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3 00:0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

“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宗教学)”在2012年12月11日上午于北京开幕,开幕式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台上左四)发言

2012年12月11日上午第一场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魏道儒主任担任主持人(台上左一)

2012年12月11日下午第二场,讨论主题为:“慈善观念与理论探索”,由美国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非营利专业发展研究部主管Thomas J. Harvey担任主持人(台上左一)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的社会体制及福利保障亦转型而越趋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为积极服务于社会各个公共领域。根据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宗教类社团共有4384个(全国共有24.5万个社会团体,占1.78%),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宗教类社团共有156个(全国共有19.8万个,占0.078%)。目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述数据说明宗教团体参与公益慈善相对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比例相当少,意味着宗教团体参与公益慈善的事业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12年12月11至1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举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宗教学)——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是次会议探讨了涵盖以下四个范畴的议题:宗教慈善观念与理论探讨、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宗教慈善法律及政策、宗教与和平建构。这次会议的讨论成果丰硕,除了有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探讨中国宗教慈善理论、个案分析,以及其中局限和政策建议外,同时亦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克罗地亚等国高等学府的学者,分享不同国家宗教慈善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哲人聚首探讨宗教与社会关系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曹中建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慈善总会张道成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焦自伟副司长,美国杨百翰大学杜克文教授,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参加论坛的基金会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国际交流中心、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仁爱基金会、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台州佛教协会护法慈善功德会、爱德基金会、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英国前首相贝理雅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壹基金、云南省慈善总会、广东源本善基金会、腾讯基金会、上海慈慧基金会。

参加的机构有: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加拿大佛教会、上海市道教协会、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慈善机构、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等。

与会科研机构则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宗教与民族多元研究所、德国特里尔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美国圣母大学、芬兰赫尔

佛教知识啥叫五方佛

辛基大学、荷兰社会科学研究所、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全球参与研究所、

佛教100条冷知识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基督教研究中心、上海宗教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世界宗教研究所等。

中国宗教与慈善事业何去何从?

随着2012年2月1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同其他五个部委(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一份政策性文性《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政策指导。国家宗教事务局于9月中旬与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及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联合举办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的“宗教慈善周”活动,为彰显宗教的社会价值、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作出了表率,为建立宗教参与社会服务的建立一个具操作及可持续的机制。

在当代的研究语境中,社会被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社会,即国家系统,主体是政府组织,主要角色是官员;第二部分是经济社会,即市场系统,主体是企业,主要角色是企业家;第三部分是公民社会,即民间组织系统,主体是民间组织/社会组织,主要角色是公民。慈善事业很多时候来自第三部分,其使命是通过志愿精神的发挥和互助手段的使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其客观效果是让具备物质基础和机会公平的人获得道德价值感上的幸福快乐,让逊于这些条件的人也可获得满足感及幸福快乐。宗教社团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与比起其它的社会组织更具优势的地方是:它以一种超凡脱俗的信仰的精神推动社会寻求公正、纯洁、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顾,并且动员信徒彰显无私奉献的信仰精神,藉以服务社会,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有着举重轻足的作用。

中国宗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的角色、怎样定位和如何发挥作用,尤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以一个坚持无信仰的党和政府,究竟与不同宗教处于怎么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宗教与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由以前全面型的政府演变为服务型的政府,由以往政府的行政化渗透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变为政府要分权、平权、放权予社会组织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国内极端对立的政治光谱以及衔接国际的普世价值如何取得平衡,从而迈向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理论和实践?这都值得中国海内外持分者关注以及共同参与。

佛教具备完整的慈善思想理论体系

倘若从佛教的视角来检视宗教与慈善的关系,是次会议中有学者认为佛教是宽容、理性、一切众生皆平等、没有分别心的宗教,所提倡的慈善的理念具有甚深的义理。早在原始佛教时期便提出以“慈悲喜舍”(巴利语:maitri,karuna,mudita,upek?a)的四无量心来普渡一切众生,其意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能随喜自他一切身口意之功德、舍能平等对待包容一切有情。大乘经典《大智度论》卷二七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和《法华经》谓: “大慈大悲,成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足以反映“慈悲喜舍”的理念贯彻佛教不同宗派。另者,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的德行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

佛教师父就是你的善知识吗

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四众同人完善人格、成佛得道、寂静涅盘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图:明常)

相关新闻报道:

2012年中国社科论坛(宗教学)·"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2/t20130201_204665.htm

以上是关于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2012年中社科论坛(宗教学)摘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22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