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2 15: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

智慧轮是晚唐最著名的大兴善寺密宗高僧,只因其名不见于密宗谱系,加之僧传记载简略,其事迹长久以来湮没无闻。直至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密宗供养物,其中有多件智慧轮供施物及其铭文,才为人们所关注。但其生平籍贯以及师承关系仍不明了,或以《宋高僧传》智慧轮附传所说“西域人”加以推断。直到最近发现新史料《唐兴善寺普照大师碑》,智慧轮的真实生平方昭然若揭,故此加以考证。

《唐兴善寺普照大师碑》,唐给事中张同撰,礼部侍郎崔厚书,僖宗乾符四年(877)立。“普照大师”是唐僖宗赐予智慧轮的谥号,故称智慧轮碑铭为“普照大师碑”。撰写碑文的给事中张同,按《旧唐书》乾符三年(876)九月条记载,原任商州刺史,是时命为谏议大夫。[1]翌年撰碑时署给事中,按唐代职官,为正五品上阶。又康骈《剧谈录》载智慧轮弟子中有张常侍同,[2]即常侍张同,应为同一人。常侍,从三品,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书写碑文的礼部侍郎崔厚,按《旧唐书》乾符四年(877)正月条载,时为兵部侍郎,封谏议大夫。[3]后书碑时迁任礼部侍郎。广明初(880),仍为侍郎。[4]按《旧唐书·礼仪志》,中和元年(881)四月,黄巢攻入长安,僖宗避难成都,诏公卿议立宗庙不决。崔厚由左丞迁太常卿,遂以玄宗幸蜀时例,立行庙,翌年特造神主袝行庙。[5]

张同撰文、崔厚书写的碑文,还有《僖宗赐澄衿寺额碑》,僖宗赐澄衿寺名,张同撰碑额,崔厚正书,乾符三年(876)立。澄衿寺,后作澄襟院,为智慧轮塔院,塔铭称《彰化碑》。

《兴善寺普照大师碑》,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著录其要,《集古录目》补编其父欧阳修《集古录》而成,故普照大师碑最早或为欧阳修著录。后宋代陈思编《宝刻丛编》,据《集古录目》辑录,卷六按书写者著录,卷八按碑文时代顺序著录。《僖宗赐澄衿寺额碑》,陈思《宝刻丛编》同时著录,宋田《京兆金石录》亦著录,清涅涛《六艺之一录》卷七十六据《京兆金石录》辑录。普照大师碑,自唐及宋,诸家著录。至元代,其碑尚存,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明确记载“有碑尚存”。[6]

今存《兴善寺普照大师碑》辑录要文如下:

智慧轮,姓丁氏,京兆杜陵人。善西域咒法,成通中赐号遍觉大师,所居曰大教注顶院。僖宗初,谥普照大师。塔曰彰化碑,以乾符四年立。

按此普照大师碑辑要,文字

佛教与西方知识

虽短,其价值却高。首先揭示了智慧轮的真实姓氏与籍贯,说明智慧轮是中国僧人,并非如《宋高僧传》所说的“西域人”,由此否定了智慧轮为西域译经僧以及由西域人而推断为印度来华僧的说法。《宋高僧传·释满月传》智慧轮附传说:“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7]赞宁误以智慧轮为西域人,除了未搜集到普照大师碑文的原因之外,也与其误解智慧轮梵名有关。般若斫迦,梵文Praja-cakra的音译,若直译则为智慧轮。但按汉译习惯,尤其翻译人名,以简略为尚,此名一般译为慧轮或译智轮,故后世亦略为“智慧”。智慧轮通晓梵文,并翻译经轨,取以梵名,故赞宁误认为西域人,并列入《译经篇》,释其梵名说“华言智慧轮”。

智慧轮俗姓丁,尚不知其俗名。按《金胎两界师资相承》谱系,传胎藏界的法全下弟子13人中有茂炫者,小字注明“丁建武”。而传金刚界的法全下弟子12人中,有“俗居士茂炫”,小字注“建武、郭”。此俗居士茂炫,应即前系之茂炫,建武应即前系之丁建武,并无疑义。但茂炫下注以丁建武,按金刚界谱系中“遍明”下注明“真如亲王”例,茂炫即是丁建武。而同谱系俗居士茂炫下注文并列建武与郭氏,似乎丁建武与茂炫又非同一人,更像师徒关系,否则建武与郭氏并列就不可解。此疑丁建武、郭氏与茂炫在谱系中属同列关系,即均为法全俗弟子,法全实际传金刚界法者14人。如此传胎藏界的法全下茂炫与丁建武亦属同列关系,亦均属法全俗弟子,法全实际传胎藏法的弟子也应为14人。而两界谱系中附列的丁建武,此疑即智慧轮。

按智慧轮俗姓“丁”,与丁建武姓氏相同。智慧轮俗名不见记载,“建武”者正当其名。按《金胎两界师资相承》,金刚界谱系末“批云巨唐大和八年岁在甲寅仲秋月二十日净住寺梵字传教沙门海云集”,胎藏界谱系末“批云巨唐大和八年岁次甲寅十月上旬有八日净住寺传教苾蒭海云集”,分别与海云所撰《略叙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传法次第记》、《略叙传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传法次第记》末题一致,但《次第记》均不载法全诸弟子,可知《金胎两界师资相承》显系后来补充,并不与《次第记》同时,谱系末尾有“批云”字样,亦表明后人所为。假如谱系真由海云所作,其末题则属后人所加。此疑《师资相承》谱当由后人取海云《次第记》补足而成,其时丁建武虽从法全受法,但尚未出家,故以俗名列入谱系。《宋高僧传》说智慧轮在“大中(847—859)中行大曼孥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大中九年(855),日本圆珍、圆载等入唐从法全受法,时法全从玄法寺移居青龙寺,所集胎藏教法因称《青龙寺仪轨》。而《师资相承》谱中注明法全为玄法寺僧,说明该谱系作于大中年之前,时所列丁建武虽从玄法寺法全灌顶受法,但尚未出家。及至武宗法难结束,宣宗复兴佛教,丁建武遂削发为僧,取法名智慧轮,并以阿阇梨位传法授徒,故说“大中中行大曼荼罗法”。

