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2 17:4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

《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真理,从而以此实相真理为锐利的武器对世间一切凡愚的种种邪见来进行有力的破斥和彻底地打击,其目的是导归他们(凡愚)舍邪见而生正见,去无明而生般若。

《中论》一书始终都以因缘生法,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贯穿全论。如《观四谛品》中第十八颂的“三是”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意。”众缘生法,法无自性,故是空;但是不坏假名,而说空义,故是假;空假并观,以假显空,以空显假,假空不二,正显中道。故颂云:“亦是中道义”。论首《观因缘品》第二颂上半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这也正好说明了只有讲因缘生法,缘起性空的唯一正理,才能显示诸法的中道实相;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只有真正懂得了中道实相,才能远离戏论执着,彻底摆脱偏见邪执的束缚,从而成为不迷有

关于佛教的知识题库

智的觉者。

下面拟从六方面来谈谈中观全论所显示的中道:一、从八不显中道;二、从实相显中道;三、从空假显中道;四、从二谛显中道;五、从二智显中道;六、从涅磐显中道。

一、从八不显中道

“八不”即《中论》卷首《观因缘品》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从这首偈语中正好说明了诸法的中道实相是远离凡愚所执着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的;同时也说明了中道实相是超寻思、绝对待、言忘虑绝、心行处灭的,故不可用“四双”、“八计”来加以分别执着。这就是以此八不列于卷首来贯穿全论,进一步达到破邪显正的所以然。

具体说来以八不说明诸法的实相,显示了三点最殊胜的意义:1、总破一切邪见;2、对治四种执着;3、开示二谛中道。

1、总破一切邪见:世间一般外道皆执诸法之生是有其一定的体性的,既执有生,当然也就随执而灭。如说: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一;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异;因中先已有果,而后果才能生;因中先无有果,而后才有果生;果从果的自体而生;果从因缘它性而生;果从自它和合共生;果是无因而生。如是种种谬执,纷纭争辩,莫衷一是。龙树认为这些都是不达诸法实相真理,执法有实生灭所引生出来的种种过患,这些执着,皆与中道实相不相符合。因为诸法之生只是因缘和合而无实质之生,所以虽生而实无所生。无实生之理如是,诸法无实灭之理亦然。因为灭也是因缘离散,同样也无实质之灭,所以虽灭而实无所灭。以是生无所生,灭无所灭,便总破如上一切外道诸见。故言:“不生亦不灭”。但是虽然显示了不生不灭的道理,仍然还是有人不达此理而生种种执着,故而进一步宣说不常不断的道理。假如诸法实有自体,便应永恒常在,而不会消灭。但事实不然。一切事物无始以来,刹那变化,因果相续,恒转不停,时时新新而非故故,决定无有自体,所以虽有而不常。反之,假使诸法实有生性而又消亡,便是断灭,但事实亦不然。一切事物无始以来,幻相宛然,因果分明,相续成流,并非段灭,所以虽无而不断。如此生灭、常断皆不可得,而一异、来出就更不可得了。因为因与果不能说为是一,但同时也不能说为是异。如说因果是一,怎么又说有因有果呢?既无因果,而诸法就成了绝对固定不变的了,所以说诸法不一。如果因果是异,离因岂能有果,离果岂能有因?所以说诸法不异。以此不一不异之理推之,前前无始故不来,后后无终故不出,所以说“不来亦不出”。如是以此八不,总破一切外道邪见,而显示了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这就是龙树于论首建立八不的第一要义。

2、对治四种执着:不生不灭是对治凡夫的有见和无见的。凡夫认为诸法时时生起,都是实有所生,畏惧断灭,不敢言无,故论主以诸法的实相不生而对治之。凡夫又执诸法都是实有所灭,一旦趣于无常,便永归消灭,故论主以诸法的实相不灭而对治之。不常不断是对治声闻乘断灭烦恼而永趣涅磐的法我见。怖畏生死而急断烦恼,欣求解脱而永住于常乐我净的涅磐之中,其实烦恼性空而不可断,涅磐不实而不是常,不断不常,便是中道实相。不一不异是对治外道的人我邪见。外道执着有神我或自性,认为神与五阴合,则体是一;神与五阴离,则体是异。其实人我本空,诸法不有,怎么可以说是一是异呢?不来不出是对治独觉和初心菩萨的有所得见。独觉一向自利,不求利他,时时恒观十二因缘;初心菩萨一向利他,不求自利,故于十二因缘不观或少观。以此原由独觉与初心菩萨都存在着一切诸法实有所得的见解,同执以为乘因来至于果,而得从三界出。其实人我本空,诸法非有,实相真理湛然常寂,如如不动,岂能执诸法有来有出而实有所得么?这就是龙树于论首建立八不的第二要义。

