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21 23:3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佛教已经从“相适应”、“相协调”,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充分证明了佛教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佛教界需要越来越积极地投身社会关怀与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推动国家统一与世界和平事业。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道风建设,突显佛教信仰主体性,展示出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中国佛教的世界性命题

当代中国佛教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连续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这是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积极推动社会文明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标志。

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由于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自我消遣”的被动状态,缺乏走向世界的胸怀和气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佛教也与时俱进,以崭新的姿态迈向世界。面对世界的不安定、不和平,以及人心浮躁等社会现实,中国佛教界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历史责任。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这一主题,把“和谐”、“缘”、“和合”几个集中体现东方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理念融为一体,契合佛教经典教义的核心内涵,也符合国际范围内文化对话、交流、合作的潮流。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文明、宗教,不同的

李炳南居士佛教知识问答

人群、阶层,共同组成了精彩的世界。文明因多样而呈现丰富,世界于多元中蕴含生机。缘起理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与基石,也是成住坏空的根本法则。“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万物藉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和”的精神与智慧,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去营造和谐、维护和平。

中国佛教一直扮演着友好使者的角色。30多年来,大陆佛教界与台港澳地区佛教界往来密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国家统一、佛教先行”的作用。同时,中国佛教界还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佛教界的友好交流。1993年9月,赵朴初提出了中日韩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的构想,“黄金纽带”如今已扩大成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友好交流的渠道之一。可以想见,随着世界佛教论坛以及其他世界性佛教会议的持续举办,中国佛教必将不断深化和推进“和谐”、“和平”的世界性命题,为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减少文明隔膜与冲突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以戒为师:中国佛教信仰的主体性呼唤

戒律,是佛教徒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是维护佛教社会形象的内在约束机制,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戒律关系着佛教的法身慧命,戒律是否清净也直接影响着中国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以戒为师,其实是当代中国佛教信仰的主体性呼唤。

2006年12月22日,前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在中国佛教协

藏传佛教关于知识的神话

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发表了《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之后提炼成《“以戒为师”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表在《中国宗教》2007年01期)的讲话,引起广泛关注。他认为,“我们的佛教界总体上是好的。但近年来,正如赵朴老曾经指出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佛教界要想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这有六条理由:一是基于时代的基本要求。二是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三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四是基于佛教的优良传统。五是基于建设“人间佛教”的要求。六是基于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需要。“今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向着中华民族走来,看到在各个领域里大师级人物正陆续涌现。同样,在佛教领域,时代也呼唤僧才,呼唤大师,要有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持戒上是楷模、品德上能服众的僧才不断涌现。”

讲话和文章发表之后,迅速在教内外引发热议,得到了佛教界的积极回应。概括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提倡“以戒为师”切中时弊。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界,特别是在都市佛教信仰群体中存在着媚俗与庸俗化、浮躁与贵族化、势利与冷漠化等问题,严重侵蚀着佛教主体性信仰,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忧虑。这也是与佛教住持正法、化世导俗的理想背道而驰的。当然,针对这些问题,不能一概地归罪于市场经济,而是要做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并且提出具体的制度性措施。圣凯法师在《法治与僧事——“以戒为师”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提出,“以戒为师”的含义,包括修道者必须个人持守戒律;同时,僧团的运作必须遵守律制,创造出适合持戒的环境,才能达到“以戒为师”的理想。由于佛教寺院深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影响,需要用“法治”改变以往的“人治”,用现代的法制精神来约束和促进戒律的落实,尤其是加强寺院管理层的权力监督,提高寺院管理的透明性。这实际上是从制度上规避僧团和个人的腐化堕落,强化佛教信仰的道德性、神圣性追求。为此,佛教界的教制建设必须从当前的社会环境出发,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建立与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清规”。这种教制建设,必须注重四大层次:1.生活规范层次,这是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的层次,考察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僧团的规定,信徒、社会大众对僧人的要求,结合内律与外律,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2.团体运作层次,这是僧团自身运作的方式。3.修学层次,这是僧团日常生活的内容安排。4.丛林定位层次,这是对丛林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让“以戒为师”不至于成为口号。

也就是说,“以戒为师”的提出,包含着对佛教寺院教产、教制等问题的改革诉求。这与近代佛教史上太虚大师提倡的教理、教产、教制三大改革是异曲同工的,都是基于整顿和完善佛教信仰活动的管理,引导佛教主体信仰的确立和坚守,提升佛教的社会形象,推动人间佛教实践的健康进行。未来的中国佛教,必将面对和回应社会对“以戒为师”的更高期待。

三、众善奉行:中国佛教信仰实践的社会性路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信仰的纲领。可以说,佛教信仰活动实质上就是行善的过程,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但是,中国佛教过去曾被批评为“名大实小”,虽然号称大乘佛教,但实际上过多追求个人解脱,是事实上的小乘行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佛教群体“实力有限”,不唯是经济实力,还有个人文化素养等方面。

热心慈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佛教界的共同追求。佛教慈善是慈善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间佛教最有效的途径。随着佛教界实力增强,在社会慈善活动中都有佛教徒的参与;在几乎所有的赈灾扶贫行动中,也都能看到佛教徒的身影。佛教慈善活动,已经逐步从以往被动、零散的状态中走出来,学习和借鉴社会慈善经验,日益成熟起来。不少著名寺院和佛教团体都创立了佛教慈善基金会等组织,建立专业的慈善工作队伍,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社会慈善活动。比如,厦门南普陀寺、上海玉佛寺、重庆华岩寺、嵩山少林寺、庐山东林寺、无锡灵山等,都有自己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

除了应急式的救灾扶贫济困,佛教慈善还重点关注心灵环保、临终关怀等生死大事。慈善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慈善两大部分,佛教慈善更擅长精神慈善中的精神抚慰、心理辅导等领域。对宗教慈善而言,物质慈善是方法,精神慈善是根本,通过某些信仰理念的恰当化导,使受助者得到精神自立。这就需要慈善义工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和知识素养,富有行善助困的智慧和品格。

2008年11月20日,在厦门举行的“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

佛教造像基础知识大全图片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佛教慈善研究与实践的状况。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开设了“佛教的慈善关怀”专题,为佛教慈善理论与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佛教慈善做出更大的努力,佛教通过社会慈善活动的实践来演绎人间佛教的精神。为此,佛教慈善组织需要法律的保障和规范,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信力,肩负起慈济天下的历史重任。佛教慈善一定要在社会大慈善的前提下,突出佛教慈善的核心理念,树立不同于一般社会慈善的旗帜。在这一点上,佛教慈善具有深厚的精神理念的支持。第一,佛教慈善有足够的佛教思想作基础,能够形成一种慈善体系。第二,佛教慈善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第三,佛教慈善有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资源,能够形成相应的体系模式。第四,佛教慈善符合当今社会慈善文化的基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社会慈善将是中国佛教信仰实践的一个有效路径,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305/t20130511_208536.htm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自身建设的主题与路径——刘元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762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