定时间内它又会恢复。所以,孟子对人生抱着一种乐观、进取的态度。六祖在《坛经》里面也强调,你自己就可以悟,可以“明心见性”。比如六祖和神秀的对话中就说觉悟是他人不能代替的,需要自己去努力。禅宗的禅机,就是引导你的自觉——自觉地感受问题在什么地方,不要问人家看到什么东西,而要问你自己有什么体悟。
问:那么在您看来,禅宗与印度佛教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禅宗从易学、儒学、道家都汲取了内容,从而把印度佛学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易学说变化,佛教说无常。但是,在中国传统中,说现象的变化并不是否定的意义,相反,变化是把握自我的一种推进力。《易经》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变化并不意味着人没有希望,相反是给予我们希望。这和印度完全超越“事相”的传统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是就“事相”来发挥自己。禅宗其实也是这个传统,比如六祖说“于相离相”,并不是否定“相”,还是有“相”,但是心里要“离”;同样,“于念离念”,也并不是说“念”不可以发生,而是要“离念”,然后“心行无住”,不要死守在一点上,要变化、创新。这种乐观、肯定现实的精神,也是易学的传统。
儒学讲自我本身的纯洁性、善性。孔子说,看到天地之大,“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充满生机,人在宇宙之间的定位就是“灵长”,应该去发挥自己的灵性(人性)。人性是人人具有的,对于人性的真实关怀,就是“仁”。此外,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仁就是人。按照禅宗的说法,就是众生。众生是有生命的存在,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有一种能够超越自己、成就智慧的能力。它不否定人的根源是人性,所谓“众生是佛、佛是众生”,这种思想与儒家一致。儒家重视仁爱、正义、诚信等等,在禅宗里就是追求“真实的道德”,要正见、正信、正行,它要求行动,这其实就是中国宗教传统的实践精神。
道家强调人和道不相离。宇宙是生生不已的,要求你把握自己“自然无为”的心态;而六祖讲“念念不已”,并没有否定“念念”发展的自然时间,同样也是要求你不断地去掌握自己存在的真实性。道家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本性发挥出来,你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你和原始的生命力联合——道家所谓的“无”,其实就是一种动态的、不落行迹的生命力,从而掌握自己,获得提升。禅宗也是如此:禅宗的“悟”是觉悟自性,让它发展成为一个实行与实现的佛性。假如你被外界牵绕,不能自立、自主,这就是无明,也就是“迷”。老子也强调“明”——认识外部变化的内在自然性。而六祖也不是让你回归到一种“寂灭”。六祖说,佛就在众生。从最深层的角度来说,生命和宇宙是统一的,生命还会再起,所以它不是回到一种空无所有、空无所知,而是进入浓缩的、不断去掉执着的状态,是走向一个生命还继续发光的世界。如果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回到清静自然,无为而有为。这些思想和印度佛学传统是不一样的。印度佛学或追求寂灭,或追求无执的空,或追求普度众生的西方极乐世界。
问:禅宗修持的实践性是很强的,我们世俗人可以从这种实践性获得何种益处?
答:佛教阐述了人在现实生命的某种处境遭遇,人如何进入烦恼,怎么从烦恼中脱身,或者最好不进入烦恼,甚至于超脱生死。佛教不仅提供了一种“不陷入”现实、觉悟自己的方法,而且说明了如何恢复到自我真实的境地。这些方法,或者说修持,就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儒家也说“定”,《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套方法论。“知止”,心就“定”,之后心就“静”,这是考虑到心灵作用。之后才能“安”,这一个很好的状态。之后怎么办呢?我们必须想:怎么去达到这个最高目标,所以在方法上要考虑,它的前提是“止于至善”。《大学》里面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它用到生活里也是一样的。你的目标是达到至善,但是至善之前要怎么做?如何安定周遭的环
禅宗也看到了这一点。禅宗修持让我们忘掉自我,这在庄子那里说是“坐忘”。禅宗叫你把心沉下来,把渣子去掉,面对现实去念、去欲、去相,从而使心静下来,更好地反映真实,把真实的自我凸显出来。这个真实的自我叫做“无我”——无我之我。这和“大学之道”没有相违。当然,禅宗是偏向于个人的自我纯净、自我超越的功能。这就是宗教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它把个人的修持作为启迪他人的示范,也有改变社会人心的意思。
中国的宗教寓平凡于神圣,寓神圣于平凡
问: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是一种示范作用吗?