以俗居士丁建武为出家之后的智慧轮,从圆珍《上智慧轮决疑表》提及的智慧轮师承关系亦可得到证实,其中说:“又大师祖师即先三藏也,文师是阿难,必垂付脉图。小师昧劣,福稀列末,莫抛弃”。[8]此所谓先三藏者,即指法全。同表文首称:“小师圆珍蒙恩,圆珍谨请先三藏大师传持《大毗卢遮那经义释》一本”。[9]并回忆当初入唐,于“大中九年冬至日,面承院底。有彼(指《大毗卢遮那经义释》)正本,铭心不忘,于今恒记”。按圆珍在唐从法全受胎藏、金刚界及苏悉地三部大法,法全亲笔书写证明,[10]《大毗卢遮那经义释》也在长安城取得。[11]圆珍以自传承所称之“先三藏”,即是前指(智慧轮)大师祖师之“先三藏”,所谓“祖师”者,未必一定是祖辈之师,实则也往往称呼亲自受法之师。“祖”动词解,“祖师”者即祖习教法之师。大师指智慧轮,大师祖习之师为“先三藏”,也就是圆珍受法之先三藏法全。

又圆珍说智慧轮的文师为阿难,此阿难应即大兴善寺难陀三藏。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难陀为北天竺僧,“不多解唐语”。[12]阿难、阿难陀、难陀,均为梵文ānanda的繁简音译,意译庆喜等,圆珍所说的阿难应即圆仁所载之难陀,其人虽不多解唐语,但不妨智慧轮从他受学梵文。

智慧轮通达三藏,又精通梵文,曾受到法全的高度赞誉。圆珍有言:“青龙全和上寻常赞决我兴善大师曰:‘兴善三藏和上非常会义,此经论之江海,梵文之山岳,我九州元有双者’”。[13]可见智慧轮不仅通达经论,而且梵文水平之高,时人无有匹敌者,如是也必定受学于印度高师,故智慧轮从阿难习梵文应在情理之中。法全的称赞,也说明法全对智慧轮非常熟悉,非一般关系可比。圆珍称阿难为智慧轮之“文师”,称先三藏法全为智慧轮之“祖师”,文师与祖师,是圆珍对智慧轮之师的尊称,因祖师而至“经论之江海”,因文师而为“梵文之山岳”,梵汉会义,方可称“九州无有双者”。

智慧轮为京兆杜陵人,其籍贯属京兆府万年县,今属西安市长安区,杜陵即今少陵原一带,因汉宣帝筑陵于东原而名。

智慧轮卒于乾符三年(876),以是年僖宗赐塔院为澄衿寺,翌年树塔。其碑文所称“僖宗初谥普照大师,塔日彰化碑,以乾符四年立”。是说僖宗最初赐谥号普照大师,后又赐塔铭为彰化碑,并非指僖宗初年。康骈《剧谈录》称“咸通、乾符中,兴善寺复有阿阇黎以教法传授”,“及迁化,谥为普照大师”云云,[14]表明智慧轮在乾符初年尚传授教法。

智慧轮卒葬万年县神禾乡孙村,起塔之地僖宗赐澄衿寺,其地与智慧轮故乡杜陵相邻。澄衿寺,至宋代改称澄襟院,按宋代张礼《游城南记》载,元祐元年(1086),张礼游历至华严寺,下东阁,至澄襟院。“院引北岩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莹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云。[15]按《类编长安志》,孙村在华严寺东,则张礼自西向东至澄襟院,再达杨万坡之延兴寺,澄襟院即在华严寺与延兴寺之间。张礼注云:“澄襟院,唐左街僧录遍觉大师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万年县神禾乡孙村’,今属鸿固乡”。[16]孙村属神禾乡,是其地处神禾原。

澄襟院所在孙村,宋代为樊川人元医居地,故称元庄。据载其居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趣味知识

“北倚高坡,泉声泠泠,竹阴相接,圃中植花,穴洞岩间架阁池上,茂林修竹与之鹰映,真有幽胜之趣”

少林寺的佛教知识

。金元之际,澄襟院移为滨巨源衣钵院,元氏外迁后,孙村则为道教十方院。《游城南记》续注云:“澄襟院水久涸,今为长老滨巨源衣钵院。庄则金兴定辛巳(五年,1221)间尚为元氏之居,迁徙后遂无闻焉。近代李构即庄建阁凿洞,立三清像,遂呼为三清阁。兵后高窦老奉披云真人为十方院,门人樊志高尽有元庄,典刑虽在,盛事则废”。[17]

按《游城南记》,张礼从孙村向东,“历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18]杜固在神禾原,杜曲、杜陵在少陵原,杜氏世居之地。张礼注云“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世传杜固有王气,诸杜居之,衣冠世美。及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方止,自是南杜稍不显。居杜固者谓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谓之杜坡,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压,或曰凤凰嘴,不知何谓也。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马村之西南,杜甫尝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正谓杜曲、少陵相近故也”。[19]杜陵以杜氏为望族,智慧轮俗出杜陵丁氏,自非世居望族可知。今西安城南有地名丁家桥,或以历史上的杜陵丁氏有关。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3/t20130311_206132.htm

以上是关于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兴善寺-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生平及其思想——吕建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802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