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中国古代的净土信仰及其特点——吴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宗-中国古代的净土信仰及其特点——吴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的净土信仰及其特点——吴平
佛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在于它既有深奥的佛学理论可供人品味和钻研,又有通俗形象的佛祖菩萨可供人祈祷和信仰。佛学理论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论证现实世界虚幻不实,充满苦恼,奉劝人们追求佛教所宣扬的精神境界,接受相应的修行方式,进而去除一切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解脱;佛教信仰则以其通俗的形式向人们宣扬在现实世界之上存在着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佛祖菩萨和极乐净土,并告知人们请求佛祖菩萨帮助摆脱苦难、获得吉祥的祈祷方式,从而得到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长期以来在世俗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净土信仰、观世音信仰就属于后者。
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有两个世界的说法:一是现实世界,另一是天上世界。佛教称现实世界观为“秽土”,意谓污秽不净,业障蔽朦,受苦无量。天上世界则被称之为净土、佛国、极乐世界。大乘佛教极力宣扬净土世界是秽土世界的主宰,引导信众祈求佛祖菩萨帮助脱离秽土,获得成佛之道,从而满足信众希望摆脱现实苦难的需求。
中国佛教的净土信仰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是被佛祖释迦牟尼肯定将来一定成佛的菩萨,入灭以后上升到兜率天内院,将来回到人间成佛,继佛祖释迦牟尼之后教化众生。弥勒净土是弥勒佛居住的世界。弥陀是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他所居住的世界称之为弥陀净土。
弥勒净土的信仰始于晋代有关弥勒经典的传译,最早提倡弥勒信仰的是东晋高僧道安。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民间和上层社会中相当流行,弥勒造像十分普遍,数量也较多。据日本学者塚本善隆统计,北魏在龙门石窟共造佛像二百零六尊,其中释迦牟尼像四十三尊,弥勒像三十五尊,观世音像十九尊,阿弥陀像十尊。(1)由此可见,在北朝时期,弥勒佛(菩萨)已成为仅次于释迦牟尼的佛教崇拜对象,净土信仰的主流是弥勒信仰。阿弥陀佛像不仅数量少,而且时代也晚。
通过残存的一些弥勒造像记,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的信徒为什么造像。尽管这些造像记的作者不同,所祈愿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概括地讲不外乎是希望通过造像得到弥勒佛的保佑,使自己及亲属幸福、健康、长寿,死后往生天堂或转世富贵人家,使父祖亡灵早日解脱。
弥勒信仰之所以普遍,首先是有兜率天净土的诱惑,满足了信仰者往生天堂的愿望;其次是弥勒还要下降人间普度众生,建立人间佛国;再次是弥勒净土信仰不论上生或下生,都没有深奥的哲理,主要靠建塔、立寺、造像、念诵、礼拜等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播,容易为平民百姓所接受。所以北朝的弥勒信仰极为盛行。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道安的大弟子慧远在庐山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亲自率领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立下往生西方净土的誓言,从此进入念佛三昧的境界。由于般若台附近有东西两池,种满了白莲,故将所结之社命名为白莲社。
白莲社的成立,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吉凶祸福莫测,故慧远登高一呼,响应者趋之若骛。入社的有僧人也有俗人,他们都相信三世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之说,专念阿弥陀佛,寄希望于来世往生西方净土。所谓“念佛三昧”,就是通过坐禅,一心念佛,从而感受到一种功德神力加被其身,这与后来净土宗的称名念佛还是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无庸置疑,慧远和他的念佛活动影响了后世净土思想的演变。慧远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的初祖。
慧远虽然被后世一些净土宗僧人奉为中国净土宗初祖,但实际上他对社会上流行的净土信仰的影响并不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后期北方的昙鸾,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昙鸾晚年住在汾州(今山西隰县)的玄中寺从事净土信仰的研究和实践。他著有《往生论注》,认为在无佛之世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修行成功,如果借助于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很容易奏效,因为阿弥陀佛曾发四十八愿,其中就有可供人们借助的外力。这种凭借他力往生的净土信仰深为后世所推重,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净土宗,并一直流传到现在。玄中寺也被看作是净土宗的祖庭。
昙鸾还创立称名念佛的方法,在观想佛的同时还要称呼佛的名号。他所弘传的弥陀净土信仰,不需要任何哲学思辨,也不需要现实的验证,由于简单易行,深受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在北方传播极广。昙鸾本人也深受北魏孝静帝的崇拜,名重一时,被誉为“神鸾”。
广义的净土信仰也将观音信仰包括在内。按照《观无量寿经》的说法,观世音与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凡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死后都能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的接引和教化,都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所谓“净土观音”。此外,观世音还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众生如果遇到灾难,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
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在印度不大受重视的菩萨,传入中国后却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格外受到青睐。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灾祸不断,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就深受广大信徒的崇拜。她显化各种形象,奔走于俗世,来往于民间,成为平民百姓最感亲切、最可依靠的菩萨。自从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后,就有人从中抄出《光世音普门品》单独传播,称为《光世音经》。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花经》(又称《法华经》)后,也有人从中抄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单独流传,称为《观世音经》。这些观音经的翻译,产生了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此后东晋竺难提译出了属于密咒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出了《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加上中国僧人著述的《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三昧经》等疑经的出现,使民间的观世音信仰更为流行。