答:是的,但是一种精神的示范作用,应该不违反道德的价值。宗教修行者用他的行为,使个人具有一种令人可信、令人敬仰的人格,从而起到精神的示范作用。宗教的功能不是纯粹达到个人解救的目的而已,也应具有净化、发挥或提升人类博爱精神的社会功能,能够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的崇高价值。另一方面,它不应该引起社会矛盾,不应该排他,而应该体现包容大度的胸襟,能够带动社会相互帮助、相互关切的风气。我觉得这是一个与世为善、与时俱进的宗教应有的理想状态。现实的宗教是否具有这样的理想或向这个理想趋近,是值得探讨的。
宗教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要透过道德的社会性来实现,这是宗教的最大困难。有时候,个别的宗教组织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以及利益,或者强调它的权力与权威,往往就变成违反道德,违反社会凝聚与和谐,甚至导致极端的形式——强制、暴力与战争。
问: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宗教和西方的宗教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答:儒学最根本的一个精神,就是和谐的精神。因为生态的原因,中国人最基础的生活与生命经验是和自然处于一个高度协调的状态,即“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和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太和”精神。
“儒”这个字,按照《易经》的说法,一边是“人”,一边是“需”,也就是一种人要发展的状态。所以儒学就是人的发展之学。人是在宇宙的生态里去发展,人和天不冲突,天是让人在天里面去发展,我对它的总结是:天能生人、人能弘道。天代表道的原始创造力,道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天地给人自觉的能力,能够发挥天的创造力。所以,人能参天地之化育。
这种哲学在世界上是比较少见的。主客对立、神圣和世俗的对立,在中国一开始就避免了。这种哲学是影响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因素。佛教的中国化,就是把一个消解的佛教,变成一个和谐的佛教,把宗教消极的意义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新意义。
在我看来,宗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宗教是基于认识世界与生命的实际,从而基于经验产生信仰;一种是基于一些特殊的神话经验,发展为神化的信仰。或者说,一个是基于认知的宗教,一个是基于遭遇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一般是不讲神迹的,它接近于以全面的生活经验作基础。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中国的宗教是以伦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共同的价值观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趋向,有人偏向于佛学,有人偏向于道家,有人偏向于儒学。所以,中国人的宗教只是一种宗教意识,一种追求理想的精神意识,而不必以教条或仪式为限制,所以它不必流于沉迷、独断、封闭。
中国的宗教在平凡中看出圣洁。当人寻求自己的理性,自己正当的欲望,追求一种有益社会大众的理想人格,这种人的精神就是崇高的。所以,不应该把世俗和神圣对立起来。宗教要有神圣性,但是神圣性可以在世俗性里面。所谓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日用平常”,这和禅宗精神的平民性没有区别。马祖所谓的“平常心是道”,其实也就是中庸之道。
儒家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宗教,它本身就具有庄严在里面,它不需要隐秘,它的爱是正当的爱,它的路是正当的路。所以它追求公心,追求一个大家可以说出来的道理;它不断体验、论述、学习;它不停止,不以现实为满足;它是“既济”之后还有“未济”,永远在开辟,这也就是周易的精神,永远在追求生命的创新。现在,大家说希望在科学上创新,但是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1/t20130116_203711.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李易:中国宗教精神的真义——成中英先生访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李易:中国宗教精神的真义——成中英先生访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