3、开示二谛中道:二谛即俗谛与真谛。俗谛即生灭,论主以不生不灭解释俗谛的生灭,从而使凡愚明白俗谛的中道。如俗谛的生灭是因缘假生、因缘假灭,假生假灭,便无实生实灭,所以不生不灭是俗谛中道;俗谛因果相生,而不可说因中有果或因有无果,因此,不常不断是俗谛中道;同时俗谛因果也不可说是一体或异体,即此不一不异是俗谛中道;俗谛因果不从外来,也不从内出,即此不来不出是俗谛中道。虽空而有属俗谛,虽有而空属真谛。虽空而有的俗谛是假生假灭,对俗谛的假生说为不生,对俗谛的假灭说为不灭,如是不生不灭是真谛中道;真谛的不生不灭,并不是说此真理就实是有体可得,故仍然不常,也非定有四句可绝,便是不断,即此不常不断是真谛中道;然此真谛之理清净之相,故不可言一,同时又是一切一味相,故不可言异,即此不一不异是真谛中道;此真谛之理无始本有,故不从他处来,同时此理义无终永存,故不从内外出,即此不来不出是真谛中道。这就是龙树于论首建立八不的第三要义。

二、从实相显中道

实相是《中论》的根本理论,学人只有明白了实相,才能远离戏论,而得究竟解脱。那么实相究竟是什么呢?《中论·观四谛品》第十八、十九两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而此两颂便清楚地说明了宇宙万法无一不是从缘所生,凡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即此缘起性空,是为诸法的实相,实相即中道。因为缘起之有幻相,有因果,故于法非空;虽有幻相因果,但体性空寂,了不可得,故于法非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大智度论》卷十八云:“灭诸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无生无灭,如涅磐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这更清楚地说明了一切诸法当体即是实相。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是普遍存在于一切诸法上的同一共相,这种共相的真理是不可言说,不可分别,远离戏论,远离执着的。以是义故,《中论·观法品》第七、第九两颂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磐。”“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实相广而推之,又名法性、真如、实际、无为法、圆成实、一真法界等。但是实相包括所缘境与能缘智两方面在内。从所缘境方面来说:《中论·观三相品》最末一颂云:“如梦亦如幻,如乾达

佛教的世界地理知识

婆城,所说生灭法,其相亦如是。”《观颠倒品》第八、第九两颂云:“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乾达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诸法的实相真理无不如是。因为从诸法如梦幻来说,即非实有,也非顽空。若言是实有者,而诸法无体,相如梦幻,非真实有;若言是空无者,但是诸法因果不爽,幻相宛然,所以又非空无。两者结合,正好显示了一切诸法寂然而宛然,宛然而寂然的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

所缘境方面的实相如是,能缘智方面的实相亦然。因为能缘智属无漏有为法,而此无漏有为法的智慧本身也如梦幻泡影,仍然属于中道实相所摄。只不过是智为能证,理为所证,智证理时,现观觉照,如如相应罢了。以是义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诸法如梦如幻,正好显示了智理一如,能所不二的境界,这种不二的境界恰是圆满的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因此,唯识把这种智理不二的中道实相仍然称为圆成实性。《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不相无相,是名实相”此正显示了智理不二的中道实相义。

三、从空假显中道

“空”这一概念见于大乘诸经。如《大般若经》说有二十空,《解深密经》说有十七空。但归纳起来可用四空来加以说明:

1、缘起性空: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皆是众缘和合所生,缘起则有相,性空则无体,即此有相无体之法,故可说缘起性空。

2、无所得空:一切诸法既是缘起性空,当因缘正和合时亦是随缘而住,随缘而灭,刹那刹那,变化无常,无有定法,抓不住,不可得,依此道理,故可说无所得空。

3、无分别空:既无所得,即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现证现观,而远离分别执着,依此道理,故可说无分别空。

4、无相真空:既无分别,自然内心清净,内不见我,外不见法,寸丝不挂,一尘不染,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依此道理,故可说无相真空。

此四空义,前二属所缘境方面的空,后二属能缘心方面的空。能所俱空,心境双亡,这时方属于“一空一切空,万境自如如”的圆满空义;这种圆满的空义,正显既不属于增益而有,也不属于损减而有,恰是属于非有非空的中道。

所谓“假”者:假即不实之义,但是虽然不实,同时也显示了能说诸法实相真理的概念(假名)不无。《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亦为是假名”一句,就说明了诸法虽然不实,但还有假名存在。天台宗依此假名而立为“假观”。假名是语言文字,是诠表诸法实相真理的概念,若离开语言文字的假名,诸佛菩萨则不能宣说实相,度化众生。所以佛菩萨为了把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以及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彻底地给人们揭示出来,这样就不得不方便善巧假借语言文字来宣说真理,建立无边法门,其目的是让众生明白真理与因果,从而依世谛(假名)悟入真谛(空)而彻底解脱出离。《中论?观如来品》第十一颂云:“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则说,但以假名说”,这就是佛陀有此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的所以然。但是佛陀虽然常用语言文字,但内心并未着语言文字之相。因为佛陀深达语言文字也是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仍然是被智慧所缘的境界,也是解脱出离能显真理的一法,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语言文字亦是解脱相”的道理。以是义故,佛陀常言:“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所以假名的语言文字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顽空,而是属于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

这里有一重要问题必须着重指出:佛法所讲的空是中道实相的空,是为了方便破除众生对法有实体性的增益执着而假施设的,如果定执一切皆空,便会堕入拨无因果的损减断灭见。有此邪见,将会长堕生死,永不解脱出离。所以《中论?观行品》最末一颂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金刚经》亦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空),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尚希学人于此正理深思明辨,切实掌握,这样才不失如来阐教说法的本怀。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3/t20130306_205910.htm

以上是关于文化-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从《中论》谈中道——唐思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07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