由于观世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宣传观世音灵验的传说故事,有些文人就把这些传说故事编集成书,如傅亮的《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的《续光世音应验记》、陆杲的《系观世音应验记》等皆是。在刘义庆的《宣验记》、王琰的《冥祥记》中也有不少观世音灵验的记述。这些作品说的都是人们在生命危急时刻,凭借内心深处对观世音菩萨的坚定信仰,因诵念观世音名号而获救的奇迹,从这些灵验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观世音信仰的盛行,也可以看出佛教的流行不仅仅通过佛经,有时还会通过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灵验故事来传播。
日本学者佐滕智永对云冈、龙门、巩县等石窟及所知传世金铜像作了分类统计,观世音造像北魏为六十四尊,东魏北齐为九十四尊,西魏北周为十三尊,总计一百七十一尊,几乎与同时期释迦牟尼的造像一百七十八尊相等。(2)观音造像题记里往生净土的内容也在增加,虽然多是“托生安乐处”、“一时成佛”之类笼统的表现,但从中可见北朝开始出现了净土观音信仰。
民间对阿弥陀佛、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十分普遍,这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时社会的战乱与黑暗,百姓的苦难与无助,是净土信仰、观世音信仰迅速传播的重要社会条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所虚构的佛国净土成为苦难中的百姓向往的归宿,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则成为人们摆脱眼前灾难的精神依托。丰富多彩的净土信仰、观世音信仰使中国人的精神苦闷得到了发泄与释放,使中国人的心灵困惑得到了寄托与慰藉。这些佛教信仰的盛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唐代的净土观音信仰也非常盛行,如在龙门石窟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西方三尊”的造像。从造像题记看,明确的“往生净土”、“上品往生”等提法普遍出现了。从写经题记看,在高宗、武后朝所写的《观经》、《观音经》题记中,将观音当做“三身佛”中的胁侍、祈求往生净土的内容也大大增加了。
净土宗是在南北朝以来流行的弥陀净土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他们宣扬信仰阿弥陀佛,提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所以称为净土宗。传说西方净土的七宝池中长满莲花,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人,先投生在莲花中,经过一定时候,莲花开放,该人便正式生活在净土中。因此,东晋时的慧远组织团体专修净土法门时,曾自命为“莲社”,后人也把净土宗称为“莲宗”。净土宗与其他宗派不同,没有明确的传法世系。该宗被推为祖师的,大都是因为此人对弘扬净土法门有贡献,而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样,前后祖师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善导,他被尊为净土宗第二祖,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偈》等,阐述立宗的理论根据,组成了完备的净土宗的宗仪和行仪,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善导提倡念佛,到处宣扬净土法门,先后达
善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重视宗教现世利益的朝代,加上《观无量寿经》宣扬念佛灭罪的思想,于是使得净土宗具有现世利益与来世利益相结合的特点。再加上净土宗的修行法门简便易行,特别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下层百姓的接受水平,故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并与其他宗派相互渗透。会昌毁佛后,佛教其他宗派趋向衰落,唯有净土宗与禅宗流传至今。晚唐以来,很多僧人都提倡“禅净双修”,这已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净土信仰的广泛流行也是宋代佛教的特点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净土宗比禅宗还要简单,所以在会昌毁佛后可以很快恢复起来。另一方面,净土信仰已成为宋代佛教徒的一种普遍信仰,净土宗已不再是一个专门的宗派,而是各宗派的共同信仰。尽管宋代禅学大盛,但参禅斗机锋只是少数禅宗僧人和士大夫的雅趣,广大没有文化的平民百姓与此无缘。因此,佛教必须有一些易于掌握的简单教义和方便法门,才能吸引广大信徒。净土宗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修行法门就是称名念佛,简单易行。
宋代净土宗的重要传人是省常。他在杭州西湖的昭庆院刻阿弥陀佛像,组织一百二十三位士大夫、一千多位僧人结成莲社,后依据《华严经·净行品》,改名为“净行社”。由此推动了江南净土信仰的发展,被尊奉为净土宗第七祖。省常曾自刺指血写《华严经·净行品》,每写一字,三拜、三绕、三念阿弥陀佛。
在省常的带动下,以净土念佛为活动内容的法社纷纷创立,如遵式在四明山宝山寺创立了念佛会,知礼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延庆寺创立了念佛施戒会,本如在东掖山能仁精会创立了白莲社等。法社的创立者和参加者,僧俗都有。参加的既有天台宗、禅宗的僧人,也有律宗的僧人,他们担任教师或顾问的角色;俗家弟子中既有普通民众,也有官僚士大夫。其中官僚士大夫往往起骨干作用。这些规模较大的法社,是寺院的外围组织,也称得上是净土宗教团的雏形,他们将佛教僧人与社会各个阶层联结起来,共同念佛,有效地促进了净土信仰的广泛传播。
宋代水陆道场的盛行,就是在净土结社的影响下,吸取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和儒家观念的一个重要结果。它将超度亡灵、孝养父母、往生净土和现世利益合而为一,为世俗社会所普遍接受,流传至今。
天台宗、禅宗等宗派大都吸收净土宗教义,而且把各自的禅观方法与念佛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台净融合、禅净双修的新趋势。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就在常行三昧中提供称名念佛,以此补充智慧解脱,对后世的台净合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天台宗的传人在净土信仰及实践方面做了弘扬:如遵式规定每天清晨必须专心念佛,不可一日停止;知礼在修忏中并不是一味念佛号,而是将天台宗教义贯穿其中,改变了净土宗缺乏哲学思辩的色彩;在浙江一带的天台宗寺院还建有十六观堂,作为修行净土宗的道场。禅净双修也逐渐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僧人认为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如曹洞宗僧人清了不但倡导并实践禅净双修,而且有《净土集》行世;云门宗僧人义怀主张“净土兼修不碍禅”,晚年常教人念佛,作有《劝修净土说》。与此同时,一些净土宗僧人也兼修禅宗,主张禅净融合。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4/t20130416_207773.htm
以上是关于净土宗-中国古代的净土信仰及其特点——吴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宗-中国古代的净土信仰及其特点——吴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